槟城,倒流的时光
2013-12-29陈默
马来西亚的小城,吵闹的咖啡馆,一群少年的青葱岁月和他们红豆冰般的纯真初恋。这是一部马来西亚小清新电影《初恋红豆冰》。
阿牛在电影里轻轻唱着:“你轻轻柔柔地细述着槟城下的雨,淋湿你的长发几十年来抹也抹不去……”我时常在不经意间想起这座城市,和她的旋律。细雨中不停息地奔走,流连于电影里带着斑驳的艳粉色的旧城中,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街巷和院落里。槟城缓慢流淌的时间,和那些零散而柔软的记忆,带着温润而淡然的南洋气息,让我恍惚回到那份安宁的心境里。
翻出地图,槟城安静地躺在马来西亚西北角的一个海岛上,一边是印度洋,一边是马六甲海峡。而在更早前的几个世纪里,它已是中国和印度航海线上最重要的中转站,特殊的历史造就了它东西方多种风情融合的独特文化。有人告诉我说,在槟城,可以看见“古代的南中国”。
但岂止如此呢。漫步在市中心乔治城的街头,雨中的街巷略显冷寂,小街窄巷弯弯曲曲,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更多的风景。雨水冲洗之下的斑斓房屋隐去了斑驳,三轮车夫依旧不急不躁地徐徐而行……百年老洋房,深深的院落,辉煌的门面,精致的雕花,华人庙宇的喧闹,伊斯兰教的祷告声……东方和西方的生活细节,由建筑到饮食,在这里共同呼吸。
乔治城里的咖啡店是早期南洋风格,木背椅和云石桌在被时光打磨洗礼过后依然保存了原样;由宗教团体慈济经营的静思书轩内高高的天花板是英殖民时代的新古典风格;云集在本头公巷和亚齐街一带的战前店屋是活生生的老建筑博物馆;还有收藏了孙中山故事的102号“庄荣裕”,以及和印度富商有关的赛阿拉塔斯故居、龙山堂……故事都被浓缩在了老房子的色彩和皱纹里,等着你去发掘。
牛干冬街(Chulia street)是乔治城内的主要街道,背包客必经之路,路边有许多便宜住宿和南洋风格的咖啡店,也有不少入夜后才苏醒的街头小贩。
来到这条街上一家很不起眼的马来餐厅兼旅店,挑了个门口的座位坐下,点了一份马来福建面。餐厅墙上挂着一些年代久远却经典不朽的明星黑白相框。简单朴素的桌椅陈设,壁扇吱吱呀呀地转。隔壁是一家卖藤制品的中国店铺,一位双鬓斑白的华人爷爷在认真专注地做着手上的活儿,店里传来老式收音机里正在播放的华语电台音乐节目,我猜想着老爷爷必是几十年前从中国大陆移民来此,暮年时常常在心里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这些充满历史感的手工藤制家具和亲切的华语广播是老人每天的陪伴和慰藉。过了一会儿,老爷爷放下手上正在加工的藤椅,起身取了一碗饲料,抓一把撒向门外的鸽群,鸽子们欢快地扑腾过来抢食。眼前的画面,如此细雨中的槟城,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
槟城除了耐人寻味的老城,还有一个非去不可的地方,那就是姓氏桥。所谓的“桥”并不是桥梁,而是依栈桥而修建的海上木屋。木屋以木柱架高,底部用水泥夯实。姓氏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老一辈村民白天在水上捕鱼、做生意,晚上枕着浪潮入睡。在海洋贸易逐渐发达的过程中,下南洋的华人同胞们沿着吞吐货物的栈桥结庐落户,并从中国故乡输入同姓族人,使得水上村落保持着故乡宗族村落的原样。目前保存下来的姓氏桥共有6座,有姓王桥、姓李桥、姓林桥……而《初恋红豆冰》便是在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姓周桥取景。
影片里“打架鱼”和“botak”在姓周桥经历的一番追逐中,尽情展现了水上人家别开生面的风情。木屋子沿着桥的两边兴建,屋子之间一般门户相对,居民们彼此熟络,关系融洽。走过一条窄巷邂逅一盆开得正艳的鲜花,转头你便会与居民晒在门口的一匾筐咸鱼相遇。
漫步在袅袅炊烟和绵绵不绝的香火中,环顾这200多年生生不息、屋檐密密重重的巷弄,看着那些雕花屋檐和墙上供奉各路神仙的神龛以及家家户户门前用繁体中文写的春联,听着自己在磨得很光滑的木板路上脚步的回响,感受着老伯布满皱纹的淳朴笑颜,悠闲自在,平淡真实,此时此刻你也许会感叹,这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