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是上天给我们为自己作主的机会
2013-12-29林莉
日渐增长的学业压力,亲人间的恩恩怨怨,于青春期的你,带来的内心纠结可想而知。
或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欢乐融洽的家庭,在亲人的疼爱中无忧无虑地长大。而事实上,你却很小就开始面对父母吵架带给你的不安感,面对必须在父亲与母亲之间作抉择的割裂感,面对父亲被人指责的被否定感。你用眼泪来冲刷这些负面的感觉,“冲走”了一部分,也“留下”了让你纠结的一部分。
读着你的信,我不觉想起一次在路边看手艺人编织中国结。几条柔软的细线,在艺人的手中来回纠结,很快,一个个精致美丽的物件便呈现出来,有手链,有项链,有小挂件,在一个个“纠结”处,细软的线儿也呈现出“柔中有刚”的特性。林老师禁不住想:或许,生活中的“纠结”也正是让我们的内心由柔弱而变得“刚柔相济”的机会。
很能理解,当自己的父亲被他人哪怕是自己的母亲指责时你内心的痛楚。或许因为你长期与母亲生活,对父亲并不了解,因此,面对他人对父亲的指责时,你内心会有迷茫。而所有这些迷茫与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内心往往“不由自主”地觉得,对父亲的评价即是对我们自己的评价。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完全“分离”他人对自己与对自己的至亲的评判。但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尊重(也无法改变)父亲对他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同时,我们努力做好自己,努力让自己受到周围多数人的肯定。如果他人误会了自己,那就给自己,也给他人一点时间来纠正误会。
你希望对爷爷奶奶、父亲好一些,和他们多一些联系。但母亲对此似乎总是“反应强烈”,让你左右为难。母亲的反应,或许来自母亲内心的不安,反应越强烈,或许说明母亲内心的不安越巨大。也许母亲担心你尚未成年,社会经验尚不丰富,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还不强,担心你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一些不适合的影响;另一方面,想必母亲在这场以离婚告终的婚姻中受了不少心灵的伤,同时母亲把很大部分疗伤的希望寄托于你(正如母亲离婚前说,你是她的全部),你和父亲的联系可能在母亲心中是一种“离去”的象征,也就成了她心头新“伤”。建议你,在自己情绪良好的时候,理性地与母亲心平气和地作一次或几次沟通,征求母亲的意见,她认为你与父亲及爷爷奶奶多久见一次比较合适?同时,主动将见面的情况与母亲聊聊,让母亲知道,你在安全、健康地成长着,也让母亲有信心:你在乎她、爱她,不会让她再“受伤”。
日记的问题,想必“同理可得”。是否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秘密?可能无法一言概之。读你的信,林老师觉得,关于日记,你最纠结的,是母亲看日记后的“问这问那”。不妨与母亲作个约定,每次只能问一个问题,你觉得如何?
林老师想说,在我们的人生中,所有的“坎”,所有的纠结,都是上天给予的让我们学会为自己作主的一个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