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释
2013-12-29翁云骞
“状元”复读?不解释!
作为2013年辽宁高考文科第一名,今年夏天,女生刘丁宁被亚洲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学录取,成了该校经济类专业的一名学生。与此同时,她还得到了72万人民币的巨额奖学金。
可是,就在新学期开始一个多月之后,刘丁宁同学却作出了回家的决定。她打算复读考北大。
事实上,刘丁宁同学对北大一向情有独钟。高考发分后,家乡媒体采访刘丁宁时,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的她就爽朗地说过,自己填报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
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声音。多数人表示震惊,不理解。“学霸的世界,我们果然不懂”;也有不少网友质疑,他们认为,刘丁宁是被香港大学“劝退”的,因为她不适应香港大学的环境。
不适应是肯定的。语言是刘丁宁在港大遇到的最大问题。此外,香港潮湿的天气,也让刘丁宁不适应。可劝退说并不靠谱。因为很快香港大学就发表了一份声明:“刘丁宁同学是休学,而非退学。”
面对种种不解、质疑乃至嘲笑,刘丁宁的态度始终是“不解释”。她安静地回到了母校本溪高中,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高考冲刺。
解释,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当发生一件我们不容易理解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总希望听到“解释”。好像只要“解释”了,就能让这件事变得容易理解一些,让本来一头雾水的人们觉得心里敞亮些、舒坦些。
“合理的逻辑”,加上“靠谱的论据”,等于一个好的“解释”。可是,在退学这件事上,到底什么评价标准才最合理最靠谱呢?
在所有“标准”中间,刘丁宁没有采纳那些让很多人觉得“合理”、“靠谱”的标准,比如:大学排行榜上,港大比北大靠前;奖学金方面,港大比北大多;复读?万一明年发挥失常咋办?……
刘丁宁的标准非常简单——她觉得今年选错了大学和专业,所以,她想再考一次。
遵从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刘同学的“不解释”,有一种“冒天下大不韪”的勇敢,是一种超然和淡定。祝她好运。
“吉普哥”的沉默
今年十月,浙江不少城市都遭遇到了台风菲特的袭击,杭州也不例外。这不,滨江区的一条公路上,一辆银灰色的小汽车就中招了!水位淹过了大半个车轮,发动机再也启动不了。就在车主人哀叹之时,一辆黄色的吉普车出现了。看过这幕情景,吉普车车主马上及时相救。经过一番沟通,很快,吉普车拉着小汽车,平缓地驶出了积水区。
这组温暖的照片在网上被不断转发。对黄色吉普车车主于危难中出手相助的行为,网友们纷纷竖拇指赞“很给力”,有的说他是真正的“高富帅”……大家还善意地给这位车主人取了个外号:吉普哥。第二天,杭州一家著名的晚报也刊发了这条消息。
不过,这则消息非常简短,“吉普哥”的身份,助人的初衷,后续的情况……诸如此类在一般新闻报道中所需要涉及的内容一概没有。并不是记者的业务不过关,而是这位“吉普哥”怎么都不愿接受采访。
“我觉得没什么,真的没啥好说的。”电话的那头,“吉普哥”说。
面对种种赞美声,他选择了沉默。如果说刘丁宁同学的沉默,还多多少少有不想多说的无奈,那“吉普哥”的沉默,则更有像面对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无需解释的洒脱。
是啊,看到别人身处困境,自己又恰好能帮上忙,为什么不帮呢?况且,帮助别人还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我们的社会缺少的就是这种不刻意、不虚荣、简简单单的快乐!
被孤立的“弓箭控”
出生在东北的段美山,从小痴迷弓箭。22岁那年,他从部队退伍之后在建筑工地干过,也卖过汽车,可这一切都未让他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于是,段美山辞去工作,开始专心研究起复古弓箭。
父母非常不理解:“你做的什么破玩意儿,一截竹子、一块木头,算是什么弓箭?” 为了不让父母闹心,小段只好从家里搬出去。
“妻子也怪过我,不去挣钱养家。我就一句话都不说,只做自己的事,想着总有一天她会明白我做这件事情的价值。”
事实上很多朋友都对“弓箭控”表示不理解。渐渐的,段美山学会了不解释。“有人问我现在在做什么,就说‘没事,整天闲着,玩’。”
“不解释”的背后,段美山背负了怎样的压力,没有人知道。熬到今年年初,第一把弓箭制作成功,段美山这才松了一口气。“虽然做工很粗糙,但是对我有重要意义。”
意义!是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把弓箭实在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已经为之付出许多心力,早已把弓箭当作生活甚至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段美山来讲,却是一份无比厚重的肯定,“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说。
我们总说“理解万岁”。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理解”总要比“理解”常见得多。面对不理解,固然需要通过沟通寻求理解,可坚持自我,在屡战屡败中永葆热忱,将理想付诸行动,何尝不是一种漂亮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