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2013-12-29于素梅李文兰
2013年本文作者系列选题
1.常规:体育课堂基本要求“少不得” 2.音乐:体育课堂教学元素“多不得”
3.口令: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错不得” 4.掌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不得”
5.表情: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粗不得” 6.提问:体育课堂师生回应“定不得”
7.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弱不得” 8.学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偏不得”
9.创编:体育课堂教学诚信“低不得” 10.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
11.事件: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12.安全:体育课堂防范意识“松不得”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育课堂突发事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课堂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对教学影响各有不同,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通过分析突发事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什么样以及为何“造不得”,探讨如何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并能够正确处理,从而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课堂;突发事件;设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1-0022-03
体育课堂随时随处都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而且突发事件有大有小,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有强有弱。但是,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会给我们的教学效果带来哪些影响?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做法?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本研究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突发事件从哪里来
几乎每一位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遇到过突发事件,但是,大家是否对突发事件定神思考过,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突发事件是怎样产生的?
(一)来源于课堂教学内部环境的突发事件
体育课堂教学内部环境有多种要素组成,既有人的要素,也有物的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各有不同。
1.人的要素与突发事件的产生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师生都与突发事件的产生有一定的关联性。也就是说,突发事件既有可能是教师引发的,有可能是学生引发的。但是,为什么会如此呢?
究其原因,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的一句语言,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如某教师在下达口令时,突然喊错了,该“向右转”可是,教师突然喊成了“向左转”,学生马上会按照教师的口令同时都转错方向。这种集体转错方向的小小事件,并非老师所愿,是教师不经意间引发的。又如,教师在给学生做手倒立示范的时候,突然摔倒,示范失败了。这既是一次小小的失误,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突发事件。因为,这也是在课堂上突然发生的,并不是老师所希望的,更没有在教学设计环节料想到。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也好,示范动作也好,都有可能引起zZWPS3ENiNFXG6XKJXQ+/Q==突发事件。
就学生而言,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就更大,机会也更多,甚至一些突发事件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引发的突发事件,通常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常常集中在爱捣乱课堂纪律的、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孩子身上。身体素质基础与技能基础较弱的孩子,多动的孩子以及那些特别有想法的孩子也容易引发突发事件。如一次课上,老师从面对面站立的四列横队中走来走去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十分调皮的学生,悄悄地跟在老师背后,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带有白纸条的小夹子夹到老师衣服后面,整个过程老师丝毫没有察觉,当同学们看到老师身后好像有一个小小的尾巴,随着老师的走动摆来摆去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老师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发现以后,很是恼火。这样的突发事件,教师是绝对没有预料到的,也是很不希望发生的,但是,由于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调皮捣蛋的孩子,类似这样的突发事件也就很难避免。
2.物的要素与突发事件的产生
引起突发事件的教学内部因素中,并不一定都是老师或学生,有些时候是场地器材、辅助教具等。这些并无生命的物体引发的突发事件,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些发突发事件大多都具有负面影响,甚至有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事故发生。如学生在单杠上做动作,突然,单杠固定的部位脱落,导致学生从单杠上掉下,发生骨折。又如,在羽毛球教学中,当两个学生互相在网前练习扣杀的时候,羽毛球拍头突然脱落,飞向对面的学生,砸伤其面部。还有篮球教学中,篮球场上的球到处滚动,当学生跳起投篮落地的一刹那,突然脚踩在球上,出现踝关节扭伤等。实际上,我们认真分析的时候,还依然能够发现,这些由场地器材引发的事件,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与人的因素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羽毛球拍在使用前,教师应该对其牢固程度进行检查,篮球投篮教学中,教师强调运动中一定要观察场上的篮球,避免在运动中踩到球,一系列的安全防范工作还要做好。
(二)来源于课堂教学外部环境的突发事件
体育课堂教学除了内部环境会有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实际上,一些难以预测的外部环境也有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如天气的影响、操场环境如其他班级体育课的影响等。
1.自然天气条件与突发事件
天气具有多变性,尽管事先可以参考天气预报结果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工作,但是,并非所有的老师在上体育课之前都十分关注天气预报,也就难以避免因天气原因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如在上课过程中,突然刮起了风,本来立起摆放好的垫子,在练习即将开始的时候,会被风吹倒,影响练习的正常节奏。还有在练习中,摆放好的球也会随着风吹而四处滚动,影响练习的效果。另外,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突然下雨,有些老师遇到毛毛细雨的时候并没有停止体育课。但无论雨下的大小,在雨中上体育课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凡是遇到自然天气影响的体育课,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坚持,其判断的标准就是不影响学生健康,不增加任何安全隐患。
2.其他班级体育课与突发事件
无论学校的体育场地大小,一般情况下,都会出现同一时间有多个班级一起上课的状况。这种情况,难免会有班与班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是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情况下,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兴趣倾向性而走神儿。结果是,教师的讲解也好,示范也好,其效果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一节高一年级的跆拳道课,老师讲的头头是道,可是,有部分学生在目不转睛地看临近班级的篮球课,全身贯注地欣赏篮球比赛。结果,老师讲解示范完,接下来让学生练习的时候,那些关注其他班级篮球课的学生,都未能及时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听和观察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也就难以按要求练习。
因此,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之前,对相关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解或预测,甚至事先拿出一个预案,便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灵活应对。
二、突发事件到哪里去
要分析突发事件到哪里去,实际上想讨论的是突发事件对体育教学、对学生以及对教师都有哪些影响。下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1.突发事件对教师
体育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都能够锻炼任课教师面对突发事件的机智反应与处理能力。当然,突发事件对教师的影响既有心理上的,也有组织上的。如小学二年级学习跪跳起的时候,突然一位女生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也想给大家做一次。”这个学生提出展示的请求,是教师在备课甚至是课中所未曾料想到的。任课教师当时的处理是,告诉这位学生:“你再练习练习,一会儿先给刘老师做一次,如果做得好就让你给大家展示。”这个同学听了很高兴,接着又继续练习。该案例表明,教师处理的方法比较合理,既给这位同学保留了机会,又激励了她认真练习。但是,并非所有的突发事件,所有的教师都能正确处理、从容应对。因为,它毕竟是突如其来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突发事件,将会对教师正常施教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如一个学生在练习急性跳远的时候,落入沙坑的一刹那,突然听到“咔嚓”一声,腿部骨折了。这位老师顿时惊慌失措,一位学生提示老师“打120吧”,教师这时才急忙掏出手机拨打了急救电话。随后,教师一同去了医院,课停下来了,从教师的表情里还能够读出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由此看来,体育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会不同程度的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
2.突发事件对学生
实际上,突发事件的发生,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它对学生带来的影响。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体验运动中的乐趣,身心发展得到一定的促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因突如其来的事情使这一教学过程或结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如学生在双杠上做动作的时候,不小心掉下来摔伤了手臂,学生不但会承受伤痛之感,而且对其心理也将产生较大影响,或许会因为这次突然发生的损伤而对此类运动产生恐惧心理。当然,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也有些突发事件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的作用。如某教师在讲解示范完篮球传接球技术动作以后,突然有一位学生走到队伍的前面,要过老师手中的篮球说:“来,我给大家做个示范,球可以这样传,还可以这样传,但不可以像老师您那样的传法。”当该教学情节发生时,大家都很吃惊地注视着这位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他的示范动作,此时此刻的观察效果异常的好,而且这也告诉大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具有向老师挑战的精神,但前提是,学生的动作足以正确和标准。因此,有的突发事件也并非是坏事,需要我们客观地去认识它。
3.突发事件对教学
凡是在体育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或多或少地都会对教学的过程、效果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是有的影响是正面的,而有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无论属于哪一类的影响都不可忽视。体育课程与教学,已经到了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关键时刻了。有的突发事件可能会对如何提高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有的突发事件则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就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言,不但要能够充分利用有一定促进作用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时机,还要能够借助不利于质量提高的突发事件做好正向教育和引导作用。如一节排球课教学中,当老师做完正面上手传球示范以后,布置了两人一组练习正面上手传球的任务,练习中,有一组女同学分别站在高低不同的位置练习,即一个站在有一定高度的台子上,另一人站在平地上。这样的练习持续几分钟,而且并非是老师安排的练习方式,也就是说,出乎老师的意料。但是,这种练习又反映出两个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由于这两个学生的身高有一定的悬殊,在平地上练习的时候容易失误,于是两人探究通过站位高低不同,调整高度差以后,能否多传一两个球,结果效果比较明显。这样的案例,会对老师如何改进教法带来一定的启发,比如在以后的分组练习中,就会考虑把身高比较接近的两个同学分到一组进行传球练习。这样的突发事件,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带来积极作用。
三、突发事件是什么样
我们说突发事件有其特殊性,属于偶发的事件。但是,突发事件究竟有哪些特性呢?
1.突发事件是不可复制的
由于突发事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然发生的,是不曾预料的事件,因此,很难将突发事件进行复制。如同学之间在课堂上争斗,甚至是大打出手。课上出现这种事件,是有一定原因的,而且,争斗的激烈程度、学生对该事件的认识程度和事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与另一节课上出现的争斗情况以及学生的各种认识和表现都将有所不同。那不是一种复制的事件,任何突发事件都难以完全复制,它的偶发性决定了不可复制性。
2.突发事件是有大小之分的
体育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并不是完全等同性质的,同样都是突发事件,影响有大有小。如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伤害事故,而影响较小的突发事件,对课或对师生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也会因其影响不同而重视程度各异。除此之外,突发事件大小在处理的时候也存在难度差异性,一般情况下,较大的突发事件处理起来难度会偏高,而较小的突发事件处理起来难度偏低。无论如何,都说明突发事件从影响上来看,大小是不均等的。
3.突发事件是有正负之辨的
并非所有的突发事件都具有负面影响,相反,有的突发事件对课堂教学效果还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有的突发事件发生以后,老师突然明白原来教法还可以这样。而且,有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如一节小学五年级的实心球课,在课的基本部分的后半程,老师安排了一个“赶猪游戏”,一轮比赛下来,当老师问每一组都得多少分的时候,第四组的学生没能报出本组获得的最后得分。这时老师说:“你们这一组都没有团队意识,那你们组就是最后一名。”实际上,遇到这样的教学环节,尽管不是老师希望的,但是,老师应该抓住对学生团队意识教育的契机,要告诉同学们如何做才能具有团队意识,如告诉同学们在下一轮的比赛中,一定要能够记清每个同学的得分,最后本组的总分要大家一起计算出来,而不应该用批评的语言,因为,那样的做法几乎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而且,学生还依然不知道下一次该如何做。
四、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基于以上对突发事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偶发的事件而言,对其影响的判断,以及对教师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考量,都是在瞬间发生的。但是,却有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造”一个突发事件,这种做法是不靠谱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1.有意“造”的突发事件是虚假的
这种情形往往会发生在观摩课上,如某指导教师说,他指导老师做课的时候,常常会考虑给老师事先设定一个“突发事件”。当时,我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他说,主要是想呈现出任课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这种认识等于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把观摩课上成了“表演”课。况且,在备课环节教师已经知道某一处有一个“造”出来的“突发事件”,还怎么能够衡量出任课教师对该事件的处理能力呢?也就是说,该如何处理,已经在课前都预设好,甚至如何处理,还是指导教师给支的招,任课教师的能力又体现在何处呢?因此,突发事件“造不得”。
2.“造”来的突发事件不利于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很多观摩课在做课之前,会与学生有较多的沟通和交流,诸如让学生事先把课上要提问的问题背一背,把课上要学的技术练一练。就“造”突发事件者而言,难免也会让学生在课上给予一定的配合,不然离开学生,突发事件又从何“造”起呢?然而,这种事先告知学生答案,或让学生在课堂上某一环节做出特殊配合的做法,实际上,既欺骗了自己,也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极其不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明白老师在造假,自然会对他的诚信教育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真实的课堂,而且,任课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并非“造”一个突发事件就能反映出来,相反,越是这样,越说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欠缺,不然,又何必要事先造一个突发事件呢?体育课堂根本无需事先设定突发事件,因为它几乎体现不出任何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突发事件,一线教师并不陌生,而且,有很多老师还不止一次的在教学中遇到,并及时做了处理。无论当时处理的是否得当,但突发事件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偶然性”,是任课教师事先未能料到的事件。因此,应该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并能够不断地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认真研究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处理技巧,“造”突发事件的现象显然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