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心理护理研究的概况
2013-12-29唐丽娟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心理护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72-02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就中医而言,其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症、郁证、脏躁、虚劳、失眠、心悸、汗症等范畴,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主要精神神经症状包括抑郁焦虑多疑等。笔者对近几年围绝经期妇女获得的心理支持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国内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有关更年期症状和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自2000年起,在此领域发表于国内各公开发行的期刊上,选择的调查地区有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南宁地区、北京地区、攀枝花地区,等等遍及全国各地[2~6],调查内容涉及围绝经期妇女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月经变化、避孕方法、绝经年龄,更年期症状的发生情况,还有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
采用Kupperman评分进行更年期症状评分,13种症状的发病率从16%~54%不等,约半数左右的调查对象出现疲乏、失眠、骨关节痛、头痛、眩晕、易激动等症状。所有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升高而升高;妇女一生1/3时间在绝经期渡过。随着寿命延长,人群中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比例更大。在此阶段,90%以上的女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对中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产生严重干扰[7]。血脂异常率、骨折发生率、心血管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明显上升;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认知现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如更年期的起止时间和围绝经期是妇女生命中的一个自然过渡阶段的知晓率在50%左右,而内分泌改变是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的原因之一的知晓率仅为8.4%,对有关围绝经期保健的预防措施的知晓率均不到50%。对雌激素替代治疗方法的知晓率仅为7.90%,在已绝经的女性中,曾经使用过雌激素替代治疗者仅占4.40%。这说明我国围绝经期妇女大多数缺乏更年期保健的知识和意识,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亟需要加强围绝经期的护理干预与心理支持,来转变她们的健康意识,提高她们的健康知识水平。
2 妇女围绝经期常见的心理障碍
据中华妇女协会调查报告,约80%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症状,主要有:能力和精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易出现紧张、抑郁、焦虑,入睡困难或失眠,头疼、头晕、乏力等。特点是症状多变,没有特异性[8]。下述3种表现最常见[9]。
2.1 紧张 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紧张,形成焦虑、悲观的心理状态。情绪消沉而又激动,表明她们缺乏自控能力,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她们由于主观感觉异常,认为自己得了重病,常会无原因的惊恐不安,容易产生疑病现象。紧张而难以放松的情绪变化,是更年期女性情绪波动的重要特点之一。
2.2 忧郁 忧郁是围绝经期女性在心境表现方面的特征,心境是指一种持久的弥散的心理状态。处于忧郁的心境状态,常表现为郁郁寡欢、心情不开朗的情况。因而表现为胆小、多疑、无端心烦意乱、爱生闷气等。在这种心境下人的生活兴趣降低,活动范围变窄,不愿参与社会交往。这种情况在那些社会地位较高、生活条件优越的女性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2.3 偏执 这是围绝经期女性在性格变化上表现的一个特征。这种变化使她们变得冷漠或怪异,做起事来不近人情。她们变得固执,处理问题爱走极端。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又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对人不信任,为一点小事想得很多,常无是生非,好争辩,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
3 心理护理研究
3.1 建立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 医护人员要以较高的职业素质、专业技术及强烈的同情心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10]。须耐心倾听患者所关心的问题,使之感到被重视和被关心,从而强化其表达的愿望;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做出恰当的反应,以简洁的语言重复患者描述的重要情绪感受,但不要做出主观评价[10]。护患之间创建一种相互尊重、信赖、平稳、温馨的气氛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
3.2 掌握患者资料 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前,须掌握患者的一般情况,如现有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心理变化、社会支持等。对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后,才不会冒昧地提一些问题伤害患者,或引起患者的反感而产生拒绝合作和沟通的情形[11~12]。
3.3 与家属沟通 有研究[11]表明:相当一部分围绝经期的妇女是由于家庭不和而导致发病或病情加重的。经常与家属交换意见,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顺利开展护理工作。部分家属对患者不理解,指责或埋怨患者的反常行为,或是无原则地迁就患者,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或自卑感。所以,取得家属的有效配合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1~12]。
3.4 中医辨证施治 对于情绪不稳、烦躁易怒、易激动或精神紧张的肝肾阴虚型患者,一方面医护人员在取得患者充分信赖的基础上让其尽情宣泄情感,不必加以评判是非;另一方面指导患者作深呼吸运动,或用拇指按摩足底涌泉穴来稳定自己的情绪。对于情绪低落、焦虑多疑、抑郁寡欢、少言懒动的肾阳亏虚型患者,鼓励其多讲话、多活动,启发其回忆开心的经历,平衡不良情绪,也可放映一些幽默小品等引导其开怀大笑,放松自己,保持心情舒畅[11~12]。
4 心理护理配合中西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
4.1 情感支持疗法 崔爱群[13]在中西医结合用药基础上,加用情感支持治疗:医院情感支持;用首因效应、疏导、支持、解释等心理调治;传授知识;家庭情感支持;艺术心理支持,对围绝经期综合防治有积极作用。曹深等[14]以滋肾平肝法结合情志疗法治疗失眠为主症的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肯定。
4.2 “治未病”中医情志护理 石国凤等[15]从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起居调养围绝经期的情志调护着手,根据中医治末病理论,生活起居-顺应四时;调畅情志-使志勿过;饮食调养-古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根据食物的不同属性,在三因制宜,以人为本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膳食;节制房事;中医养生指导选择太极拳功等。围绕围绝经期妇女健康保健知识给予科学系统的指导,告知相关知识。“治未病”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5 结语
在医疗实践中,心理治疗往往与药物、手术和理疗一样具有治疗作用。理性情绪疗法是Albert Ellis于50年代创立的,它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最著名的一种,适用于各种神经症及某些行为障碍的人[16]。其通过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下述两个目的:一是影响患病躯体的病理过程,促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另一是促使自己能够较好地调节从外部世界传递进来的信息,使自己和环境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并有助于病情的改善。目前护理界中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理性情绪疗法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并进行相关的研究,苏茜认为执业护士可以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患者深入地改变她们非理性的人生观以预防情绪问题[17];朱小玲在围绝经期妇女的情志调理研究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伴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症状,因此绝经期的情绪疏导已成为护士首要解决的一个护理问题[18]。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围绝经期妇女症状越来越明显,对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治疗刻不容缓,现代医学主要以性激素替代疗法为主,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及危险性,更具有局限性。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辨证治疗已经取得满意疗效[19]。心理护理是护理系统化、整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正确的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心理阴影,重建生活信心,顺利渡过围绝经期。医护人员应当关注她们,做好保健知识宣传,做好心理护理,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使她们愉快地度过晚年,是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及自我保健能力、生命健康质量,医护人员应承担起心理护理任务及其伦理对策[22]。
参考文献:
[1]吴红斌.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研究的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1034~1036.
[2]赵更力,王临虹,张文坤.华北城乡围绝经妇女更年期保健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1~4.
[3]邓小虹,张淞文.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医学,2002,24(4):235~238.
[4]徐苓,赵珩,葛秦生.围绝经期的流行病学调查[J].生殖医学杂志,1993,2(1):23~26.
[5]陆洪波,杨晓钊,黄永兴,等.南宁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5):761~763.
[6]王虹.更年期妇女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8(1):21~22.
[7]李惠敏.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2(21):59~60.
[8]肖峰,叶血清.绝经后妇女血β-内啡肽及其抗体改变[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3,5(4):37.
[9]苏联珍,于晓原,张艳红,等.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心理护理及伦理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16~117.
[10]崔妫.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状的心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702~704.
[11]肖丽芳,李亚平,周荣荣.妇女更年期生理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9):1206~1207.
[12]李和平.更年期综合征的饮食调护[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9):2106~2107.
[13]崔爱群.情感支持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0):48~49.
[14]曹深,刘巧莲,陈惠林,等.滋肾平肝结合情志疗法治疗失眠为主症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3):85~87.
[15]石国凤,张 帆,周秀芳,等.“治未病”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5):32~34.
[16]丰丙芝.理性情绪疗法支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4):318~319.
[17]苏茜,王维利.对理性情绪疗法的反思[J].护理研究,2009(1):95~97.
[18]朱小玲,严春玲.围绝经期妇女的情志调护[J].吉林中医药,2006,(12):57.
[19]陈春彦,高月平.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73~74.
[20]陶孝容.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4):518.
[21]施秀娟,毛丽英.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164.
[22]苏联珍,于晓原,张艳红,等.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心理护理及伦理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