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肾论治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

2013-12-29姜群群沈云鹏李慧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4期

摘 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内因以肾为本,其次是肝脾,外因是跌倒损伤。涉及肝、脾、胃等多个脏腑,其病机关键在于各种原因所致肾虚。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补肾的同时配合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以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但终归于以补肾为其治疗之本。结合中医的优势,对骨质疏松症性骨折患者进行早期中药干预,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而且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折;中医病机;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83-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S)是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主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1]。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2]。随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增多,有推论说至2050年,全世界髋关节骨折患者的数量将会超过6百万,其发病程度不亚于流行病[3]。另外,老年人若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骨折的危险度将增加1.5~9.5倍[4~5]。近年来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骨吸收相对过度,而骨形成相对不足的特点,所采用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有基础性用药如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作用的制剂3大类,而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价廉易得、毒副作用小、天然等诸多优势,已被医学界广大同仁所重视。

祖国医学虽无骨质疏松性骨折这一病名,但有此症,称之为“骨痹”、“骨痿”等。本病发生内因以肾为本,其次是肝脾,外因是跌倒损伤。涉及肝、脾、胃等多个脏腑,其病机关键在于各种原因所致肾虚。

1 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肾藏精,在体为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肾有闭藏的精气作用,防止人体精气的流失,故肾的封藏作用影响着机体的生长发育。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了肾气的盛衰决定了人体骨骼以及生长发育状况。若肾阴精不足,则髓海不充不能濡养骨骼,骨质就疏松脆弱。

精气,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其中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发挥作用[6]。齿、骨的生长状况可作为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肾主骨生髓,是肾中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骨的生长发育有赖肾精的充盈及其提供的营养,肾精亏损,骨髓和血化源不足,致骨失髓血充养,出现老人的骨质脆弱,腰酸疼痛,易骨折,导致腿脚无力等症。

1.2 脾胃主运化,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这说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肌肉有赖于脾胃所运化的精微物质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有力。同时,脾为后天之本,肾精有赖于脾胃生化水谷之精气而得以充盈。脾胃运化功能失和,导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以致肌肉、筋骨失养。

《儒门事亲》:“胃为水谷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气为本。本固则精化,精化则髓充,髓充则足能履也。”强调了“胃气”的重要性。若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养百骸,先天之精赖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脾气健,肾之精气得以充盈,则发挥生髓壮骨之功效。脾胃虚弱,运化乏力,先天之精无以充养,势必精亏髓空而百骸痿废,因而骨质疏松症发生与脾胃虚关系密切。

1.3 肝主藏血,在体合筋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肝藏血功能对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肢体的运动全赖于肝的藏血充足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若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则痿软而弱[4]。

正是由于人到中老年出现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肾亏虚,后天失养,脾胃虚弱,加之平素辛劳,日久气营受耗,稍遇外力跌倒损伤,则发此症。

2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演变过程

2.1 先天、后天之本功能减退 年老之人,先天之本逐渐衰退,出现肾气不足,肾精亦亏虚,或肾封藏功能减弱肾精不藏,导致精亏髓空骨脆易折。同时,后天之本脾胃虚弱,运化水谷之精等营养物质功能障碍,不能化生肾精,充盈骨髓,亦不能及时充盈四肢肌肉。

2.2 精血同源,肾虚累及肝 肝藏血,肾藏精,有“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肾精亏虚日久,可导致肝血不足,肾虚不能濡养四肢骨骼,肝血不足无以滋润筋膜,日久出现痿弱无力;同时会导致气血受阻,出现瘀血阻络,表现为腰酸背痛,乏力。

2.3 脾肾阳虚日久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互根互用,对立统一,日久阳损及阴,可伴见肾精亏损的证候。肾阳又称“元阳”,五脏六腑之阳气需要肾阳之温煦;肾阴又称“元阴”,五脏六腑之阴精亦须肾精之滋生,故肾之阴阳亏虚,可导致全身阴阳不足,而全身的虚弱状态又促使肾精耗损进一步加重,终至骨骼空虚痿软而衰竭。

3 中医辨证论治

3.1 肝肾阴虚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不能持重、烦热咽干、潮热颧红、盗汗遗精、眩晕耳鸣、发白、健忘、舌红苔少、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壮骨生髓。方剂: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

3.2 脾肾阳虚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冷痛,下肢痿弱,肌肉枯萎瘦削,神疲倦怠,食少便溏,或久泄不止,面色晄白,虚浮无华,心悸失眠,或兼畏寒肢冷,面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治法:健脾补肾,壮骨生髓。方剂: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

3.3 脾肾两虚兼血瘀 临床主要表现为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常易抽筋。下肢痿弱,乏力,不能持重,畏寒肢冷,多汗,舌淡暗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壮骨,健脾活血。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脆性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胸腰段脊椎、肱骨近端、桡骨远端等部位是骨折的常见部位。由于骨的密度和质量均降低,骨折后内固定物及植入物固定的牢固程度差,出现骨折后骨在愈合的过程中缓慢,而且骨质疏松症本身使再次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7]。治疗包括骨折的外科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的治疗,二者缺一不可。但患者出现再次骨折的可能性较大,中医治疗优势日渐显现。

根据中医理论肾为人先天之本,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奇经八脉有着密切联系,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补肾的同时配合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以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但终归于以补肾为其治疗之本。结合中医的优势,对骨质疏松症性骨折患者进行早期中药干预,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而且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宇君,武晓波,向川.金天格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1,6(9):32~33.

[2]王丽敏.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277~278.

[3]Genant HK,Cooper C,Poor G,et al.Interim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ask-Force for Osteoporosis[J].Osteoporos Int,1999,10(4):259~264.

[4]Bliuc D,Ong CR,Eisman JA,et al.Barriers to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in moderate and minimal trauma fractures:a prospective study[J].Osteoporosis Int,2005,16(8):977~982.

[5]Hube R,Kafer W,Klima S,et al.Osteoporosis-a neglected issue in orthopaedics Results of a survey amongst German orthopaedic surgeons[J].Z Orthop Ihre Grenzgeb,2005,143(5):520~528.

[6]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8.

[7]黄公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临床与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1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