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针灸资生经》研究现状的探讨

2013-12-29尹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4期

摘 要:《针灸资生经》 是宋代针灸家王执中编纂的一部文献价值、临床价值均较高的针灸医书,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对《针灸资生经》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腧穴考证、取穴方法、治疗方法、针灸禁忌(包括人神避忌)、顾护脾胃(养生保健)及临床验案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针灸资生经》;王执中;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2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59-03

《针灸资生经》是宋代针灸家王执中编纂的一部文献价值、临床价值均较高的针灸医书,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明代甚至出现了研究《资生经》的专书《资生经明堂经穴道校正》[1]。

建国后,随着政府对中医的重视和扶持,对《针灸资生经》的研究文献开始出现,目前已检索到14篇,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其对俞穴考证、取穴方法、治疗方法、针灸禁忌(包括人神避忌)、顾护脾胃(养生保健)及临床验案等方面。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入手,对《针灸资生经》研究现状做一梳理。

1 对腧穴考证与补充

黄龙祥等[1]认为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据《太平圣惠方》补充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没有记载的11穴,全书共载穴365穴。另外在腧穴定位上进行了大量的考订工作,根据《太平圣惠方》对腹部穴位进行了定位。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江一平[2]和八十年代胡忠根[3]以及以后许多学者也指出王执中在对腧穴进行大量考证的基础上,不仅补充了《铜人》中没有的穴位,而且订正了很多腧穴的位置,如魄户、大椎、巨骨、足三里等。这些考证对宋代以后的针灸医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元明清代的许多医书多采用了他的定位法。而且《针灸资生经》与今天的许多针灸书籍一样都有附图,这些图片保留了宋代铜人的基本特征,所以对于宋代铜人的研究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1]。

2 取穴方法上的特点

2.1 倡同身寸 王氏在卷二专门论述了同身寸,他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若屈指则旁取指侧中节上下两纹角,相去远近为一寸,谓同身寸。他说,“自依此寸法,与人著灸疗病多愈,今以为准。”他的这种屈指中指中节两侧横纹的同身寸,一直沿用至今,给针灸取穴确立了一定的法度[2]。

2.2 折量法 许青峰[4]提出,王氏不但提倡同身寸,而且在许多灸方中介绍了一些特别具体的折量方法。如“灸风劳发背痈疽,用麻绳条蜡过,从手中指第二节,量至心坎骨截断(须伸直臂),折过自项下取中,缠至后心相对,令齐。闭口量两吻阔狭。以此为则,对灸七壮。”“白浊漏精,灸大椎骨、尾龟骨并中间共三穴。以绳量大椎至尾龟骨折中取中间穴。”“腰痛不得俯仰者,令患人正立,以竹拄地。度至脐中断竹,乃以度背脊,灸竹上头处随年壮。”及用稻杆量取“四花穴”治疗骨蒸等。

2.3 注重压痛点 书中所载取穴法,特别注意压痛点[2],在其治验病例中,如取带脉、风市、肺俞等穴亦皆强调这点,即“按病体觉最酸疼处”,认为可以增强疗效[5]。王执中引《千金方》“……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说明取穴注重压痛点[6]。卷五说:“背痛乃作劳所致,……予尝于膏肓之侧,去脊骨四寸半,隐隐微痛,按之则痛甚,谩以小艾三壮,即不痛,他日复连肩上痛,却灸肩痛处愈[7]”。提出“凡按其穴,疼痛即是病处”[8],针之往往能应手取效。这里压痛点不仅仅指我们常规意义上所理解的“以痛为输”和“阿是穴”,而是注重疾病反应点[9],“足踝以上病,宜灸三阴交、绝骨、昆仑;足踝以下病,宜灸照海、申脉。然须按其穴,酸疼处灸之,方效[10]”。

2.4 体表标志法 许青峰[4]认为《资生经》中有不少灸法使用了体表标志取穴法。“华佗疗卒阴卵偏大,取足大指去甲五分内侧白肉际,灸三壮”等。江一平[2]认为王氏重视施灸体位对取穴准确性的影响,引《千金方》中“坐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立点则立灸,反此则不得其穴。”举出不少穴方有对体位明确说明的例子。这些取穴方法至今仍为我们沿用,对现代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不可小觑。

3 治疗方法上的特点

3.1 灸法丰富 王氏在治疗方法上,偏用灸法,江一平[2]认为《资生经》灸疗法的资料特别丰富,如灸劳法、四花穴灸、灸痔法、灸肠风等十几种,有关当代与宋以前的灸治方法,都散见于卷三至卷七中,可谓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梁立武[11]认为全书80余例验案约有一半应用灸治,寒证可灸,热证也不忌灸;既有直接灸,用于痈疮、蛇伤等病,又有间接灸,尤其用于虚劳久病。其灸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百余种病症[12]。而且施灸方法不拘一格,有多种隔物灸、苇筒灸、还有很多非艾灸法,如用旱莲草行“天灸”治疗疟疾,用竹茹灸治疗肿,以鼠粪灸强身等[4]。

3.2 针灸药并用 王执中重视灸法,也很注重并擅于方药治病,《资生经》中处处体现着王执中关于“针灸须药”的思想。除了在卷二首篇进行论述外,书中他卷散在的实例众多,胡忠根[3]指出,王氏认为“灸固捷于药,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药相当者见效之速。且灸且药方为当尔”,在《卷三 ·食气篇》云:“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皆针胃管、太仓,服建中汤及平胃元。”是他灵活运用针、灸、药的实例。梁立武[11]认为王氏除施用灸治,尚有药物、天灸、灸加药和针加药等十余种疗法,倡导多种疗法共济,以提高疗效。在《资生经·卷四》记载:“予旧患心气,凡思虑过多,心下征忡,或至自感慨,必灸百会……兼服镇心丹”。《针灸资生经》灸药并用的论述于处可见。如,“若心腹痛而后泄,此寒气客于肠间云云。灸关元百壮,服当归缩砂汤。”“风痹,……速与续命汤,依俞穴灸之云云。”“凡中风用续命汤、排风等汤,神精丹茵芋酒,更加灸必愈”[6]。“有人久患反胃,予与镇灵丹服,更令服七气汤,遂之食,若加以灼艾,尤为佳也……”[8]《资生经·卷四》腹满证下,盛赞用药得当:“人有心腹满胀者 予只多以厚朴与之……胀满脱去。针灸之效未必如此速也[13]。”这些学者用书中不同的验案说明王执中“针灸须药”的主张。

3.3 擅用温针火针 张慰民[5]研究认为,王氏记载的运用火针、温针的病案,大都是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者。如卷五记载为其母用火针在三里刺之数次,脚肿消失;又记载治“妇人久病腰痛甚,以火针缪刺痛点,初不深入,既而痛止。”赵俊岭[7]也提到,王氏多次提到运用火针、温针治疗疾病,如脚气、脚肿、腰痛等,他以自己的脚气病用温针微刺后翌日肿消来说明其疗效。王氏运用火针、温针治疗疾病.对后世影响很大,如风寒湿痹、腱鞘囊肿、瘰疠等证用本法疗效显著.可补一般针灸方法之不足[12]。严善馀[14]引用其他两则病案说明温针火针的疗效。一则为《心痛》篇中荆妇得心脾疼后令儿女用火针微刺后很快痛止;另一则为其舍弟为雨所搏后以火针微刺肺俞而痊愈。

3.4 施灸顺序 许青峰[4]认为《资生经》沿用了千金方的灸法顺序,那就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还部分灸方提出一些特定的施灸顺序,对于起病急和急需控制症状者,用诸火齐下之法;有些灸方明确指出了施灸穴位的先后,认为下火先后关系到病邪的出路,如治中风失语,应先灸天窗,再灸百会,再灸天窗;有些灸方还应顾及季节变换对人体的影响,如治疗小儿龟胸,“春夏从下灸上,秋冬从上灸下,不依此法,十不愈一二”。这些关于施灸顺序的特殊经验,都值得进一步研究[10]。

4 对针灸宜忌的研究

4.1 不拘人神避时 江一平[2]认为王氏对当时拘泥于针灸的人神避时方面是不予苟同的,他引许希与《千金方》一段话来说明;“‘若人病卒暴,宜急疗不拘此。’盖命在须臾,必待吉日后治,已沦鬼录矣。此所谓不可拘避忌也。”

4.2 针灸宜忌 江一平[2]认为,王执中反对遵古书盲目施灸的现象。王氏对两家医书禁灸禁针观点不统一的穴位,如果未知孰是孰非,应并存待考[8]。王氏提倡“当随病症针灸之”。卷七伤寒下曰:“凡治伤寒,惟阴证可灸,余皆当针。” “阳证不可灸”,而阴虚燥盛之证亦要慎用[13],齐丽珍等[10]指出,王氏认为多数腧穴宜针宜灸,可根据病情选择运用,但也有宜灸不宜针、宜少灸及禁灸穴。

5 顾护脾胃重视养生

5.1 顾护脾胃 江一平[2]指出王氏重视人以胃气为本的观点,指出“人仰胃气为生,是人资胃气以生”,认为针灸资生经,是源于易经上“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寓有土德能生万物之意。胡忠根[3]研究发现王氏论述与脾胃有关的病症达60种之多。在临床实践中他认为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本。王氏在论述脾胃病各症选穴治疗中,选用脾俞、胃俞穴共计达37次。对于“腹中气胀,引脊痛,食多羸瘦者,先取脾俞”[10],充分体现了他重视脾胃的观点。

5.2 重视养生 江一平[2]列举了《针灸资生经》关于养生防护的例子,从百会条、风府条到脚气病、小便门都体现了他重视预防的思想,指出心肾与疾病关系的重要性。张慰民[5]指出,王氏说“凡灸脚气,三里、绝骨为要穴,而以爱护为第一”。并记述自己患足部湿气病症的保养时 “常忌履湿……,此亦爱护之第二义也。”这说明随时加强防护的重要性。治疗头痛“若欲着灸须先百会、囱会等穴,而丹田、气海等穴尤所当灸,以补养之,毋使至于此极可也。”又引柳公度说凡内伤七情致病,如能适当调节控制,再结合气海施灸,是保健强身的一个好方法。许青峰[4]总结了王氏进行保健灸的诸多穴位如:气海、神阙、中脘、脾俞、胃俞、关元、足三里、百会等。严善馀[13]指出王氏认为百病生于心肾不调,养心在于和神气,护肾在于忌房劳,保丹田等。书中处处体现了王执中重视疾病预防的思想。

6 临床验案

胡忠根[3]指出,王执中对自身及亲属的疾病,大多亲身体验,他给亲属及邻里治疗的病案散见于各篇。另OXEBoCbA/F7nMHyoj4M5MQ==外他对于当时医家的经验,甚至乡人、道士等的验方,也留心吸取,广集博取民间有效的疗法,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凡有效的均详细记载,丰富了祖国医学的治疗方法。[10]在临床治疗方面,他既有按典籍取穴施治的,也有依自己的临床经验取效的,更有用实践来检验补充古人医疗方法的[8]。邬继红[12]认为王执中通过亲身体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丰富了俞穴主治作用的内容。7 结语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查阅,对《针灸资生经》学术思想研究的文献数量虽然不多,但其涉及内容比较广泛,从穴位考订到取穴方法,从治疗方法到针灸宜忌,从养生防护到临床验案,既有深度也有广度。从检索到的文献内容来看,研究水平并不均衡,较晚发表的期刊文献新观点少,重复研究较多,针对某一问题,很多学者从相同的角度甚至相同的论据进行论述,其优点是大家没有分歧,可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和临床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王执中的学术思想在《针灸资生经》卷二中有专门阐述,其卷三至卷七中大量针灸方和临床验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导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2]江一平.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J].中医杂志,1958,(5):349~353.

[3]胡忠根.读《针灸资生经》的几点体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9(1):32~34.

[4]许青峰.《针灸资生经》灸方浅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6):25~27.

[5]张慰民.王执中对针灸学的杰出贡献[J].黑龙江中医药,1990,(4):41~43.

[6]范郁山.试论《针灸资生经》对灸疗学的贡献[J].上海针灸杂志,1993,12(4):174~175.

[7]赵俊岭.王执中的针灸学成就[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3):37~38.

[8]宋建乔.《针灸资生经》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1998,(8):23.

[9]钱虹.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学术思想浅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2):6.

[10]齐丽珍.《针灸资生经》灸法特点浅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512~513.

[11]梁立武.针灸资生经医案初探[J].针灸学报,1989,(2):49~50.

[12]邬继红.浅析王执中的针灸学术思想[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3):3~5.

[13]杨俊生.宋代王执中的针灸学术特点[J].陕西中医,2007,28(12):1665~1666.

[14]严善馀.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的贡献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1,19(6):63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