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继发性闭经52例

2013-12-29徐红马磊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继发性闭经;针灸;疗法;腹部腧穴

中图分类号:R271.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47-01

女子曾来月经,而中断达 3 个月以上者称继发性闭经。笔者近年来采用以腹部穴为主穴的针灸治疗继发性闭经5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52 例,年龄在 21 岁~ 40 岁,平均年龄为 25岁,已婚 30 例,未婚 22 例,全部经妇科B超检查子宫及附件正常。继发性闭经 6个月以上者 29 例,1 年以上者18 例,2年以上者5 例。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关元、水分、支沟、足三里。配穴:气血虚弱,温针灸足三里、关元;气滞血瘀,配合谷、太冲、血海;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寒邪凝滞,配阴陵泉、温针灸关元。

2.2 操作 腹部穴位垂直进针,以针达腹直肌为度,其余穴位常规进针。均行平补平泻,补泻兼施,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温针者针柄灸1~3壮。每天1次,5次为1疗程。休息2天继续下个疗程。8个疗程后评定治疗效果。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月经来潮连续 3次(3 个月经周期)以上正常行经者为临床治愈;月经恢复来潮,但月经周期尚未正常为好转;月经仍未来潮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 25例,好转13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92.3%。

4 典型病例

莫某,女,21岁,学生。2006年7月18日初诊,诉:闭经2年余。14 岁初潮,基本规律,周期 28~30 d,经期 4 d,经量中等,无痛经。高二下学期学习压力较大,月经量逐步减少,发展为闭经。初治西医予以人工周期疗法,口服安宫黄体酮等药有效,但停药后即出现闭经,后改服中药仍然无效。现患者一般情况均好,无伴随症状,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考虑患者发病时跟心理压力有关,病呈迁延不愈,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气血不足型。按上法治疗3个疗程后月经复潮,再经 4 个疗程治疗月经周期及月经色、质、量恢复正常。随访半年经期正常。

5 讨论

闭经一证首见《内经》:“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继发性闭经,病因不外乎虚实两类,虚者乃精血不足,血海空虚;实者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冲任不通,经血不得下行而致闭经。主要与肝、脾、肾和冲任经脉有关。正如 《 金匾要略·妇人杂病》中日:“妇人之8e5c930fa81224e5bd151caead816eba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 故继发性闭经的治疗,应遵循“虚者补之,实者通之”的原则。

在临床上许多患者病初不够重视,治疗无规律,疗程不足,使病情迁延不愈,“久病成虚”,“久病必瘀”。使得虚实转换,虚实夹杂,从而导致病证的复杂化。针灸治疗可以补虚泻实,补泻兼施,标本同治。

继发性闭经的最终病机总是与气血的运行相关、与经络的通畅性相关,所取的腹部的胃经穴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具有补益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之交会穴,具有健脾渗湿,调理肝肾之效;关元是任脉穴,《素问·举痛论》记载“寒邪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故用艾灸、关元有补益肝脾肾三经,调理冲任之效;水分是任脉穴,从其命名就可以看出是调节津液的要穴;支沟则是通调三焦的关键,《医学纲目》:“经脉不通,支沟、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此四穴壅塞不通则泻之…”;《标幽赋》:“虚损天枢可取”,天枢和足三里一起作为补益气血的要穴;太冲、合谷相配称开四关,有疏肝理气、活血逐瘀功用,为治血瘀闭经要穴。另外,“穴位所在、主治所在”,腹部穴位通过其浮络、孙络与内部的脏器相联系,其疏通经络的作用要优于远部取穴。本治疗方案具有见效快,不易反复,容易掌握的特点。其难点是要掌握好补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