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刺透穴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8例
2013-12-29金亚菊杨艳
关键词:横刺;透穴;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43-0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为“口癖”、“口眼斜”,目前临床较多见。近年的临床观察中,笔者在传统毫针的治疗上,运用横刺法一针多穴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8例,均为首次发病单侧面瘫,其中女14例,男24例;年龄在16~73岁之间;病程最短1 d,最长半月。根据文献资料[1],急性期:发病1~7 d;静止期:发病8~20 d;恢复期:发病21~70 d。根据患者发病的病程长短,将入组患者分为急性期和静止期2组,分期取穴。急性期组共26例,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35岁;平均病程3.35 d。静止期组共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42.47岁;平均病程10.13 d。
1.2 诊断标准 入组患者均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2]:①急性起病;②患侧表情肌瘫痪,可见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和吹口哨漏气;进餐时事物可留于病侧齿颊间。③可伴有同侧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乳突部疼痛,或伴鼓膜疱疹。④排除有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肿瘤病史等。
2 治疗方法
以0.25 mm×50 mm毫针,采用芒针中的横刺法透穴治疗,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患者取仰卧位,暴露面部。
2.1 急性期组 取穴:眼闭合不全者取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丝竹空;口角歪斜者取地仓透颊车。配穴:双侧风池,对侧合谷,患侧翳风、听宫、听会。针刺得气后留针25 min,不行针。
2.2 静止期组 取穴:眼闭合不全者取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丝竹空;口角歪斜者针地仓透颊车;上唇不易恢复者针禾髎透迎香;下唇不易恢复者针承浆透地仓。配穴:双侧足三里,对侧合谷,患侧翳风、听宫、听会。静止期组针刺得气后予以电针25 min,输出波形为疏密波。
2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疗程,配穴酌情取穴。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如急性期组患者由急性期过渡到静止期则治疗按静止期治疗。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3~4]拟定。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无口眼歪斜,额纹恢复,鼓腮不漏气,进餐无食物残留,耳后疼痛消失;显效:面部静止时基本对称,有轻微连带运动,轻用力可闭目,额纹明显,口角稍有偏斜,鼓腮有力但有漏气,耳后疼痛明显减轻;有效:明显运动功能减弱,目闭合不完全,额纹有所恢复,口角轻度偏斜,鼓腮力稍弱,鼻唇沟稍浅,耳后疼痛稍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4 讨论
芒针其针体长,可直刺深透,或一针多穴[5]。本研究利用0.25mm×50mm毫针采用芒针的经皮横刺透穴法,可以精简用穴,避免多穴进针,减少患者的痛苦,同时一针贯穿2条或3条以上的经脉,起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扩大了针刺感应面。面瘫病邪较浅、皮薄肉少,适于沿皮透刺。
局部取与远端取穴相结合,重阳明。本症系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阳明少阳经脉所致。面部经络循行与手足六阳经密切相关[6]。《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依据“气至病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采用局部与远端取穴相配合治疗面瘫。地仓为足阳明穴,与手阳明、阳脉交会,颊车为足阳明之穴,两穴为疏导头面部经气的主穴。阳白为足少阳、阳维之会,丝足空手少阳脉气所发,鱼腰属太阳为头面部奇穴,此四穴沿眼轮匝肌分布,是治疗眼闭合不全常用穴。根据现代解剖学知识,翳风穴处于面神经干通过处,针尖顺着面神经方向斜刺向面部,可使激发经气发散至整个面部,同时可以治疗因带状疱疹引发的耳后疼痛。因手阳明经脉在头面部交叉而行,故取健侧原穴合谷。急性期取少阳风池,疏散病;静止期取多气多血之合穴足三里,扶正祛邪。承浆、迎香、禾髎为局部取穴,改善口轮匝肌功能。
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疏密波是输波和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促进气血循环、增加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6]。故面瘫静止期配合电针治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以2.0寸毫针横刺透穴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穴少而患者痛苦少,疗效满意。急性期组早期面部取穴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针刺得气即 可。从治疗结果看,静止期的患者有效率较急性期低,且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因此,提倡早期针灸介入治疗,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本研究中3例无效患者均为带状疱疹引发的面瘫,因此,伴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神经麻痹,需配合抗病毒治疗,内外兼治。
参考文献:
[1]徐志凤,陈国华.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4):111~113.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崔润强.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158例疗效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10,(5):33~34.
[4]周从连.面部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167例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5(8):1454.
[5]杨兆刚,戴荧荧.芒针疗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