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不寐30例疗效观察

2013-12-29吕东刘正苏泽飞夏小喻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4期

摘 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不寐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中药治疗,治疗组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12d为1疗程,休息3d,再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治愈1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治愈9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经统计学分析,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不寐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不寐;针灸疗法;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42-02

不寐通称失眠,是指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疾病。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不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状。笔者近年来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不寐3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07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患者,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男19例,女41例;病程最长12 a,病程最短3d。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不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状;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灸 参照石学敏《针灸学》及吴绪平《现代穴位疗法大全》[1]中对不寐的治疗。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大陵透外关。配穴:肝郁化火加太冲、行间、侠溪、足窍阴;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曲池、太冲;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温针)、三阴交;心虚胆怯加阳陵泉、丘墟、内关。随症加减:健忘加志室(灸)、百会(灸);眩晕加风池、外关;耳鸣加听宫、听会、翳风。针法:上述主穴每次选3~5穴常规消毒后用普通毫针针刺,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或者得气后接电针用连续波以患者耐受为度,配穴按照虚实进行补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休息3 d,连用3个疗程观察疗效。

2.1.2 中药治疗 参照王永炎《中医内科学》[2]中对不寐的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将不寐分为以下5型:肝郁化火型用龙胆泻肝汤,处方:龙胆草15 g,泽泻12 g,木通6 g,当归15 g,车前子15 g,柴胡15 g。随症加减:心神不安加茯神、生龙骨、生牡蛎;胸闷太息加郁金、香附。痰热内扰型用温胆汤,处方:法半夏12 g,陈皮12 g,枳实12 g,竹茹12 g,茯苓15 g,生姜6 g,大枣10 g,甘草6 g。随症加减:心悸不安加珍珠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吞酸嗳腐加神曲、焦山楂。阴虚火旺型用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熟地20 g,山药20 g,茯苓15 g,丹皮12 g,泽泻12 g,黄连9 g,黄芩12 g,山茱萸12 g,白芍12 g,甘草6 g。随症加减:梦遗失精加肉桂;心悸不安加珍珠母、朱砂。心脾两虚型用归脾汤加减,处方:黄芪20 g,白术15 g,茯神15 g,酸枣仁15 g,木香12 g,当归15 g,远志15 g,龙眼肉15 g,生姜6 g,大枣10 g,炙甘草6 g。随症加减:血虚加熟地、阿胶;失眠重者加五味子、夜交藤、柏子仁;脘闷纳呆加陈皮、法半夏、厚朴。心虚胆怯型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处方:茯苓15 g,茯神15 g,远志15 g,石菖蒲15 g,知母15 g,川芎12 g,甘草6 g,酸枣仁15 g。随症加减:心悸不安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用,每次150 mL,3 d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治疗,治疗方法同治疗组2.1.2中中药治疗。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4 讨论

不寐又称失眠,《内经》中称“不得卧”、“目不瞑”。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得。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通过针灸能够养心,调节肝、脾、肾三者之间的功能协调,具体方义为: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补照海,泻申脉能够调节阴跷脉和阳跷脉使之功能协调而治失眠;四神聪是经外奇穴,能够镇静安神,是治疗不寐的要穴;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印堂可调理脑神,针刺二穴能养心安神。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具有镇静安神之功效。再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运用中药补其不足而治本,泻其有余而治标,达到阴阳平衡而治病。

参考文献:

[1]吴绪平,喻国雄,李万瑶.现代穴位疗法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2]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