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运用的探讨

2013-12-29张晓丽王丹肖泓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4期

摘要:“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在古代的许多历史时期都备受医家的重视,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运用的探讨,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基石,承前启后,为现代医学发展开辟新的思路。

关键词:治未病;运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14-02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本质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包括身体内部的平衡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古代的许多历史时期都备受医家的重视,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医学发展中也备受亲睐。我们应继承和运用好这一思想,发挥其优势,为现代医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目前,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完善,对其运用还不够系统和娴熟,在这一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开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工作将对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及目的

1.1 “未病”概念很广泛,包括:健康时疾病未发生状态;萌芽阶段疾病尚未形成阶段,疾病过程中未传变阶段,病愈后疾病未复发阶段[1]。“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不仅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和医生的职业水准,而且明确地指出了“治未病”在医疗行为中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在《素问·刺热》篇中,“治未病”的概念亦有提及:“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首先提出了“治未病”这一概念,为中医学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被后世医家所继承和创新。

1.2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阴阳平衡。《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3]。指的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要掌握并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实现理想的健康状态。

2 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运用的发展

中医学对“治未病”思想运用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并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发展趋势。自《黄帝内经》开始,在古代医家的著作中“治未病”思想的运用屡屡可见,不难看出古代医家对于“治未病”思想的推崇和重视。晋代著名医家葛洪提出“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延驻千百年。” 除六害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财物,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诅嫉[4]。告诫人们要注重身心健康,方能防病养生,颐养天年。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5],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施璐霞[6]认为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对现代的预防医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现代健康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的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指出治未病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和重要性。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孙思邈还提出用针刺预防中风的具体方法:“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这是对“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实践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颐养天年。宋代儿科大家钱乙提出:“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则已成形,食母秽液,入儿五脏。食至十月,满胃脘中,至生之时,口有不洁。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俗以黄连汁压之,云下脐粪及涎秽也。”指出在婴儿初生时,必须及时清除口中秽物,否则易致疾患,并提出“以黄连汁压之”来清解胎毒,这是“未病先防”的思想运用的重要体现。元代朱丹溪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明确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明代的杨继洲在其著作《针灸大成》中提到了艾灸预防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这是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对“治未病”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具体运用。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和温邪易伤津耗液的特点,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患者应防病邪乘虚深入下焦,损及肾阴,在治疗上主张在甘寒养胃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治未病”思想理论指导下对既病防变法则的运用典范。近代名医祝味菊[7]在“治未病”方面有独到建树,提出“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论”、“前病未病态”等叙述思想,丰富了“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运用。总之,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运用密不可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并不断被各医家灵活、成功地运用于医疗实践,为各个时期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中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疾病变得复杂而多变,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多,现代医学正面临巨大考验,“治已病”已然成了医疗行业的主要目标,“治未病”思想在人们的生活中和医疗实践中逐渐被淡化。然而随着对健康和生存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片面和被动的,许多疾病的发展迅速而多变,并与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治疗和防护必须同时进行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医学的终极目标,而“治未病”思想正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4 结语

“治未病”思想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思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理论和运用基础,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治未病”思想运用范围广,有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深入认识和研究,以便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充分运用好这一宝贵财富,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左原.《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先机扶正[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255.

[2]虞舜,于莉英,点校.黄帝内经(素问)[M].四库全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0.

[3]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4]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5]范永升.金贵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6]施璐霞.金匮要略对“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

[7]黄力.近代名医祝味菊“治未病”学术思想特色浅探[J].中医药导报,2011,17(1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