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认同构建

2013-12-29严瑜

新闻爱好者 2013年3期

【摘要】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记者见面会上发表讲话。讲话中,他语言平实、表述生动、风格亲和,体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政治传播理念的转变以及对演讲修辞策略的重视。本文从伯克新修辞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认同”的核心概念,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其如何结合中国语境,采用认同的修辞策略,构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认同。

【关键词】新修辞理论;认同策略;总书记讲话

一、引言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其他6位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会见了参加十八大采访的中外记者,并发表讲话。

这次讲话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新老更替后的首次亮相,也将阐释中国共产党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里的执政理念与政策走向,意义重大,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突破了领导人讲话的传统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明显的改变,语言更加平实,表述更加生动,风格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这次讲话展现出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传播方式和理念上的转变,他们已尝试使用一定的修辞策略,来更好地展现形象,传达理念,构建民众对共产党及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认同。可以说,这次讲话的成功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有效的修辞策略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伯克新修辞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讲话为研究文本,分析其如何结合中国语境,采用认同的修辞策略,构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认同,并为之后领导人进行有效的政治演讲提供借鉴。

二、新修辞理论中的“认同”

“认同”(identification)是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提出的新修辞理论的核心概念。伯克认为,古典修辞学强调的“说服”太有意为之,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在他看来,一切人类有意义的话语形式都具有修辞性,因而侧重分析语言与作为社会人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伯克提出,人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属于”某个清楚或不清楚界定的实体,比如家庭、种族、国家等,并依据同情态度对这些组织产生认同,这种联系就可以用“认同”这一术语来说明。

伯克的“认同”基于“本质(substance)”的概念,即“人们是透过诸如价值观、种族等本质来形成自我、认同自我”[1]。当人们共同具有某种本质时,就会产生认同感,认同的程度根据本质的相同程度有高有低。因此,伯克提出:“你要说服一个人,只有用他那样的语言说话,使用相同的方法,使你的手势、语调、顺序、形象、态度、思想与他不无二致,你才能说服他。”[2]

在具体的“认同”构建中,伯克从内容和形式上提出不同的修辞策略。内容的“认同”构建主要采用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无意识认同三种策略[3]:同情认同接近规劝,即强调共同的情感来与听众建立亲近关系;对立认同基于大家共同反对的东西形成联合,超越分裂,达成凝聚;无意识认同指演讲者通过使用包括听众在内的词语或手段,使听众无意识或在潜意识里认同演讲者。

形式的“认同”构建是用巧妙的形式呈现内容,从而“在观众心中创造一种欲望,并且是对这种欲望的一种恰当的满足”[4],具体方式包括重复形式、三段论式推进、隐喻和移情等。

三、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认同策略

作为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讲话不仅要向国内民众与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共产党未来5年的执政理念与发展规划,更要凝聚国内民心,使民众对共产党及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信任与认同,更加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责任”为主题,从民族、人民、共产党三个层面深入阐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目标与任务。阐释中,他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和语境,采用了同情认同、对立认同、无意识认同以及其他语言修辞策略。

1.同情认同:“民族”与“人民”的概念强调

同情认同,即通过强调听众与演讲者之间的共同情感或共同利益,构建听众与话语者的亲密关系。其中,寻找并突出能够激发听众内心共鸣的共同点是关键。对于国家或政党领导人,突出“民族”的属性,能从更深刻的层面使民众产生同属一体的感受,因为一个国家可以有对立阵营,但一个民族却是血脉相连的。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中华民族”就常被用来激发民众的集体认同感。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提到了更加醒目的位置,不仅在阐述“责任”时,首先从对“民族”的责任谈起,而且先后15次提到“民族”“中华民族”“各族人民”这3个词语,召唤并强化国内各族人民内心的“同质”属性,使他们基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感情产生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同情认同”。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国家的层面,强调“人民”概念,表达对人民的关注与重视。在此次讲话中,“人民”一词共被提及19次,贯穿讲话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将对人民的责任归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之一,在高度评价人民对国家发展、文化形成的作用的同时,用平实的话语描述了人民的期望,唤起民众的内心共鸣。其中,“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生活得更好”一句,实实在在贴合国内民众的需求,让民众感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他们所想所需的理解与关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将承担责任的表态,更在讲话结尾用誓言式的语句表达与人民同心协力的决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从而进一步赋予民众希望与承诺,使民众感受到自己的未来与共产党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密不可分,在情感上产生认同与期待。

2.对立认同:反腐问题的一致性

对立认同是指原本对立的双方由于共同的对立面形成联合,从而超越分裂,谋求团结。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并不存在鲜明对立的冲突或分裂的派别。但十八大召开前夕,多起共产党高层干部贪污腐败案件的曝光,引发了民众对部分党员腐化现象的不满,进而对共产党反腐工作及其成效产生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12月发布的《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2》指出,国内认为腐败现象“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城乡居民比例较高,且对今后5至10年我国反腐工作能够取得明显成效抱有信心的城乡居民只有近60%[5]。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借鉴了对立认同策略的技巧,通过向民众传达腐败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敌人,重塑民众对党的信任和对反腐工作的支持。

在阐释对党的责任时,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承认目前共产党面临挑战、存在问题,表现出对问题不回避的坦诚姿态。接着,他重点指出“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等问题”,通过强调问题主要发生在“一些党员干部”上,将这些腐化的个体与其他大部分仍保持纯洁性的共产党员区分开来,缓解民众因部分腐败党员而对共产党整体牵连产生的不满或质疑。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坚定表态,进一步向民众表明腐败也是共产党及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高警醒的重要问题,暗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人民群众在反腐问题上是同一条战线上的“盟友”。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全体党员与广大人民群众都召唤起来,指出反腐工作要“同全党同志一起”“密切联系群众”,从而在强化民众对共产党反腐工作信心与支持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共同致力于反腐工作。

3.无意识认同:“我们”的指代扩展

无意识认同是通过使用包括听众在内的特定词句,使他们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或幻觉式的认同。“我们”是无意识认同策略中最常使用的词语。因为“我们”含义模糊,可以根据具体的文本语境有不同的解读[6],并能让听众产生与演讲者拥有共同特点或共同利益的感觉,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置于演讲者的立场,产生共鸣与支持。

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一词进行了频繁而巧妙的使用。讲话中,“我们”一词共出现22次,并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广泛的内涵。相比以往类似讲话中“我们”主要指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将“我们”扩展到整个政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

除了明确指代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外,讲话中还有一些语句利用“我们”一词指代的广泛性,将广大的普通党员以及众多党外人士纳入同一范畴,如“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等。这里的“我们”不再特指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而从民族、国家、共产党的层面,一方面模糊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中华民族”的界限,暗示中国共产党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另一方面将党内广大的普通党员与中央领导集体联系起来,使普通党员产生与中央共担责任、共同面对挑战的整体意识。

这种“我们”的泛化使民众感受到自己也属于“我们”之中,从而在潜意识里将自己与中国共产党及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置于同一立场,增强了亲近感,产生强烈的归属与认同。

4.其他语言修辞策略

在演讲形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打破了领导人讲话的传统模式,采用更加平实的语言、生动的表述和放松的姿态,向民众展现了一个亲和、真实的形象。

首先,在语言的选择上,习近平总书记多选用简单、平常的词汇,甚至还有一些民间俗语,如“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打铁还须自身硬”等。用这些接“地气”的语句阐释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使广大的普通民众更加听得明白、听得进去。

其次,在语句的表达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保证整体基调庄重、严肃的基础上,适当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技巧,增强内容的传达效果。

在此次讲话主体部分的结构设计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这个重大的责任,是对民族的责任”“这个重大的责任,是对人民的责任”“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三个简练的短句形成排比段结构,逻辑清晰,通俗易懂,产生一种平衡、韵律的听觉感受,使民众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讲话主旨。

在一些宏观概念或抽象关系的阐释中,习近平总书记使用一些简单的比喻,为民众提供具体、生动的理解途径。比如,用“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形象地比喻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承担的责任与承诺实现的目标;“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则形象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及其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关系。

此外,在讲话的姿态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现放松、自如,不仅有一些小幅度的身体动作,而且还不时与台下各方向记者进行眼神交流,使整场讲话显得亲和而真诚。

四、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结合中国具体的政治体制与社会语境,在内容和形式上灵活变通地采用同情认同、对立认同、无意识认同等认同策略及其他语言修辞策略,不仅清晰地阐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与发展目标,而且有效地构建了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认同与拥护。

这次从内容到风格都焕然一新的讲话,让人们看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传播意识上的转变。他们开始更加重视民众的期望与感受,并有意识地结合中国国情,采用修辞策略,改进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研究总结的修辞策略为今后领导人在讲话中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发表观点提供了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修辞策略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也为西方修辞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照。

参考文献:

[1]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著.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二版)[M].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63.

[2]邓志勇.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关于修辞学泰斗肯尼斯·伯克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76

[3]肯尼斯·伯克,著.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常昌富,顾宝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63.

[4]Burke.K.(1931).Rhetoric:Old and New[J].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5:202-209.

[5]社科院评2012反腐倡廉十大事件[N].新华网,2012-12-20.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12-12/20/c_124121933_2.htm.

[6]Maria Cheng.(2006). Constructing a new political spectacle: tactics of Chen Shui-bian’s 2000 and 2004 Inaugural Speeches[J]. Discourse & Society, 17:583-607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硕士生)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