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贺岁档电影存在的问题
2013-12-29周平
【摘要】近年来国产贺岁档影片类型丰富多样,票房一路飙升的同时,已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商业理念不彻底、类型定位模糊、技术缺乏突破、档期排片失调等。中国贺岁片在商业化成长中缺乏一套科学性、完善性和完整性的体系,若不防患于未然,观众将在片面化的观影体验中,失去真正的审美乐趣和艺术体验。
【关键词】贺岁档;贺岁片;商业化;类型
2012年岁末,贺岁档作为国内活跃的电影消费档期,无论是进口片还是国产片、大片还是低成本片、喜剧还是其他类型片,都一窝蜂地涌向它,都想来分一杯羹。“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十年磨一剑”“转型之作”“草根爆笑喜剧”……诸如此类的宣传语和各类炒作,正是为了争夺观影场次和数量有限的观众群,这让这个原本喜庆的档期,变成杀气腾腾的战场,“毒战”中不断爆出新闻:如陆川团队雇用网络“水军”刷分造势,诋毁对手;徐峥导演处子作《人再囧途之泰囧》提前上映,错开劲敌,以险中求胜;冯小刚凭借“非诚勿扰”一词的发明权,在同名电视相亲栏目中宣传《一九四二》……一幕幕比电影更加精彩的戏中戏轮番上演。贺岁档是中国电影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缩影。本文不想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贺岁档市场运作的诸多问题,因为其与国家宏观文化管理政策、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国电影“制发放”机制、观众审美趣味与观影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是一个盘根错节、庞大复杂的文化系统。本文中,我们仅择其几点,探讨贺岁档影片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电影业的代表性问题,以期引起业界和学界对贺岁档问题的重视。
“贺岁档”概念的形成
民俗学家认为贺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在演艺界,“贺岁”的说法可追溯到清末的梨园岁月:每逢过年,戏台老板会荟萃各个戏班子最有人气的名角,表演精彩的段子,让戏迷们过上喜气祥和的新年。而目前成为中国电影业文化热点的“贺岁档”影片现象,与中国喜庆吉祥的“贺岁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但实际更多借鉴的是好莱坞的“贺岁理念”——即强调电影档期的时间性(圣诞季、新年季)、电影类型的娱乐性(大片、喜剧、奇幻等类型)和电影消费的集中性。好莱坞重要的电影档期暑期档和圣诞(新年)档,是各路人马争夺最为激烈的档期,而其中的圣诞(新年)档上映的往往都是高投入、明星扎堆的娱乐大片。香港电影率先借鉴了好莱坞档期的模式,催生出具有香港特色的贺岁片,如其中形成品牌的《家有喜事》系列、成龙系列、周星驰系列等,当时的影片类型主要是港式喜剧和功夫片。让中国内地电影最早体会到“贺岁片”重要性的,应该是1995年1月引进的《红番区》(成龙主演),在当时票价水平上全国票房就达到了8000万元。而在中国“贺岁档”的建设和发展中,冯小刚功不可没。如果说,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喜剧《甲方乙方》还只是牛刀小试的话,那么,此后,连续多年在岁末年初推出的冯氏喜剧如《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等,在票房大卖、收获了观众一路笑声的同时,也成为当年的文化热点,形成了中国贺岁片的概念。之后,贺岁档开始在中国引起重视,贺岁片也不再成为喜剧的专利,动作大片、爱情片、伦理片、惊险片等,都力争在该档期放映,争夺相对可靠而丰富的市场资源。包括冯小刚的电影也开始多元化,在其招牌式的贺岁喜剧如《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非诚勿扰》(2010)和《非诚勿扰2》(2011)等之外,也拍摄了其他类型的影片,如《集结号》(2010)、《一九四二》(2012)等,并且都选择了贺岁档放映。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已然在实践中超越了单一的“贺岁片”的类型概念,更多吸纳了海外“贺岁档”的市场概念,这样,每年从11月就开始宣传运作并一直延续到来年二三月的“贺岁档”,成为中国电影最重要的“黄金档”。“贺岁档”被公认为中国内地电影营销最早采纳市场理念、进行市场化运作最为成功的一个档期①。无论是优质丰富的电影产品市场,还是活跃稳定的电影消费市场,都对中国电影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贺岁档电影存在的问题
近年的贺岁档影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其市场回报同样可观。可以说近年贺岁档的成功运作使我国的贺岁片市场乃至国产电影都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是,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性种类,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使之容易与大众、市场亲近,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多问题。
“不商业”——理念滞后,创作乏力。多年的积累和探索使得贺岁档影片的创作团队丰富壮大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贺岁片作为商业片的典型,大片和名导当道的趋势日益明显。目前贺岁档影片的创作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能够吸引到大投资,个人风格也趋向大导名导,比如张艺谋、吴宇森、冯小刚、徐克等;二是在国内商业片的演艺生涯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加入到这个行业中,赢得了特定群体喜爱的新导演,如宁浩、徐静蕾、徐峥等。近年的贺岁影片《让子弹飞》《赵氏孤儿》《金陵十三钗》《非诚勿扰》等都是出自名导之手,投入和回报都是惊人的数字。而《亲密爱人》的导演徐静蕾、《疯狂的石头》的导演宁浩、《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导演徐峥……无一不是积累有一定商业片演艺经验的导演。但放眼这个广阔的市场,一些年轻的新生代导演却难见踪影。
与此同时,这些声名显赫或一鸣惊人的商业片创作者们,一方面支撑着贺岁档市场,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惯性或野心使然,也让其商业理念不够彻底,引发口水大战。贺岁片乃至整个国产片现在反复遭遇这样的情况:名导的商业大片确实多能取得不错的票房,但口碑却不尽如人意。能有票房保证自然和他们的名气分不开,加之预算较大,宣传营销很受重视,场面戏和一些噱头也让观众愿意买账;但口碑差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编导们并未协调好个人风格、技术能力和商业元素的关系。如2012年末的《一九四二》不被观众认可,票房远低于市场预期,原因正在于此。
“不故事”——泛类型化,定位模糊。随着贺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类型丰富的影片开始进入贺岁档期,涵盖冒险、灾难、奇幻、悬疑、喜剧、动作、传记等各种类型,这一方面是为贺岁档扩大队伍,而另一方面也衍生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即由于中国电影并未形成像欧美电影制作中系统、完善的电影类型划分,粗略简单的泛类型化致使电影定位模糊,不被观众认可。以冯小刚电影为例,冯氏喜剧情节设计之巧妙,人物刻画之生动,对白语言之幽默,市场反应之红火,成为贺岁档中“永不凋谢的奇葩”。但冯氏贺岁片同样无法避免创作危机。如《非诚勿扰2》虽然延续了之前故事中的征婚情节,也保留了葛优的幽默调侃,但不得不承认该片是一部让许多观众感到纠结的影片。也许是因为王朔参与了该片的编剧,整部电影的“气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叙事技巧,其在形式上的轻松和话题上的沉重都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作为一部试图很认真地去思考“生与死”这样终极话题的电影,《非诚勿扰2》主题的野心远远大于影片所能承载的高度,让已经习惯性地期待冯氏喜剧的观众感到匪夷所思。影片诉求的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想要带给观众的到底是快乐、感动还是忧虑?可见,该影片的定位是模糊的。
而2012年末《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成功正与此相反。导演徐峥坦言,“我一直在观察这个市场,我曾在网上看到一项调查全世界抗衡好莱坞的本土电影,我看了一下,95%都是喜剧,恰好这类电影是我最中意的电影……要做类型非常清晰的电影,严格按照类型片的标准去做,喜剧电影的诉求是什么,按照这个东西来,要笑,要感动,要温暖。”[1]有人把这种受国人欢迎的喜剧模式总结为“小人物,我倒霉,大家高兴”,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尽管贺岁档影片不可能仅仅是喜剧,但新年里观众对“快乐”的渴望更容易让优秀的喜剧成为首选。清晰的电影类型设计和精心的市场定位成为该片的制胜法宝。
“不技术”——生搬硬套,缺乏突破。随着电影科技的进步,观众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品种繁多的大制作、大投入的技术大片占领了贺岁片市场,电影技术行业的不成熟逐渐暴露出来。拍过“秀技术”的电影,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有了技术,从国内开始进入所谓的大片时代至今,中国的电影既没有发展出任何新技术,也未能形成任何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技术”被圈禁在单独的电影作品中,成为孤立事件。
另外,对数字技术的过度崇拜使众多贺岁档影片陷入过分依赖特效镜头的误区,这种对资金和硬技术的追求不应该成为今后贺岁片发展的唯一途径。或许导演和制片们应该看看彼得·杰克逊,他是个技术狂人,可《指环王》中只有米纳斯魔窟的城门是纯CGI场景,至于纯CGI角色咕噜,他的表演者安迪依然需要穿着紧身衣,寒冬腊月里在冰冷的溪水中进行实地表演。特技永远不可能替代真实人生、人性和真实表演,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不平衡”——档期扎堆,冷热失调。一个档期的排片表其实就是中国电影市场乱象的缩影。它的集中冷清,它的分散热闹,透露着某个时间段中大片与小片的生态,国产片与海外片的竞争。越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其档期的弦外之音就越多。很长时间里,我们的档期仅仅是假期的绵延,因为年中有长假、年末有迎新,这些时段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为数不多的商业大片的选择。表面看所谓的档期不过是定个日子,但如果关注充分竞争的北美市场,就会发现,这一上映日期背后有一整套商业运作,诸如类型选择、竞争者的考量、宣传计划的安排,甚至整个公司全年的战略布局,都会左右日期的选定。
近年来,贺岁档市场从影片类型、商业运作、市场完善、票房获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最突出的问题便是档期的冷热不均。诚然,冷热不均是所谓档期固有的特征,它甚至是档期形成的基础。对于内地而言,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冷热不均的成因并不是档期本身的问题。2011年贺岁档在三部国产大片的带领下一路高歌,票房飘红。可是与其说是档期成就了电影,不如说是电影成就了档期,人们选择去看这些电影,主因是冯小刚、姜文、陈凯歌等少数“品牌”。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即档期热是因为大片扎堆,档期冷是因为小片扎堆。在这种冷热不均的档期环境中,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变得尤为困难。在热档期中同大片竞争,难逃成为炮灰的命运;在冷档期中和同类厮杀,也很可能铩羽而归。不成熟的档期设定、不完善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观众的流失。
贺岁档电影,路在何方?
概括而论,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观影体系,这其中也包括观众本身对电影——不论是作为艺术还是娱乐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关的电影消费理念、与电影制作方和媒体的互动。
反讽的是,这个不成熟的体系,却在表面上推动市场呈现一片热闹非凡的“大好形势”,然而越是这样的热闹,越会制约这个市场可持续的深度发展。早在2002年“国产大片”《英雄》上映时,国内电影观众群就表现出了“凑热闹”的文化特性,近年来更是愈演愈烈。2011年贺岁档,《让子弹飞》《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等大片齐齐上阵,各大电影院几乎座无虚席,连声叫好,可一旦随着大部分舆论的转向,观众的态度就会急转直下变成不屑一顾、恶评连连。这就是中国电影观众8OUez+NClnhGLBwR3+TxgLAaM0RhPsGWGk0Tfy9ZhiA=的现实表现:在对电影的消费中,他们实际上将自身置于被动地位,还未形成独立的艺术价值判断和真实的需求表达。
电影衍生产品市场的状况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在一部贺岁档影片的收入构成中,一次性消费占了很大比重,其中超过90%的收入来自票房,另外少数片子依靠植入式广告提高收入,但遭到指责后目前也越来越少了。而相关电影衍生品的经济效益偏低。但是在好莱坞,像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星球大战》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围绕着影片开发的产品数以千计,实现了全方位的市场投放,收益是票房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中国不缺少预算逐年攀升的贺岁大片,贺岁大片也不缺少逐年增长的票房回馈。但是这座商业大厦的基础并不稳固。中国贺岁片在商业化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创作上的积极态度,也缺乏科学性、完整性的体系。这是一个必须在弊病恶化前解决的问题,否则,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那不科学的档期概念,将因大片增多无法协调而崩溃;而从现在国内对商业片,尤其是贺岁大片的热情高涨来看,艺术片的处境也愈加艰难,一旦单一的院线对商业片全面开放,艺术片也许会无法存活,而我们的影迷也将在片面化的观影体验中,失去真正的审美乐趣和感知。
有人说过:我们已经忘记了该怎样“慢”下来。确实,在当下的贺岁片市场中,不缺少创作的激情,也不缺少才华横溢的人才,但唯独缺少能静下心来踏实解决一些显在甚至潜在问题的人,缺乏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思考的人。但是我们相信,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随着中国电影界人士对贺岁片及贺岁现象的认识更加专业、深入和广阔,对档期的概念也更加明确化和国际化,我们的贺岁片市场乃至中国电影市场都会有更光明的未来。(学生高培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 释:
①虽然五一档、暑假档、国庆档等档期也经过酝酿和运作,但几经起伏,成效还不显著。可以说,目前内地电影业除了贺岁档之外,还没有形成其他更为稳定优质的档期。
参考文献:
[1]李云灵.内地电影票房今年破160亿 明年“保护月”依旧[EB/OL].(2012-07-19)[2012-12-29].http://ent.qq.com/a/20121229/000097.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作者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