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卖场》的“卖场本性”演变及对策
2013-12-29李启松
《大河报·大河卖场》(以下简称《大河卖场》)创刊之初就是“广告卖场”,由于独领风骚,像一阵旋风掠过中原大地,引起不同凡响。8年过去了,它依然长盛不衰,傲视群雄,自有其内在的原因。但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人的口味也在变。消费习惯的改变迫使我们要主动应对。应对的原则是:不改《大河卖场》的“卖场本性”,增加其“非卖场特性”,在不断探索中阔步前进。
“卖场本性”不能丢
来自郑州市商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自2001年12月11日以来,已有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马来西亚百盛、泰国正大、中环百货以及国美、永乐、苏宁、五星、迪信通、天津家世界、北京华联、上海联华等十几家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来郑州跑马圈地。[1]纷至沓来的零售大鳄使郑州的商业网点四面开花:西起桐柏路,东至中州大道(老107国道),向北越过北环,向南接近航海路……上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家居建材店和百货商场遍布郑州市区。“二七商圈”不断向外蔓延,“东西大街商圈”“花园路商圈”“经三路商圈”等已初具规模。新型零售业态的普及也带来了市民消费习惯的改变。
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7月1日,《大河报》适时推出国内首家卖场信息资讯专刊《大河卖场》,并以卖场化运营模式来满足市场需要,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大河卖场》在低端价位上也取得了全面胜利,阻击了对手,引领市场向价值竞争的方向发展。当时商业零售业纸媒广告井喷,但媒体的广告经营方式却是粗放式的,对市场细分不够,差异化经营不明显。加上零售业区域性比较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广告的目标受众应该具体化:在郑州和郑州周边。
报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势在必行。我们通过对广告市场的研究发现,有些商家投放广告,总是跟着主要竞争对手,故意让读者去比较鉴别,货比三家。大河报广告中心适时策划推出了《大河卖场》广告专刊,定位于“信息集纳,导购专家”。
信息分类,内容丰富,一目了然。特刊的卖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配送软文卖场化。分为家电软文“卖场”、建材软文“卖场”、手机通信软文“卖场”和超市软文“卖场”等,活动信息等互比,也是一种竞争。
“封面导读”卖场化。在封面对重点广告客户的重点信息进行导读,优劣互显,也形成竞争态势。
“重磅策划”卖场化。这是为重点广告客户量身定做的展示专区,最少8个版,多的有16版、32版甚至更多,能不能出重磅,重磅的质量如何,读者自有评判。国美电器的《鸿篇巨制》《谁与争锋》,以及永乐电器的《D计划》《英雄会》等让人刮目相看。
报道策划卖场化。精选业内热门话题,将重点广告客户代表召集在一起座谈,形成“大河卖场高峰论坛”系列,引导时尚和消费,强化大河报在业内的话语权。
系列活动卖场化。“十一”黄金周,推出《黄金周购物必备手册》,年末推出《郑州连锁商业岁末特刊》,以“月历”的形式记录郑州商业的发展轨迹,盘点一年来郑州商业发展状况。“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携知名卖场共同举办“消费者服务周”活动,用一周时间联手为消费者提供家电维修、手机清洗等一系列免费服务,教师节助教、开学时助学……系列卖场化的活动,让《大河报》牢牢占领市场垄断地位。
河南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人在谈到《大河卖场》时曾说,她的最大功绩就在于培养了郑州读者的阅读习惯,报纸广告有了专业化分工,广告投放有了规律,读者也爱看,逐渐形成周五必看《大河卖场》的习惯,有了固定的阅读习惯,其广告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卖场的销售业绩也得到明显提升。
“非卖场特性”要彰显
2012年8月15日,中国电商上演“三国杀”。“电商价格战15日如约展开。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国美商城三家电商的家电产品价格当日针锋相对,互不相让。”[2]表面看,这只是一场电商大战,其实它昭示了零售业的“山雨欲来”,很多相关企业风声鹤唳。苏宁、国美和纯电商京东不同,他们有庞大的实体店,网上争夺对他们的实体店也会有影响。在这种历史的变革时期,作为家电广告卖场的《大河卖场》,除了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外,还应该未雨绸缪,尽早应对。
于丹《论语心得》里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如何配合企业的竞争,是《大河卖场》的新命题。网店有其优势,但也有其不可回避的劣势。实体店的最大优势是看得见、摸得着,好比较。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彰显企业的竞争优势,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论坛,为企业出谋划策,将自己的特刊变成企业的主战场,既赢得了企业的广告,也赢得了企业的依赖,对读者的选购也有不小的帮助。这个时候,帮忙不能添乱,观点不能偏颇,要以理服人,不能武断。
由于电商的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在实体店的宣传上力度明显减弱,在媒体上投放的广告也有减少的趋势。过去运用得很纯熟的招数,现在不灵了。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后,就要创新改革。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贴身为企业服务,根据企业情况,量身定做活动计划,从细处入手,营造个性化氛围,把企业服务到位了,我们才能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实惠。在电商大战打响那天,国美正在搞一年一度的“72小时不打烊”活动,我们积极参与他们举办的座谈,并在版面上浓墨重彩,从侧面对他们进行支持。相关的新闻是中国家电协会宣布家电补贴政策,国美、永乐都是参与者,我们也进行了落地报道,企业很满意,广告自然也少不了。
我们加大了策划力度,用策划报道引领广告客户投放广告。去年8月3日,《大河卖场》重磅推出《河南连锁商业低碳白皮书》,用低碳白皮书倡导低碳生活。客户的广告也是根据低碳环保节能等主题来投放的,效果明显,商家进行主题销售,报社进行主题倡导,在业内影响不凡。
在今天的社会中,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又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2011年底,我们把年末总评榜改为企业秀场,让参评企业从不同方面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实力,在充分展示的基础上进行评比,既有说服力,又有针对性,好评如潮。
有比较才有鉴别,百闻不如一见。广告客户喜欢让更多的读者能参与到他们新品的体验中,我们举办过以读者为主要参与对象的体验活动,记者从体验报告的角度进行写作,企业满意,读者满意,报社也满意。
对卖场未来的几点思考
《大河卖场》作为全国首家专业商业卖场广告专刊,她的成功运行,是媒体影响力和行业蓬勃发展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大河卖场》在产品定位、经营方式和服务特色上的卖场化,把从媒体的影响力到销售力的过程大大缩短了,她逐渐代替了卖场的宣传单页,成为各大型商家卖场发布促销信息的主要方式,也培养了读者主动阅读广告的习惯。《大河卖场》已经成为各大商业卖场促销信息的大卖场,这正是《大河卖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作为国内首家卖场信息资讯专刊,她的成功运作必将为报业市场的经营创新和持续增长提供重要参考。
一位评论者认为,“对媒体而言,影响力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传播力,传播力最终会转化成销售力。最终的销售力才是商家最为看重的。当媒体积累起来巨大的品牌影响力之后,如何把强大的影响力转换成巨大的销售力,怎样把雄厚的注意力资源得以经济变现,如何做到媒体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良性互动,这才是影响力营销最重要的一环。”
有人总结了快消品牌营销的必经之路:1.社会化媒体:微博、SNS、官网互动等(近距离接触消费者,维护关系)。2.电子商务:互联网产品展示、网店销售(消费者购买便利化)。3.网络视频:小视频、微电影(实现大面积曝光,以动态展示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最终提高产品销量,扩大市场份额)。
电子化的今天,人们离不开网络。如何利用电子手段,让读者参与到广告客户的经营活动中去,是我们探索尝试的新课题。
我们专门开通了《大河卖场》官方微博,读者可以在上面浏览相关资讯。本报96211网站、沃·3G等设有专栏专页,大河网、大豫网都有体现。每期报道策划选题定下来后,记者都会提前一周公布话题,公布手机号、QQ号和一些专用网站号,让读者广泛参与,七嘴八舌,洋洋酒洒,既反映了民情,又提升了报道的深度,可读性明显增强,效果不错。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参与企业的体验活动,近期我们专门开通了“卖场club”,吸收了大量的会员,记者的话题可以在这里讨论,体验活动也可以在这里组织,让卖场也时尚新潮一把。
二维码已不是什么新鲜东西,现在被广泛运用于广告宣传中,我们在码时代,凸显码作用,让企业充分利用码,让读者充分享受码生活带来的快乐,我们在广告和报道中,加入码内容,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郭新亚.卖场广告的大卖场——《大河报·大河卖场》的集约化经营之道[J].《新闻爱好者》,2009(4).
[2]李少林,王荣.电商上演三国杀 重金血拼四战役[N].中国政券报,2012-08-16.
(作者为大河报大河卖场工作室主任)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