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有硬度的新闻

2013-12-29刘万永

新闻爱好者 2013年3期

1998年毕业至今,我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了15年,先后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03年被评为“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宣传优秀记者”,2009年被腾讯网授予“年度教育记者”(3人)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青年报“年度最佳记者”。15年来,我始终充满工作激情,奔跑在采访一线。我的一些报道,不仅改变了当事人的命运,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推动了制度建设。

作品入选高中语文读本

教育报道是中国青年报的拳头产品。进入中国青年报的7年里,我负责教育新闻采访,多次获得“全国教育好新闻一等奖”。2006年,我编辑的报道《高考成绩滑坡成“地震”》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3年,我国多数地区发生非典疫情。在人心惶惶的时候,我主动向领导请战,克服各种困难,采写了《河北唐县:进村成了最难的事》等大量鲜活的报道。这篇报道入选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我被评为“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宣传优秀记者”。

2003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先后到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和学生座谈。按惯例,相关报道只能采用新华社通稿,可总理在非典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来到高校,以青年学生为主要读者的《中国青年报》应当发出声音。但采访成为难题:当时北京所有高校封校,禁止出入。接到任务后,我和同事原春琳克服困难,调动各种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采访,于5月6日在《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了《我也是一片树叶──温总理看望清华学生侧记》。

这篇报道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认可。一位读者在博客上转载此文时说:“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每次看到这篇新闻稿就有说不出的喜悦。它很美,不是很煽情,不是很复杂,亦不是很悬念的美,它是一篇简短的场景描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讲述,只是这个故事没有添加一些艺术的感情成分……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这种大胆的创新意识,不得不佩服新闻写作技巧还可以这么发挥自如。”该报道入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

中国青年报的“藏獒记者”

《中国青年报》是一个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类媒体,60多年来,一直秉承“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办报宗旨,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

特别报道部是中国青年报一个年轻的部门,特别报道版是《中国青年报》对重大突发事件或读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调查或解析的版面,兼顾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法律、法规、政策的及时解读。

特别报道版充分体现日报优势,力争做到快速反应,呈现新闻事实深度和认识深度。2004年6月1日推出第一期,目前每周3期。

和整个报纸的读者定位相关,特别报道的多数报道都是在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比如,特别报道独家报道的山西长治宋江明“报考公务员被贫血”系列报道,获得了2012年的中国新闻奖。再如,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封口费事件也是我们报道的,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不同于中国青年报的多数部门,特别报道部没有领域之分,题材涉及教育、经济、科技、国际等等,因此,要求记者时刻保持对新闻的敏感嗅觉,要求编辑具有广泛的视野。我在特别报道部担任副主任已经7年,深感得到了全方面锻炼。在中国青年报,人们把写稿多的记者戏称为“疯狗”,我则被称为“藏獒”,这不仅指发稿的数量,更指稿件硬度。

事关公共利益、真相被遮蔽、记者独立调查是调查性报道的核心要素,调查性报道对记者的突破能力、写作水平等综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从1999年开始,我陆续发表了《山西绛县“三盲”院长调查》《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等调查报道。《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披露了辽宁阜新原市委书记王亚忱利用个人影响和子女权力将一民营企业侵吞的事件。报道发表后,王亚忱及其子女被判刑。该报道入选《检察日报》和新浪网联合评选的“法治影响生活2005蓝皮书”,被评为“最忧心的舆论监督”。2009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利用影响力受贿”将被定罪。

2007年12月,我采写了“山西问题疫苗”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影响。

2008年1月,我采写了“辽宁西丰警察进京抓记者”,这一事件持续到当年年底。

2009年5月5日,我独家采写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是一篇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报道,有媒体称:“一个弊端丛生的高考谜案至此揭开神秘面纱,全国掀起了有关罗彩霞事件的舆论风波。”罗彩霞成为“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的代名词。

我介入罗彩霞事件始于2009年五一假期之前。

2009年3月1日,罗彩霞发现身份证被盗用,最后逐步确认盗用者是其同班同学王佳俊,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折。4月27日晚上8点57分,“天涯社区—天涯杂谈”上出现了题为《高中同班同学冒名顶替上大学,我的伤害谁给埋单?》的帖子,以罗彩霞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事件始末,并配发了相关证据。这个帖子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但由于当时手头还有很多工作,没有立即跟进。

5月4日上午,选题通过,我决定立即行动。通过朋友帮助,先是与罗彩霞联系好,然后准备好相机、录音笔等赶往北京南站,下午2点10分赶到天津站。

天津师范大学西青校区离火车站很远,打车将近一个小时才到。我和罗彩霞在校园里的一个小商店见面。她是一个很坚强的女生,思路清晰,不过看得出,她的压力很大。仅仅采访罗彩霞似乎还不够。这时,罗彩霞对我说,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等人来天津时,自己两名同学曾一起和他们见面。我立即联系这两名学生,因为她们是重要证人。晚上6点40分左右,我见到了这两名女生。她们在外面工作,坐了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来。两名女生详细讲述了和王峥嵘见面的情况。至此,王佳俊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得到确认。

随后,我电话采访了罗彩霞所在学院的副书记,他曾接待过王峥嵘。采访后,我请3名同学在校园的小饭店吃饭。因为赶火车,10分钟后我离开。罗彩霞对我说:“我们是学导游的,实习时知道导游辛苦,没想到记者比导游还辛苦!”一个小时赶到天津站,晚上8点35分从天津站出发,10点赶到报社。

根据罗彩霞提供的王峥嵘的手机号码,我连夜采访了王峥嵘。经过记者再三追问,王峥嵘终于承认女儿王佳俊冒名顶替上大学之事。至此,事实部分得到充分确认,我马上开始写稿,一直到晚上12点半,下班时已经凌晨3点了。

当晚,罗彩霞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您是很公正很认真也很严谨的记者……记者真的是好辛苦的职业……”

5月5日,《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报道在《中国青年报》推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

媒体间新闻竞争很正常,合作也不鲜见,在报道罗彩霞事件中,正是由于媒体间的合作,才呈现出更多真相。

应该说,贵州师范大学(简称“贵州师大”)在录取假罗彩霞(即王佳俊)的过程中,发放录取通知书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按照教育部2004年规定,高校录取通知书必须直接发给学生本人,不得由第三人代领。如果录取通知书直接给罗彩霞,王佳俊冒名顶替就不会那么顺利。我的疑问是,贵州师大是怎样发放录取通知书的。

5月6日晚,我在报社上夜班。晚上11点多,我联系到贵州师大主管招生的副校长黄开烈和招生办公室原主任(现党办主任)吕国富。黄称:“贵州师大是按照招生政策、招生程序、按录取标准来正常录取考生罗彩霞的。”

吕则说:“是王峥嵘代领的录取通知书,当时还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证。学校考虑临近开学,该生又是补录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学校就把录取通知书给他了。”

吕一再表示,代领录取通知书是一个问题,但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王佳俊是怎么得到公安部门盖章的户口迁移证和假档案的。也就是说,贵州师大把责任推给了湖南邵东方面。

后来了解到的事实证明,贵州师大所言不实。

5月6日深夜,我从确切途径得知,贵州师大把罗彩霞的录取通知书交给了该校一名教授,但这名教授的姓名未知。

5月7日晚10点多,我把这一消息通报给正在贵州师大采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杨超。此前,杨超采访黄开烈和吕国富时,得到了“由王峥嵘代领”的同样说法。晚上11点,杨超找到吕国富等人,质疑贵州师大为何欺骗媒体。在记者逼问下,贵州师大终于承认是一名教授代领了录取通知书。

5月8日上午,中国青年报特派记者李菁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杨超等4名记者来到贵州师大,要求和这名教授见面。

一个叫唐昆雄的贵州师大教授被锁定。

经查,唐昆雄为贵州师大历史与政治学院院长、教授,湖南邵东人。历史与政治学院下设4个系,包思想政治教育系。值得注意的是,假罗彩霞(即王佳俊)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系2004级学生。

5月8日下午4点,在贵州师大宣传部安排下,唐昆雄终于和记者见面,但只是拿出一张纸念,念完即跑,时间只有5分钟。唐昆雄称,自己只是代领了录取通知书,并不知道冒名顶替一事,整个过程没有收受任何好处。后来,罗彩霞在起诉过程中,将唐昆雄追加为第八被告。

2009年10月26日,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王佳俊的父亲、湖南省隆回县公安局原干警王峥嵘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与原犯的受贿罪所判处的有期徒刑3年刑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4年。

立案近12abecc0cbd5f04e1d7844d422043c915c2936cc5ed93b497c428f59f8c41920e5个月后,备受关注的“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案”2010年8月13日在湖南省长沙中院由天津市西青区法院合议庭开庭审理,持续4个半小时后,双方达成庭下调解:罗彩霞原索赔14万元,获赔4.5万元,由王峥嵘给付。

对记者来说,你不能奢望有人主动把新闻送到你面前。事实上,我是偶然听一位高校老师说起:“教育部下发了一个通知,好像和你的报道有关。”但这位老师不知道通知的内容。随后,我先后找了北京的3所高校和河北的2所高校,最终得到了这份不是秘密的通知。《通知》下发4个多月后,我发表了追踪报道《教育部严查疑似冒名顶替在校生》。

现在回想,如果不是自己的坚持,没有关于这份《通知》的报道,整个报道会留下很多遗憾。

在报道首发后的两年内,我一直进行跟踪报道,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报道刊发后,2009年6月30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清查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学生,清除了一批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学生。当年,一些高校推出新措施,在录取通知书上加印被录取学生的照片,从制度层面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由于这篇报道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我被腾讯网授予“年度教育记者”称号。颁奖词是:“他是一个天生的斗士,向不公宣战是他的信仰;他是一个悲悯的义士,为弱小呐喊是他的本能。他所留下的那些文字,给了我们藐视黑暗、追求光明的勇气。”

由于长期坚守在新闻一线并采写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的报道,2010年,我被评为中国青年报“年度最佳记者”。

由于在调查性报道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被聘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采访经验被收入《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等著作中。

2010年6月3日,我采写的《“真凶”现身三年后,“杀人犯”仍在蹲大牢》发表后,蒙冤9年的青年王子发被释放并获得赔偿;同年年底,我采写了《一青年举报同学公务员考试作弊遭跨省抓捕》,报道发表后,该青年被释放;2011年,我又发表了《公安部处长洗冤录》。这些报道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兄弟媒体进行了大量的追踪报道。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重大报道

从业以来,我先后4次参加两会、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报道。

特别报道版报道的是重大、突发事件,要求记者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及时准确地对新闻事件作出判断。

“今日出击”是特别报道部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2011年10月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称号。作为主创人员,我的理念是坚持“独立调查,追寻真相,干预社会”,选题上坚持从社会和政府部门普遍关注、政府部门正在解决或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入手,采写中坚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同时,从中国青年报办报宗旨和青年特色出发,选择一些青年问题,如求学、就业等问题进行重点报道。

3年来,“今日出击”推出了一大批颇具社会影响力的稿件。2011年11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我参与组织的报道《宋江明求职验血记》,披露了长治籍考生宋江明在参加2011年长治市公务员招考过程中体检“被贫血”的遭遇。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高度重视,要求严肃处理宋江明事件。山西省委组织部等下发通知,完善公务员考试体检规定。此后6名责任人被起诉。

目前,特别报道版已成为《中国青年报》的品牌版面和拳头产品,2007年,被报社评为“最有影响力的版面”之一。

总结一下,记者是一个比拼耐心和毅力的行业,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并付诸实践;记者也是一个比拼理想和激情的行业,永远都在和时间赛跑,停下就意味着承认失败。

据说,华盛顿国立气象研究所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我想,这句话用在记者身上也很合适,理解这句话,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平和、更从容。

15年来,我认识了一批出色的调查记者,这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他们奔走在一个个新闻现场,面对恐吓临危不惧,为获证据随机应变,虽屡遭挫折却无怨无悔,努力把真相呈现给受众。其实,新闻背后的故事远比新闻本身精彩。

一项关于调查性报道记者的调查表明:有超过一半的调查记者选择在5年内辞职。前一段时间,几位知名的调查记者辞职的消息也引起了一些讨论。学界经常批评一些记者存在自我道德化和自我悲情化倾向,这确实值得注意。我的理解是,做记者时间越长,越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与道德化和悲情化相比,克服无力感更为重要。

在我看来,不管有多少人或失望或悲伤地离开,总有人满怀理想地进来,走在路上,我们能做的,无非是能带着这份梦想,走得远些、再远些,即使离开,也要做一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