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唱响网上主旋律的着眼点

2013-12-29陈鹏

新闻爱好者 2013年4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逐步深入社会生活,传统的媒介生态格局逐渐被打破,并引发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变革。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引导,网络上的无序状态和虚假内容也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针对我国媒介生态的现实情况,本文从传播新闻信息、进行舆论监督和弘扬社会正气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舆论;网上主旋律

作为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中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发展迅速的网络畅通了人民获取新闻信息、参与社会讨论和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舆论阵地。但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为滋生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谣言提供了场所。这些不良信息虽未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作用。

主旋律是社会发展主流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在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情国情民情,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呢?

一、及时传播新闻信息,主动回应网络质疑

传播信息是互联网最基本的作用,网络的出现大大突破了由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引导格局。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受众会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评论、转发甚至是“拍砖”表达意见。如何报道新闻事件、面对网络热点考验着媒体的传播智慧。

(一)快速反应,讲时效,把握新闻传播主动权

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如果新闻报道缺乏时效性,民众就易形成对真相的主观猜想,给网上谣言、流言的传播以可乘之机。有时候,负面信息不断裂变,形成聚合效应,非理性舆论甚至比主流舆论传播速度更快。

网络的时效性无人能及,网络在报道新闻时具有全时性的特点和优势,实现新闻发生和信息接收在时间上基本同步。新闻媒体借助网络快速反应,“推送”准确权威的新闻信息,先声夺人,就能把握新闻传播主动权。近年来,随着微博用户的增多,以及其传播速度优势的日益凸显,大量传统媒体开始利用微博发布新闻信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秉承“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的原则,讲求“新闻立博”,及时发布和更新新闻信息,努力做到在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中不缺位、不失声。2013年3月12日19时许,一辆卧铺客车途经荆州长江大桥,冲出护栏掉进长江,共造成14人死亡,8人受伤。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立即进行微博“直播”,共发布或转发包括视频新闻在内的6条微博,及时更新现场救援情况。该报道体现了“@人民日报”讲求时效和透明化的报道方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截至2013年3月底,“@人民日报”的粉丝数量达到500万,其影响力仍在进一步扩大。

(二)回应质疑,重效果,抑制噪音和杂音

新闻报道最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受众的意见通过反馈表现出来。在实践中,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屡遭网络质疑,各种噪音和杂音不断出现。唱响网上主旋律,主动回应网络质疑,做到既要有速度,更要有力度、重效果,最大限度挤压噪音和杂音的传播空间。

“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发生后,有网民发帖《以下部分失踪人员名单,请铁道部回答》,文中列出29名在动车事故中“失踪人员名单”,对铁道部公布的事故遇难人数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对此,人民日报社记者迅速展开仔细调查,最后在《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专栏中公布调查结果《“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说法不准确》,并以表格的形式公布了遇难人员名单和相关信息,充分印证了网上谣言毫无根据,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主动回应网络质疑,参与网络互动,揭示新闻真相是抑制噪音和杂音的最好方式。

二、重视网络民意,强化网络舆论监督

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把关人”角色被弱化和匿名性等因素,网民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意见表达更为自由而直接。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1]网络拓展了人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空间。

(一)重视网络民意,倾听合理声音

网络民意反映社会生活,监测周围环境,起到了社会雷达作用。网络世界是现实生活的镜像,现实中的一切几乎都会在互联网上得到反映。[2]特别是社会公平、抑制物价、反腐败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一再成为网络热点。在探讨这类问题时,网络成为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集聚着众多的民间智慧。网民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各种观点不断交锋,最终符合多数人意见的观点将会显现出来,被广泛接受。但是,网络民意也可能包含非理性因素。网络民意传播速度快、容易失真、情绪化色彩强烈,传受双方会轻而易举地完成关于公共事务的集体偏执性想象。[3]因此,要重视网络民意,采纳能够反映真实情况,最大限度涵盖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合理意见。通过网络倾听人民的心声,把握群众的脉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有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013年3月10日,在提请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将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网络热议,绝大多数网友认为该部门名字太长,不便于使用,亟须简化,并提供了许多备选方案。最终,方案回应民意作出修改,将此机构名称改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减少四字后显得更为简化,方案最终通过。

(二)强化网络舆论监督

依靠网络科技的进步,民众广泛参与的网络舆论监督成为现实,并逐渐成为舆论监督的主力军。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舆论监督,架起了政府与公众充分互动的桥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012年8月26日,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因在造成36人死亡的车祸现场微笑,引发网友不满,随后被网友发现,他曾多次戴有各款名表,引发更大质疑,最终引起纪委部门介入调查。该事件再次把网络舆论监督推向高潮。

三、传递网络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社会身份、知识背景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和当下多发的社会矛盾,恶意炒作、网络暴力、网络侵权事件层出不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低俗之风十分严重,部分网民正走向理性的反面……因此,通过网络传递正能量,倡导网络道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网友的自觉行动,至关重要。

(一)传递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

网络本身不具有对负面信息的特有亲近性,网民也不总是选择接受负面信息。“最美人物”受到网友热捧就说明,正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能够唤起人内心的向善面,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杭州女子吴菊萍奋不顾身挽救了坠楼的女童,托起广大网友心中的“AlZ8SIaAVJ1muavvPReHpg==最美妈妈”;被网友称作“最美司机”的客车司机吴斌在天降横祸时仍惦念着乘客的生命,强忍剧痛安全停车;而“最美老师”张丽莉为救学生挺身而出致使双腿截肢……自发寻找和传播正能量是网友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正义、诚信、公德、爱心在这里彰显,观照着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净化网络内容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就当前实际而言,传统的正面典型宣传感染力、影响力逐渐减弱。相比之下,借助发布信息快、渗透面广的网络,充满生活气息的感人故事更具亲和力,更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共鸣。在网上传递正能量就是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传递健康理性的思维方式,宣传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二)践行社会新风尚

虚拟的网络连接着真实的社会力量。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中,有关暴雨话题的微博讨论数量超过800万条。爱心倡议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响应,他们主动加入志愿活动,自驾私家车往返机场接送滞留旅客,上演雨夜感人一幕。“爱心接力”时时刻刻都在网络上进行,网友主动践行社会新风尚,形成了发现问题、引发关注、合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机制。传统美德和现代传媒互动结合,广大网友响应号召身体力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每一个网民都可能成为网上主旋律的发起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也许就在敲击键盘、点击鼠标,抑或是在转发微博之时,网上主旋律已悄然奏响……

网上主旋律反映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念,是网络时代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唱响网上主旋律,就是要依靠网络、媒体,特别是网民自身的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传播真实新闻信息;引导网络舆论监督理性化、规范化;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让网上主旋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悦耳篇章。

参考文献:

[1]刘麟宵.论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及其社会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3(1).

[2]陶文昭.正确对待网络民意[J].红旗文稿,2007(11).

[3]马慧茹.试论网络民意的形成与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学硕士生)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