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要义在于思考的深度
2013-12-29刘玉梅
没有思考的深度也便没有理论的高度。理论的要义在于思想的深刻,任何人云亦云的学舌都不应进入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层面。
尤其是报纸理论专访,必须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道他人所未道,解想知而未知。作为理论版编辑,笔者经常参看多家理论版文章,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看到一些不足,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不少的所谓理论文章,只能算是简单的图解,跟已听过千遍万遍的宣传没多大区别,所谓的编辑思想其实淡而又淡。这是理论的大忌,也是理论宣传的误区。
有道是“理论是灰色的”,这种概括本身就决定了理论的不好读,但是很多理论话题却做到了例外,它们的很多理论文章都有让人爱不释手之功。例如《南方周末》做的一些理论话题,它所涉及的话题无论是大众层面的,还是相对生僻的,都能让你在一瞥之下,就有一种要阅读下去的欲望,让你非读下去不可,它的文章往往是一个整版,小小的标题,没有任何的装饰,把所有的版面都让给了文字,满满的,但读起来却没有丝毫的沉重,你会跟着作者的思路一路走来,一口气读完,还要不自觉地再三玩味。那是一种思想的力量,每一篇文章都能带给你一些思考和启悟,给你的是一片全新的思想空间。
所以,理论文章是否可读,不在乎篇幅的短长,它的影响力和阅读效果完全取决于文章内容本身,因此,理论文章要做出影响、做出深度、做得读者想读,思想的独到是第一位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专访是应该最能体现深度的一个载体,但它的前提是,对要做的专题本身,理论编辑首先要拥有一个深刻而独到的视角。
一、在千篇一律中寻找不同
党报理论宣传,一般围绕一个时期党和政府宣传重点和中心工作去选题,雷同现象比较普遍,往往是看一家媒体的论说,几乎再没必要阅读第二家。这样的报道,编者不少劳心,而读者并不领情。在这样的情况下,理论宣传一定要避开一般意义上的就事论事,而必须独辟蹊径,在众多声音中以观点和深度取胜。
比如,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思想解放大讨论的文章铺天盖地,名家大腕雄辩滔滔,但哪些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时代面前,思想解放到底更应该关注和做些什么,目前还有哪些障碍需要打破,影响思想进一步解放的关键在哪里?带着这样的思考,河南日报理论部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思路始终围绕着今天解放思想的重点究竟在哪里这根主线展开,层层推进,围绕“今天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落脚点应该在什么地方?”“怎样看待社会上,包括学界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的观点和声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继续解放思想’的战略部署,其深层意义在哪里?今天解放思想应该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新一轮解放思想最根本的问题是实现人的解放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因素的解放,是解放思想中生产力要素解放的根本,那么,为什么实现人的因素的解放在解放思想中如此关键?”“新一轮解放思想开始以来,在有些地方的有些干部中,存在一种叫得响,做得少,甚至是只说不做的现象。口头上大喊解放,实际上保守依旧的现象并不是个别,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扎实有效?”“对思想解放向深度推进,进而有效推动生产力的解放的意见和建议”等几个方面展开采访,对理论的困惑和实践的误区都进行了较为透彻的论证分析,文章以《今天,我们该怎样解放思想》为题,在《河南日报·理论》版发出后,网上转载和评论纷纷,从多个角度给予较高评价。之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将该报有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文章汇总整理,以《解放思想的风帆》为名结集出版,《今天,我们该怎样解放思想》一文,被作为唯一一篇外报稿件收编其中。
二、在相同的问题中彰显独到
一则要选取敢发春潮第一声的独到视角。相同的方针政策,在不同的地域落实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不同的人群中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媒体宣传的要义,在于能够找出当时当地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在人云亦云中发出独特的声音,表现出鲜明的“这一个”。比如,河南媒体对《中原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宣传。围绕《规划》这一主题,各家媒体可谓见仁见智,多角度、多侧面、多领域的专家谈,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所谈内容,多大同小异,出入无几。河南日报理论部别出心裁,分别邀请中原经济区规划所涉及的中部五省的社科院院长做文章,从各自的区域视角出发,谈《规划》实施对本地区的影响,对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科学发展的全方位拉动。同一话题,因表述个体的差异,呈现风格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从而带来视域的有别,表现在版面上当然也就是更多层面的多样化思考,带给读者的自然是一种全新的感觉。
再则就是要在多种声音中,以观点取胜。比如,被各种媒体无数次述说过的道德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说,这种话题概念本身比较宏大,一般意义上去做,往往容易落入说教的俗套,而且较难避免大话套话。2006年3月,中央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石击水,一个时期,道德层面的话题纷纷见诸大小媒体。海量的聚焦中,如果没有角度的新颖和观点的深刻独到,要想赢得读者的认可,几乎没有可能。作为党报,围绕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舆论引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河南日报·理论》版决计组织一组“守卫我们的道德底线”系列专题,在策划之初就立意明确:从小处入手,以深刻取胜。遵从这一理念,该系列打破常规,以现实例证为切入点,让问题在鲜活的实事述说中活脱脱凸现,进而引出主题。以该系列的《公民道德:社会秩序的“软肋”》一文为例,文章从道德底线是一个令人惶恐的话题谈起,指出来自社会多个层面的道德出界现象让大家已无法回避,古人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论说似乎已不足以作为佐证。现实的昭示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随之带来思想道德水准的相应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许多,而坚守道德底线的问题反而显得相当严峻,这本身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现实生活中,道德滑坡问题为什么会如此普遍?信仰缺失的重构和道德自觉的重建从何着手?文章进而论述了“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论证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最终取决于全体公民的道德自觉的观点。文章指出,只有全社会所有人的自觉坚守,我们才有理由享受社会的和谐、融洽与安宁。从更深的层面说明,造成我们时代最大的罪恶是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而不只是少数人的残暴。也从一个侧面呼唤和强调,全社会所有公民道德自觉的急迫和必须。这种层层深入的论证,契合了大众的阅读需要,文章发出后,在业界和读者中都产生了较大反响,人大复印资料给予了全文转载。
三、在宏大的问题中凸现细部
一个时期的政策理论问题,往往包含多个方面的细部,媒体理论文章多限于一般层面上的解说,蜻蜓点水,大路话多。其实读者读与不读差别不大,往往是说的都已知道,不知道的几乎没说。这就要求理论专访要深入到问题的细部,抓住问题一路走下去:问题最要害的东西是什么,读者最关心的是什么,它对相关方面的影响是什么,具体操作中应该怎样做等等,总之,要围绕读者最想知而未知的问题,起到真正意义上的释疑解惑。
如《河南日报·理论》版推出的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系列理论宣传文章,就始终注重了思考的深度和理论的高度,注重从读者关心的具体问题切入。例如2012年11月19日6版的《坚定道路自信 决不走老路邪路》一文。同是理论解读,该文就避免了一般意义上的概念解读,而是抓住其中的要点、重点、亮点和读者的关注点,在具体问题的理解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围绕中国道路的内在特质是什么;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应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层含义在哪里;在我国基本进入小康社会,GDP位居世界第二的情况下,十八大报告为何依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社会”,这种提法的现实针对性在哪里等这些读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层的分析和论说。更多地侧重问题的延伸和拓展,深入到位,透彻而明晰,避免了大而全、大而空的泛泛之谈,使整篇文章更贴近读者、贴近实际,更有现实针对性,也因此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理论文章是否做出了意义,评价的标准只有一个,这就是文章思想的独到和思考的深刻。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