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出版理念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

2013-12-29余燕

出版广角 2013年24期

[摘要]目前,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上升期,如何培养数字型人才至关重要。数字出版行业结合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提升。数字出版人才除具备传统出版人才的基本素质,还需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这就要求高校秉承数字出版理念,以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数字出版;创新人才;高校;培养;问题

[作者简介]余燕,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数字出版领域的技术革新,数字出版行业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与数字出版行业的高速发展相比,数字出版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出版业的教育模式多是传统培养模式,缺乏比较健全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尝试寻找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数字出版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目标

1.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各高校开始深化教育改革,逐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超过印度、俄罗斯、美国,各大高校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接近700万,较2011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而研究生招收人数达到51.7万,同2011年相比上升了4个百分点。数字出版行业对于创新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促进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我国开设出版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这些院校主要以灌输式方法培养学生。培养数字出版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教育改革提上日程。

2.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数字人才是我国数字出版行业急需的新生力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数字出版领域所学内容广泛,以培养具备媒介管理、掌握生产内容以及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为主。首先,数字出版人才要对传播理论、人文素养、数字出版技术、媒介管理以及设计等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创新性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等。在从事数字出版行业的相关工作岗位后,能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探索能力,通过专业水平以及创造能力积极开拓数字出版的新局面。其次,数字出版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数字理念,能够不断探索数字出版的新高度,推动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数字出版人才应当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广泛,数字出版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技术水平,而且要保持新闻敏感性。

二、数字出版理念下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不强,创新型教育体系和创新型教师队伍也没有完全构建,数字出版行业的专业对接发展不健全,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展。

1. 人才培养观念及教育体制不健全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高校仍旧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多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创新型教育体制没有切实建立,仅在口号上鼓励学生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部分高校虽在时间方面给予学生选择权,学校及教师并没有发挥引导作用,导致一部分疏于律己的学生将学习时间用于无意义的事,并未真正做到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开发自身创新能力。针对以上现象,高校需要积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围绕培养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核心不断完善人才模式和教育体制,将创新观念深植学生的意识。

2. 灌输式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冲突

出版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存在不足,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虽有所提高,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的特性日益显著,而课堂上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依照教师的上课节奏及教师所设定的内容展开教学,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个体优势无法得到满足和发挥。

3. 高等教育与数字出版企业的对接不到位

高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不同步,同数字出版行业也未能实现对接,这就使得高校人才无法满足数字出版行业的具体需求。对数字出版热衷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程度的专业性指导教学,数字出版行业的人才缺口不断增大,进而影响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这些是高校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有效措施

1. 纠正人才培养理念,改进教育体制

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应纠正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数字出版理念意识,制定适合目前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的培养计划,创建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2010年出台的《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提到,在发展电子书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应将重点放在电子书的资源上,尽最大努力为电子书产业提供丰富资源,在传统数据进行数字化转换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保证质量,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加深入。为了深入培养学生数字出版的相关理论知识,高校可专门设立一套电子杂志课程体系,并对其进行优化改良。也可以建立科研数字基地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搭建外部交流平台,借助平台传播一些电子出版物,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能力。

2. 改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学过程中应侧重根据学生的需求建立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学生的才能。如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优势等设定个性化的实践内容。完成实践环节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实践结果予以点评,使学生客观认识和了解自身的长处及不足。教师可通过集体讨论的方法搭建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学习深入技能的培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内容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3. 加强与数字出版企业的对接

高校可根据数字出版企业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立和调整,进行合理分配,即协调能力型培养和知识型培养的课程时间设置。高校旨在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直接实践于数字出版企业中,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高校可相应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同数字出版企业进行联系,为学生建立一个同数字出版企业学习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对数字出版企业有更加具象、深入的认识。

如北京印刷学院最初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出版行业培养人才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到2006年为止,北京印刷学院正式与原新闻出版总署签订协议,成为唯一由原新闻出版总署挂牌的人才培养基地。近几年北京印刷学院的教学宗旨一直围绕“抓内涵建设,抓特色发展,办传媒类大学”的教育方针进行,为新闻出版行业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北京印刷学院在科研力量的带领下,不断进行更新。2008年,与原新闻出版总署签订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外各大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以供科研交流,其中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4个国家50多所著名的学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个市级的科研机构建立在北京印刷学院。这些举措都为北京印刷学院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提供了条件。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当下出版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出版业发展壮大使得人才需求旺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数字出版人才是我国高校的最大宗旨。高校要加强数字理念的根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继续探索适合出版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人才与市场的对接。

[1]苏芸.新媒体环境下广东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3 (9).

[2]王东霞.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与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13(3).

[3]王东霞,赵龙祥.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开放性的三个层次[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