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稿费杂谈

2013-12-29仝冠军

出版广角 2013年24期

中国文人似乎从骨子里特看不起孔方兄,动不动就说什么“富贵于我如浮云”之类的假话,还随时随地嘲讽土豪们的浅薄与无知。一般的乡野村夫也都附庸风雅,在住所挂上“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对联。虽有不少文人以润笔为生,言谈记录中,却鲜有以此为荣者,更多的还是嘲讽与鄙视。文献中就颇多与此相关的故事。大诗人王维有个弟弟叫王缙,经常给人写墓志铭。有一次,送润笔费的敲错了门,跑到了王维的住所,王维就说:“大作家在那边!”满含不满与讥讽。史上稿费最多的,恐怕要数李邕了。据记载,李邕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旧唐书·李邕传》说:“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不过虽然说起来不计较身外之物,真要给稿费给得少了,这些人可是要急赤白脸跟你斗狠的。也是在唐代,皇甫湜困顿之际得裴度收留,衣食无忧。裴度征讨淮西有功,赏赐巨万却不据为己有,而是倾其所有帮助别人,并修缮福先寺。修好以后,欲请白居易撰写碑文,于是乎,皇甫湜就怒了:“有我皇甫在,你何必舍近求远?!”裴度大度,于是请皇甫湜撰写碑文,完成后,“以车马缯采器玩约千余缗酬之”,孰料这哥们儿拍案大怒:“我皇甫的文章岂是那种流俗文章?这么点儿稿费就想打发我啊!我给你写了3000多字,一个字要付我3匹绢,一分也不能少!”裴度只好如数支付。

民国时期的稿费完全是市场化的,商务印书馆在很多时候甚至允许作者以稿酬换股,获取长期收益。当时,作家几千字的文章所得便可维持一个人两个月的简单生活,鲁迅买房也主要是依靠稿费收入。但到了“文革”前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作家的艺术创作被完全等同于农民、工人的劳动生产,文化23c3371644557be03f145b2d49b6c8c9价值被抹杀,甚至一度要取消稿酬制度。稿酬制度之争,也被称为两条路线的斗争。1964年7月24日,文化部党组罕见地就一位作家的稿酬问题,专门向中宣部请示具体做法。这位作家就是周作人。报告说:“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报告,该社对专业译者周作人,一直采取按月预付稿酬的办法。1959年以前,每月预付200元。1960年1月以来,改为每月预付400元;约定每月向出版社交译校稿3万字左右。自1960年1月至今年6月止,周作人预支稿费已达22748元,他向出版社交译稿91万字左右(包括1960年以前的40万字)和校订、审阅稿82万字。两相比较,即使按最高标准付酬,也超支1万余元。为了贯彻中央降低稿酬的精神,人民文学出版社打算从8月起,对周作人的预付稿酬,降低为每月付200元或250元。”周作人作为统战对象,其稿费是高于当时一般人的。

到了1957年,文化部召开文艺作家座谈会,不少作家对稿费制度提出了批评。臧克家说:“就拿张天翼、艾芜等名作家来说,他们如一年不写作就无法生活。”严文井说:“现在作家有钱不过三几户(如秦兆阳、刘知侠、杜鹏程),其他即使如丁玲、周立波这样名作家也并不很有钱,丁、周每人约有存款一万元左右,但他们开支较大,每月需500元左右。”有作家在主张恢复抽版税的做法时甚至说:“如果抽版税是剥削的话,我们宁可忍受剥削。”但不久,这些意见就被严厉批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名利思想。

1958年9月29日,张天翼、周立波、艾芜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建议减低稿费报酬》的文章。文章说,斤斤计较稿费的高低,是进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稿费太高,作家的生活容易特殊化,容易脱离群众。作家一脱离了群众,就等于断绝了创作的源泉,就会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了。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怎样看待稿费》,对稿费讨论进行总结和定调:“在改变现行稿酬办法的过程中,也有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倡政治挂帅,发扬共产主义觉悟;一条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提倡拜金思想。满脑子资产阶级观点的人说,降低稿费还行,那谁还愿意写稿!而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出发的人,则肯定地说降低稿费不会影响稿源。我们要问,政治的力量大,还是金钱的力量大?”把稿费问题政治化,这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改革开放以后,稿费制度逐步恢复。时至今日,稿酬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稿费税收问题也成为热点问题。其实,关于稿费,最简单的办法不是去为其划定一个标准和等级,而是交给市场去办,我想,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出来的一种改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