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优质资源 生成有效课堂
2013-12-29顾雪刚
信息技术课中的“优质教学资源”有如下特点: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下面以《修改文字》一课为例,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 挖掘“高效性”学习资源 让课堂“精”起来
《修改文字》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对每个知识点、操作技能的讲解都分别使用一个素材,且教学素材之间毫无联系。而我在本课教学时,只将处理过的《春天在哪里》的一段歌词作为教学资源(如下图),使本课所有知识点(输入文字、修改文字、文字移动及复制与粘贴)完美地体现在对该资源的操作中。我先由歌曲欣赏导入,再出示处理后的歌词,引导学生如何对文档中“少字”、“多字”、“文字次序颠倒”等内容做处理,最后总结修改文字的方法。本课的资源选择,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精炼、流畅。
● 捕捉“生成性”学习资源 让课堂“亮”起来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并根据“生成”及时创设新的教学活动主题。在本课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暴露出各种真实的、原生态的想法:其一,少字时,不管其内容是否相同,都采用直接输入文字的方法,不能体会“复制粘贴”的作用;其二,有的学生不会灵活使用“复制粘贴”;其三,能正确理解“复制粘贴”的作用,并能灵活运用。面对以上种种生成性问题,学生本身可能并不知情,但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让“意外”成为课堂的新资源。这样的资源,不会使学生觉得“输入文字”枯燥,也不会觉得“复制与粘贴”是在进行机械重复性的劳动,更多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自己的实践、琢磨、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都是不可忽视的学习资源,有效的利用能让课堂更显生机。
● 拓展“整合性”学习资源 让课堂“活”起来
在本课的练习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作为资源,渗透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语文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我根据《修改文字》一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要求,以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拟人写作手法及作文仿写等内容为练习的主线,把《修改文字》中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并提供三个练习巩固知识,其中练习一、二主要让学生感知拟人和写实手法的区别,并让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完成任务,巩固插入点的选择、复制粘贴及删除文字等的方法;练习三,我选用了中年级语文中的仿写作为资源,既可以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使学生有话可写,同时渗透了调整顺序、插入点、删除等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际创编作品的环节中感悟信息技术知识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任何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最终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挖掘教学资源时,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地选择、补充或调整,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