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云计算和教育
2013-12-29
主论人:王震一(QQ名:丁酉科人)
主论博文:
谈到云计算,非SaaS、IaaS、PaaS莫属。要说教育,又言必课堂教学、教科书和考试。我们能不能摒弃这些物件,找个另类的观点,加以审视。或许让它们碰撞出异样的光彩,才能发现新的机缘。我想试试。
什么是“云计算”?通俗一点说就是不用计算机来干计算机的活儿;干计算机干不了的活儿。计算机是干什么的?是用来计算数据的,不管是文字输入还是多媒体表达或是其他种种功能,都是数据计算的结果。现在如果不用计算机干这些活儿,让谁来干呢?“云计算”!构成计算机的主要部件无非是CPU、硬盘和软件。CPU是计算力,硬盘是存储,软件是应用。在“云”里就囊括了这三样东西。云计算把计算机的CPU、硬盘和软件取走以后,留下来的就只有输入输出设备了。它不再是计算机,而是连接“云”的一个终端。形成了一个终端——云端工作体系,取代了原来的硬件——软件。出现了“两件”进化成“两端”的局面。从“两件”进化为“两端”意味着信息技术的重心转移。计算机软硬件结构将趋于简化、便携、移动。于是计算机成了终端机。终端设备正变得更小、更智能、无所不连。人们每天享用着终端设备提供的便利,但却意识不到“计算”的存在。计算将“消失于无形”。由此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终端”市场价格的走低,虽然现在超极本还动辄万元,iPad也有数千元之多,但售价最低的云终端已经降至二三百元。预计这些终端产品还会有一番比拼,淘汰一些性价比不适当的产品,留下高性价比的。但终端的品种依然会保持多样,价格也不尽相同。未来各类终端产品的艺术性审美体验成为价位竞争的焦点,而功能将退居其次。要紧的是与“云”的建设是否亦步亦趋。有钱人尽可以多花点儿钱买豪华的超极本,穷困的也能够人手一机。就好比你可以背着昂贵的LV背包出入于五星级酒店,我用手缝的布袋子照样走街串巷一样,容器不同,可都能装物品。但“终端”们和“云”的关系必须紧密。“苹果”的一网、一店、一朵云的运营就已经把“云”融入了它的商业模式。以后依托于云计算更多的“云服务”必将成为“终端机“的终极扩展。对于教育来说,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信息技术物理层面的建设,但随着技术的升级,设备轮番更新,投入接连不断,你还总赶不上发展的速度。如果把计算机换成终端,把资金用在云计算上,由购买硬件换成购买服务。虽然建设教育云的一次性投资大,可接下来的维护、升级大部分属于知识投入,知识是可再生的,且不消耗自然资源。使用知识没有消耗,知识又有共享性,因此知识是越用成本越低的。不经意间,我们把教育的工业经济属性转化为知识经济属性。教育云里的资源和课程文本是电子的,能够节省多少纸质印刷品,及其连带的物质消耗和经营成本,其社会效益几乎无法估计。如果有企业参与,也可考虑像电信行业那样,以存话费送手机的方式,出售云服务,送终端机,把免费的运营渗透到教育云的运作。而“免费”所代表的正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经济的未来。这个“免费”还意味着由教育行政部门出资,资金取之于学校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学生的书本费等传统的必要开支。如是则又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国民教育模式。
“天上云服务和云计算还没飘过,地上的大数据就开始爆炸”。一语道破了2012年信息技术发展的玄机。开启了“以计算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的转变。“云”里的计算力是超强的,它能调动多台服务器进行分布式计算,远非一台计算机的CPU可比。存储容量是超大的,虚拟存储动辄就是TB (1024G)级的,甚至达到YB(就是1208925819614629174706176个字节)级,把数据库、数据仓库整合到一起,形成数据池,融化信息孤岛。多种多样的软件和根据用户自己的需要开发的应用,相辅相成,尽善尽美。这样在云里就可以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准确(Veracity)地处理数据,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决策的资讯。云计算的初衷是应社会需求的推动(资源、成本、能源)造成的,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网络环境提供一种全新的按需租用资源的业务模式。通过虚拟化IT资源,对现有的硬件资源进行动态的分配和管理,以租赁的方式将IT资源提供给用户,在节省投入的同时,平台提供的虚拟机和相关应用的租用还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和节省用户大量时间。始料不及的是出现了上面说的四个“V”,把大数据处理变成了可能。那么“大数据”又是什么呢?首先,它不是众多数据的堆积,而是从中能够探测到事物的动态、走向,并通过挖掘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信息池。“大数据”是能使我们对世界更加了解,对未来更有预测性的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大数据”当然需要大量的数据,数据越多,结果越精确、越可信。但是对于教育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课堂教学就是那么一定数量的学生,接受教师个人有限量的知识。何来大数据之有?考试又是用来衡量课堂教学绩效的手段,更无须课程之外的任何信息干扰。至于教科书,那是要历经编审、印刷、发行一整套程序的,它的内容标准、固定,容不得半点即时信息的插入,更遑论大数据的存在。课堂教学、考试和教科书是工业教育的三大支柱。当年也曾为社会的进步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如今,当人的个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张扬,需求样式也变得更多种多样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大数据”则趁机得到了露一手的机会。美国人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2007年在旧金山创办了一个“量化自我”网站www.quantifiedself.com,倡导“通过数字了解自身”,如今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量化自我”团体。那么“量化自我”是做什么的呢?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类似眼镜和手表等‘可佩带计算”设备的出现,我们的行为、位置,甚至身体生理数据的每一点变化都成了可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这些“可佩带计算”不但忠实地记录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状态,还通过无所不在的移动网络,时时将大量的数据传输到“云”中去,进行分析和反馈,了解和改善我们的身体状况、情绪状况和周边环境状况。大规模数据不断收集、积累、计算,使计算模型具备学习能力,因而对你健康的诊断会越来越精确,对你的预警模型描绘得也就愈加清楚。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大提高了对你的治疗保健水平。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讯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以“PB”(1024TB)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数据信息新时代。历史上第一次能够把发生的行为很快地反馈出来,利用反馈的结果可以纠正我们的行为,小到个人,大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量化自我”不禁让我联想到对学生的教育。教育即是成长。我们是不是也能循着“量化自我”的原理,用数据来促进学生稳步成长呢?区别是用不着那些尖端的智能手机和类似眼镜与手表等的设备。让学生用终端机学习,把他们的教育行为数据,不管是微博、视频还是点击流,结构化的数据或者非结构化的数据,都仔细地记录下来。从这些数据挖掘出他们的兴趣、能力、状态和自我认识。即时的激励创新、纠正偏颇、给出评价。如此看来,数据挖掘可以辅助考试,甚至替代考试,是毫无疑问的了。我们讨论的一个前提是所有学生都用终端机,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真的到了这个地步,“课堂教学”和“教科书”就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也许考试制度的消亡,就是信息化教育革命的压轴大戏。
(本文摘编自王震一老师博客)
七嘴八舌热议进行时:
齐 伟
易水禾软件公司
王老师的这篇文章,以非常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的知识,让众多非“技术”专业的教师们对时下热门的技术术语有了基本了解。同时,王老师在文中也以大胆的想象勾勒了它们用之于教育的可能效果景象。
以下评论无关乎王老师的文章,只是借此引出对云计算和中国教育技术的话题。自从“云计算”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的教育界被传播后,已经有许多人在用它冠名自己的培训、研究课题等,它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新的“筐”。要谈教育技术的,不拎着这个“筐”上台大声吆喝,肯定是被视为食古不化了。
然而我们的教育,在哪里应用了“云计算”技术呢?也有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教育云”的说法,但这些仅仅停留在将增加几台服务器说成要搞“云”的层次上。目前,我们不仅缺乏在教育中实施云计算的外部大环境(这就是教育体制的本质变革),也同时缺乏实施云计算所需要的教育内部小环境,如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
以训练学生解题能力为主的教育不需要云计算,经过多年的发展,众多教辅资料和教师辛勤摸索出来的各种解题技巧已经将这种训练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机器是难以超越ToXxp2XPOfxFDJzMhaO9+w==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云计算没有在教育中发展的可能—国内外已经涌现了众多类型的网络课程和在线学习系统,虽然它们还有缺点,虽然它们还不主流,虽然它们还不“云”或者没有用“云”包装,虽然它们还被教育圈内的人诟病,但,学生喜欢了。或许王老师文中的畅想能在这里实现。
做为学校内的教师们,面对此“云”当如何云?
师爱香
河南省安阳县职业中专
云计算时代的质疑
云,已经好像空气一样笼罩了我们。当一个连网络都不懂的人都在奢谈云计算时,今天,你“云”了吗?
无厘头:Web 2.0的进化
在浏览器时代,Web 2.0的各种元素已经蔓延到了每一个桌面。但它还不会满足,还希望进化出3.0、4.0……从共享,到交互,再到服务,终于,天下是云的天下。试看今天的网络应用,命名言必称云,动辄云来雾往。云存储、云搜索、云查杀、云安全、云终端……各种“云”的名词推陈出新,似乎我们的网络生活,无不与云密切相关。概念泛化的结果,云,已经退化为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但同时,它又是Web 2.0的进化,俨然掀起了第三次IT浪潮。
只是,有人在追逐着跟风和时尚。云多了,也会遮住天空的。
次世代:分布式运算摇身一变
显然,云计算与分布式运算有着很深的渊源。在网络技术的推波助澜下,分布式运算摇身一变,从高深莫测的数学名词走向网络大众,罩上了云计算的头衔和光环。
然而云计算的实现却并不容易,技术、规模、代价,都会成为限制因素。当云计算的技术壁垒被打破之后,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便遍地开花。
云计算通过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经过网络将服务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融身于云服务的包围中了。云又成为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云计算:我的未来不是梦
说到云计算,就不得不说虚拟化,从CPU虚拟化、网络设备虚拟化,到操作系统虚拟化,虚拟化已然成为云计算的基石。网络存储和虚拟化技术,在物理和逻辑上支撑着云的大厦。
百度云:云计算是IT基础设施及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WIKI曰:云计算是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
可见,无论IaaS、PaaS、SaaS,最终都是S(Service)。云服务广告做得好,不如实惠看得到。
什么时候我们使用云,就会像吃自助餐一样各取所需?
这应该不是梦。看天上云卷云舒,终会落到地上一阵小雨。
现在这个时代,说到信息技术教育,就必说到云教育、云服务,云还是晕,相信你会有很多话想说。本期两位老师参与了讨论,讨论的范围和深度都还不够,或许对这个话题,我们还可以更深入些,毕竟,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