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思维·生命:一种整合视角上的教学建构

2013-12-29朱成名张晨浦小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4期

比赛开始了,第一天上午,团队三人每人写一份教学设计,并完成课件制作,中午匆匆午餐后,下午在各自设计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小组教学设计及课件;第二天上午团队交叉互评,完成一份评价稿,下午收到来自其他团队对我们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有针对地修改和完善小组教学设计及课件,并完成整合点分析及可视化陈述的准备;第三天上午,大家齐聚,在评审专家及所有参赛教师面前进行现场阐述与答辩。

三天72小时,路上、车上、食堂、宾馆,处处都是讨论与争辩的身影,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团队的力量在聚集,智慧的火花在碰撞,思维的灵感在迸发,这时1+1+1>3的效果在逐渐显现。

● 两次教学设计与思考

本次竞赛是当场揭晓竞赛课题,小学科学组的课题是《肺的保健》,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在之前两课(《饮食与健康》《爱护胃和肠》)的基础上,引入呼吸器官的卫生与保健,整个教学内容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二是了解关于肺的保健的一些常识。关于肺的结构与功能,教材中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①资料阅读,了解肺的结构;②测量平静状态与运动后的呼吸次数;③实验探究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何不同。④测量肺活量。关于肺的保健,教材中则是安排调查、讨论与资料阅读三个活动展开学习。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团队互评后,针对友队的建设性意见进行的二次修改时,我们继续经历了激烈的研讨,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教学设计及课件的细节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1.“学在先,教在后”——前置学习单

在设计的第一稿中,学习肺的结构与功能时,我们设计了一张课内完成的记录单,让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画出或写出参与呼吸的器官。如下:

原始设计:

之所以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我们认为学生在进行科学学习时,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这张记录单,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也更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思辨与升华:

【朱成名】这样的设计确实很好地尊重了学生,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内进行?是否一定到了课堂上才开始学习的过程?

【张晨】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习惯于帮学生安排好一个又一个教学过程,牵着学生小步学习。教育一直倡导“学在先,教在后”,在这里,确实可以改进一下。

【浦小红】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老师倡导预习,我们科学学科是否也可以尝试?当然,这个预习不应该简单地看成就是让学生把要学的新课看一遍,直接接受现成的结论,可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学习内容的探讨,展示自己的想法,敞亮自己的疑问。

【朱成名】我同意,我们可以在课前学习单上列出本课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张晨】还可以在最后加入肺部的有关疾病调查,为课堂上肺的保健作好铺垫。

最终设计:

2.自主探究,促进思考——放手让学生研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原始设计:

对于“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这一教学内容,在第一稿的设计中,我们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安排,照葫芦画瓢地进行两个观察实验。

思辨与升华:

【张晨】在我们的设计中,学生不用任何思考的照书实验,课堂表面的效果会比较好,但这样会不会帮扶的太多,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呢?

【朱成名】有道理,那怎么办呢?这里你不教给他们,他们不一定能研究出来啊?不是任何科学实验都非得让学生探究的,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大胆地教给学生,但我认为这个实验不适合让学生来探究。

【浦小红】学生生活中就已经对吸入以及呼出的气体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以前的科学课上有过相关的学习(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支持燃烧等),因此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不让学生探究,老师备课时就有思想顾虑,束缚学生的手脚,何谈解放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朱成名】可是,这样学生实验过程中会一片混乱,很难规范流程,得出正确结论。有些科学实验方式方法是规范的,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张晨】你说得有道理,不过这个问题好解决,我们可以设计一张学习单,放手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然后集体讨论,再规范实验,甚至可以通过视频来指导学生操作。

最终设计:

最终,我们将此活动修改为先谈话导入,“我们每天都呼吸,人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追问:“同学们的想法正确吗?怎样证实?”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设计了如下记录单:

3.“生活·思维·生命”——增加对生命的思考

原始设计:

第一稿中“了解肺部疾病及保护方法”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如:“肺部都有哪些疾病?得这些疾病的病人会有些什么表现?这些疾病有什么特征?”(学生调查、讨论与汇报)“怎样预防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学生讨论后,再放一段阅读资料。)

思辨与升华:

【张晨】因为本课研究的是人类自身的相关科学知识,我们能否增加一些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呢?

【朱成名】这个想法好,可是怎样在课堂上体现呢?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很丰富了,再增加内容,会不会画蛇添足,冲淡主题呀?

【浦小红】前两课是《饮食与健康》、《爱护胃和肠》,都是关于生命健康的,我觉得可以加,关键是怎么个加法?

【张晨】我们不需要另外添加过多的内容与主题,就在肺的保健方面做些文章,书上介绍的阅读性知识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拓展学习,甚至可以再补充些知识,做一个课后阅读资源包。课堂上我们可以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何不同,并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非常强烈的对比图,引发学生的思考。

【朱成名】这个方法好,我觉得还可以摘录报纸上的报道,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及数据图等,给学生更为直观和权威的感受。

【浦小红】是的,在这里一定要给点时间让学生议一议,从而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最终设计:

①谈话:肺是如此的重要。它生病了,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你或家人得过肺部的疾病吗?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单)

②提问:我们该怎样保护肺?(学生讨论交流)

③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提问:看到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

④出示吸烟者患病率高的数据。(学生讨论交流)

⑤出示新闻报道,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⑥为了让肺能正常发挥作用,我们还应该怎样做?(阅读教材中相关资料)

课后学习:肺有哪些常见的疾病?得这些疾病的人会有些什么表现?这些疾病有什么特征?如何预防?(教师提供课后资源包)

● 整合点及其思考

参加本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整合”的机会。在拿到课题起的整个准备过程里,我们时刻都在思考应该如何“整合”。

【朱成名】我们这次比赛的教案设计就是要把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开展教学,这里的“整合点”不仅仅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地方,不能只提PPT、网络、视频等,重点要考虑如何26ee64a56721f1f962cf0f979ad77c888cddeabb37fffbb543a052a5d0f9b065落到教学内容上。

【张晨】所谓“整合点”,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是知识点,也可以是支持能力发展的过程和方法,还可以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浦小红】这点我同意,“整合点”实际上是在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某一个或某些环节上,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信息技术和知识与技能,或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融合。

【朱成名】不能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张晨】是的,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还可以贯穿教学全过程。我们不能停留在“情境激趣”这种低层次的整合上,应考虑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

【朱成名】我认为除了课程内容和媒体运用外,我们还应该把学法、教法考虑进来,整体综合建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整合亮点一: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

我们用学习单的方式有效整合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这张学习单中,我们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让学生用图画的方式反映出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充分暴露出学生认知盲点。第二,课前,让学生比较安静与剧烈活动时呼吸次数的变化,属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果在课堂上实施,耗时较长,我们将这个活动整合到课前体验活动之中,初步感受肺的作用。第三,我们让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关肺部疾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所有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

整合亮点二:注重与学生的探究方式整合

(1)课前:用研究单引导探究

教材中,直接出示了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可以借助之前学过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知识,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课中:用实验操作规范探究

当然,学生的设计是浅显的,还需要科学的规范,此时,再播放视频,通过实验的规范操作,让学生体悟科学的严谨性,学会科学探究的正确方法。

(3)课后:用自制学具延伸探究

在课后研究中,我们让学生尝试自制肺活量仪器,通过视频的学习,启发学生能够想出多种方法,鼓励创新。

整合亮点三: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整合

学生在了解肺的功能与原理之后,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学以致用地提出关于肺的保健方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更易接受,课后提供给学生拓展资源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回归到生活中的实践,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合亮点四:注重与学生的科学品质整合

证据意识是科学品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通过动画演示,化静为动,将呼吸气体的变化外显,生动直观呈现;实验探究,让学生收集现象证据;我们还通过对数据图表的分析,让数据更有说服力;新闻报道的补充,也带给学生一种眼见为实的震撼,让事实说话。

综上所述,我们在本课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整合多种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一种整合视角上的教学建构,从生活中出发,注重科学的思维训练,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用科学关注生命的意识。

● 赛后感悟

【浦小红】参加此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素养,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这次参赛也是一次享受思考、享受质疑、享受交流的痛苦并快乐的旅行。

【张晨】回想起暑假里比赛,紧张而充实的画面立即又浮在脑海里。整整三天,除了吃饭和睡觉,手中写的、嘴里说的、心里想的都是“整合”,一种全新的教研形式,一个与平时完全不同的比赛程序,还有那一张张来自全国各地陌生的面孔,都让自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仿佛在经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这72小时的回忆是难忘的,记忆是深刻,带给我,带给整个团队都是无限的收获。

【朱成名】赫尔巴赫说过:“教学的特权就是掠过草地和沼泽,不能总是让人在舒适的山谷中游荡,相反却让人练习登山,并使人在获得广阔视野中得到补偿。”

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比赛也正如此,短短三天72小时,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群体,大家从各自的“教学山谷”中走出,与同伴们共同“登山”,一路“好风景”,情满于山,开阔了视野,收获了友谊。感谢一路走来的朋友们!

后记: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通过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我们走到了一起,彼此交流与分享,汩汩细流在这里会聚成了海纳百川。感谢NOC组委会!

NOC——我们2013再见!

评委之深度评析:

该团队在汲取友队互评的建设性意见基础上,多角度思考整合的切入点,调整学习程序、教学方法、媒体运用手段,变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不受学习时空限制的科学学习环境。

● 于突破时空、动手动脑处切入整合点

本课教材安排“肺的结构与功能”和“肺的保健两大部分”4个学习活动内容,以帮助学生达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这一内容标准。但对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而言,让学生亲历所有的学习活动、平均使用短短的40分钟,就意味着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匆匆而过,无从对其效果有所要求。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丰富的学习活动,团队成员借鉴于其他学科预习活动的启发,调整学习程序,设计了联接课内外的序列学习活动。课前学生借助网络动脑完成学习单,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有关“呼吸”的前概念,以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又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问题思考的前提下,在课堂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与技术运用的兴趣。团队成员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跨越课堂40分钟时空的科学学习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 于利用资源、立足生活、丰富教学处切入整合点

科学学习的内容要留心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和事物中节选,贴近学生的生活,并能将学习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进而养成科学生活和行为习惯。设计“肺的保健”部分学习活动时,为了发挥科学学习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教师课堂上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依托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搜集的吸烟者高患病率丰富数据资料、形象生动的健康者和吸烟者肺部的强烈对比图片、震撼的新闻报道和补充的课后阅读资源包,帮助学生理解对肺的保健的意义。借助直观的图像视频素材的浏览,养成呼吸系统保健的意识,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 于探究体验、学会探究、规范实验处切入整合点

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吸入和呼出气体有何不同学习活动设计中,依托课件呈现实验方案设计单的探究过程六要素,训练学生独立设计探究实验的技能;借助视频演示实验的操作,有助于学生实验安全、提升探究效率和科学态度的养成。

夏子玫(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