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评价探究

2013-12-29沈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4期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演示—练习—巩固”的传统授课方式过于低效、被动、存在消耗学生学习兴趣,压抑学生学习潜能等种种弊端,所以我一直在探索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基本的流程是“学生先学—班级交流—应用巩固”。其中,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一系列发展性的学习评价贯穿始终,是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成功激励与导航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的课堂评价决定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我尝试了以评价导航,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这使我的信息技术课堂风生水起,情智交融。

● 学生自我评价,争星达标

自我评价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评判,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为以后的学习进行有效调节奠定基础。我参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标准,以及其他学科的优秀做法,制订了一系列自我评价量表。通过实验,发现一开始制订的评价量表太复杂,执行起来耗时长,效果差,占用师生太多时间和精力,有本末倒置之嫌。因此,按目标达成,重新制订了简易的课堂评价表,易操作,激励效果明显。

案例1: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6课《插入图片》中,我制订了这样的自主学习目标:①自学课本,尝试在文档中插入剪贴画和图片。②找出调整图片大小、位置的方法,如能找出更多调整图片的方法则更优。③运用图片来美化自己的文档,小组推选出最优作品参评。根据学习目标,我制订了课堂学生自我评价的争星评价表(见表1)。

表1是一张单任务评价和全课总评复合表,省去学生桌面满是表格的烦恼。每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我设计了争星的简单评估方式—在争星栏里为自己添上一颗星。学生得到一个颗星,就代表学会一项本领,接着挑战下一任务,即习即得,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呈现出最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学生自主习得的知识,教师就没必要再讲,再去讨论,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课末,我做了本课的学习总结,也设计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三维目标情况做总评(见表格等级部分)的环节。在自主学习课堂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给学生,能使其有一个对自己学习主动的认识和反思的过程,找出努力的方向,更激发了其学习新知的愿望。

● 学生互相评价,结伴成长

学生互评学习效果,既是自主学习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使课堂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从外部的转向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小组简要评点和全班全面评价相结合,开展常态化评价。

案例2:《插入图片》这一课的学习,根据学习目标,教师明确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请你用五分钟自学课本并插入剪贴画部分①~⑤点,独立完成在文档中成功插入一个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剪贴画。再花五分钟用独立尝试和小组交流的办法,利用图片工具栏调整图片到合适的大小与位置。另外,视学习时间允许,可探索一下图片工具栏中的其他功能。

学生完成独立学习后,进入交流环节,即相互评价。我的课堂没有特别组织教学来进入评价环节。教室中电脑是以八个环形小组式分布的,正好顺势组成这样的八个6人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第一个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学生就是本组的组长,无需教师确认,自动产生,成为组长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荣誉。组长有带领本组争优的使命,并且做好记录。组长首先巡视小组,了解本组同学的学习情况,然后对同学的练习进行简单评点,或给予帮助。重在交换看法和指正错误,遇到分歧,一起请教老师帮助或发起讨论。如果有学生演示或全班展示、竞赛的任务,组长还要与组员一起推选或组员自荐出本组代表。

全班互评在各组代表中展开,各组的代表综合了组内成员的意见和做法,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一个组的代表展示,先说明自己的想法,然后其余组的同学来评价。由于学生习惯找别人不足,不习惯肯定别人,这容易对展示者造成负面影响,打击积极性。因此,我要求学生评价必须坚持全面性,先说做得好的,再委婉地提出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评价和展示,判定优胜组,在获胜组记录表(见表2)上贴上一面小红旗以资鼓励。

表2由组长记录,谁当上组长就记一星,推出的代表也记一星,一课中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会不止产生一次组长和代表。

评价片断:

小组代表展示完调整好图片的文档,开始评价。

生1:A组文档中的图片选用得很合适,用花丛图片来修饰描写春天的文字再好不过了,但是,我觉得图片设置得太大,有点喧宾夺主了,一张图片少了点,可以加多点。

生2:我们也觉得图片选得好,值得我们学习,生1提出的图片要多点我不同意,太多的图片也不好,我觉得,一个页面不要多于三张图,而且要分散放。

生3:同意生1图片选用得好,生2说得对,图不能太多。A组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图片放得近一点为好,不要放到边距上,这样可以显示出文字环绕的效果。

师:A组的文档比较成功,三位同学的评价很好,特别生2的建议很周到,我都没想到。

这些评价建议源自学生,是大家达成共识的,教师只适时综合意见,有时甚至都不用,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这样的评价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 教师及时评价,引领提高

课堂自主学习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但是,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好比汽车跑高速公路,没有匝道就上不去,没有路标,就可能走错道。教师的评价就是“匝道”和“路标”。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师评价不同于传统教学,从“重教”转向“重学”,重点评学生怎样学,调动学生的自学情绪,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在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时还应特别注重两点。

1.注重教师评价语言的多元化

教师的评价语言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在教学中,教师一个褒扬的动作,一句由衷夸奖或者一个简短亲和的回复指出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评价会使学生兴奋不已,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用巧妙实在的语言,加以引导、帮助,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也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当学生弯着背操作电脑,教师轻轻推一下他的背,学生马上坐直,一点也不反感;当学生做演示非常成功时,夸张地拍拍其肩膀,说一声“你做得比我好”,顿时拉近师生的距离;当不常回答问题的学生鼓起勇气起来发言,教师灿烂的笑脸一扫学生的拘谨,激发起其信心。

在三种语言中,书面语言往往经常被忽视,其实,书面交流更有易于情感交流的优势。教师在个别情况下,对学生灵活进行书面语言交流,更能帮助、激励、指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案例3:在学习信息技术下册博客的内容时,我发现有学生写了一篇详细的博文,内容是介绍一些热门的大型电脑游戏。博客是全开放交流平台,这个内容会误导一些学生。但博文版面设计得不错。我在他的博客后面跟帖:“某同学,老师发现你的排版设计水平真好,图文结合,设置美观,很有天赋。就是内容选择上欠缺些,感觉是在为游戏公司做广告,吸引自制力不强的学生陷进去。你想想,把某个游戏打了通关,你得到了什么呢?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还要赔上视力下降,体质变差,荒废掉学业,到最后悔之晚矣。老师估计,同学们看了,都知道你是个游戏迷,是不是呢?”那位学生不久回复了,“老师,谢谢你。我这就改。被你掌握了,我玩游戏有点多,也常吃到老爸的毛栗子(眨眼表情)。”

案例4:在学习电子邮件后,我让每位学生都发一封邮件的作业给我,主题是:×××,我想对你说。其中一位女学生写的是“妈妈,我想对你说对不起”。事情简要经过是她在学校中受了点委屈,回到家,正好妈妈说了一下她进门换下的鞋乱放,妈妈刚搞完清洁工作。她一下升起无名火,把所有不快撒到妈妈身上,话语较重。后来她看到妈妈在卫生间悄悄地抹眼泪,可自己又硬是没认错,很后悔。但是,邮件格式有一些小错误。尽管是作业,但面对学生出现的情感问题,作为教师不能无动于衷。我回复了邮件,先指正了格式,其实我的回复邮件就是一个格式范例。然后也在邮件里,写了一些悄悄话,意思是让她勇敢地对妈妈说对不起。父母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原谅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永远是爸妈的宝贝。

以上两个案例,教师用书面语言轻松解决了问题,既修正了学生的练习,又渗透了人文关怀,也增加了教师的亲和力,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愉快地去学习。

2.注意教师的评价要真实准确

课堂评价是一种即兴创作,很考验教师的机智。启迪学生的心灵,能力技巧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准确的激励性评价。而错误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案例5:在市级小学信息技术观摩交流课上,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评价一位学生的文字修饰效果。那位学生将一段文字的字体颜色设成了一行一种,十多行字,用了近十种色彩,而且有好几行选的颜色与文档的背景白色太接近,有淡黄、浅绿等,看上去,已很难看出文字内容。可这位教师的评价是,“你真棒,真会选色,把文字做出了彩虹效果,向你学习!”受表扬学生很得意,欣然坐下,向左右学生传授其“彩虹大法”。

这位教师的评价已脱离了生活实际,不加辨别一味叫好。或许是对学生展示的鼓励,或许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慷慨地赏识表扬。殊不知,已误导了学生的审美判断,引入歧途。

无独有偶,在我的课堂上也出现过这样一幕。小组展示中,别组成员在评价中,也将这种彩虹用色法作为优点大加赞赏。我先不急做“是”与“否”的直接强权判定,而是引导学生按正确的坐姿,读一读用浅色修饰的文字。学生发现要把头靠近屏幕才能看清被修饰的文字,觉得用色不妥了,进一步讨论出,应该灵活应用美术课上学习的调色法,用相对于背景的互补色来修饰。然后我再及时补充引导一般文档的正文不适合多种颜色交杂。对学生的错误评价我先采用延迟法,诱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使其生疑、探疑,最后释疑。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引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