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八性”
2013-12-29李忠志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已引起极大关注和思考,笔者拟从八个方面的特性略谈浅见。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城市有一定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地理学科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就更大,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非常堪忧。据安徽省天长市对全市33所农村初中学校78名地理教师的调查,本科学历占6.4%,专科学历占79.5%,民办或临时教师占14.1%,其中本专科学历是地理专业的占47.4%;高级职称占5.1%,中级职称占25.6%,初级职称占35.9%,未评职称占19.2%;20~30岁占43.6%,30~45岁占33.4%,45~60岁占23%;地理教师90%以上兼带其它主科。笔者所在学校是西部一所农村中学,虽然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但地理教师队伍仍然非常薄弱。全校共有初高中地理教师12名,高中7名为专职,初中5名全部为兼职;其中地理专业(本专科)毕业只有5名,初中地理教师没有任何1名毕业于地理专业;目前高级职称只有1名,中级职称只有4名,初级职称占8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本科学历少、地理专业少、高中职称少、中青骨干少、专职教师少。
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村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是“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地理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这些目标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这就迫切需要使农村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其地理科学素养,以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农村中学学生主要是农村孩子,他们是农村的未来,其接受地理教育的状况一方面反映教育统筹城乡和科学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乃至“中国梦”的实现。上述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现状,无疑是不能胜任农村中学地理教育使命的。由此可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走专业发展之路,提升农村中学地理教育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必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更是需要得到及时更新和提高。已实施三年的“国培计划”有专门针对农村初中地理骨干教师的培训安排,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设计。虽然有这样针对性的措施,但整个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任重而道远,亟待相关部门重视和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自身的努力。
二、强制性与自主性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强制性。一是《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这是从法律层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强制性要求,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而有任何特殊的对待。二是《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到符合规定标准的义务教育,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尤需努力,尤其需要通过专业发展以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努力工作以提高和保证地理教学质量。三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育相关活动提出要求,规定中学阶段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是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地理课程的基础。地理课程标准没有区分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对初中阶段的内容要求和高中阶段必修模块内容要求的规定是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的。所以,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以胜任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为基本要求,不能因为地处农村就有所降低。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强自主性。一是要给自己提出专业发展的要求,主动寻求发展。学生要做发展的主体,教师更要做发展的主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既是教师自身发展所需,也是给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所需。二是要根据自身职业生涯阶段,确立阶段性专业发展目标。显然,新教师、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由于处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专业发展面临不同的主要矛盾,应该有不同的专业发展任务和要求。新教师、青年教师主要应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多下功夫,中年教师应在教学艺术层次上追求提升,老教师宜在地理知识和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方面加强学习。当然,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也应在学历提高、论文论著、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有所突破,在学历、职称等方面达到应有水准,以更好地检验阶段性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三是要找准自己的优势智能,选准专业发展方向。在广博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教学风格。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较大的优势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农村的区域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发展自身和开展教学,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当会受益匪浅。
三、思想性与专业性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要突出思想性。一是服务农村、奉献农村的敬业思想。当今世界,城市化仍是主流趋势。地理在中学各门课程中,是研究城市化最系统的学科,地理教师要以更专业的水平来看待城市化潮流,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未来新型农村公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清醒看到农村是当代中国教育最需要发展的地方,充分认识到投身农村教育的人生价值。地理教师还要以更专业的水平看到逆城市化趋势在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大都市的普遍存在,看到未来发展“乡村生活城市化,城市生活乡村化”的趋势。要以服务农村、奉献农村的思想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理想信念。二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地理教师主要工作看似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授,但不能不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在课程性质里明确提出地理学科的思想性,所以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地理知识传授为载体,结合农村地域特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胸怀世界、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要突出专业性。一是热爱地理、献身地理的专业热情。中学阶段,地理是惟一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学习领域的课程,既具有社会科学的丰富与深刻,又具有自然科学的严密与简洁。地理学科的学习无论是对社会发展、国家建设还是对学生的现实成长、终身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且其它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地理学科独特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地图、图表思维模式蕴含着审美情趣与学科魅力。目前地理学科初高中教学时段安排不连续,初中与高中理科均未纳入升学考试学科。所以,初中和高一、高二理科班学生普遍存在“厌地症”,高中文科班学生普遍存在“恐地症”。但深信随着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教考分离,让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有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有学习方式的自主权,这样的教育理想定会实现。二是学生主体、探究合作的专业理念。主要指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注重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来发展学生,经历过程来发展学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正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弱项与短板,找到薄弱之处,就要痛下决心改进和迎头赶上。一是地理学科未得到足够重视,还有更多自主发挥空间,可以更加灵活地实施教学。二是唯独地理学科,农村学校的可用资源往往不比城市学校少,反而更多。这是因为地理学科的内容除有关城市的以外,还包含很多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农村的一草一木、一溪一泉、一山一岭、一村一户、一店一铺、一镇一场都是地理教学的资源,农村更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风民俗、俚语谚语,也都是地理教学的宝贵资源。另外,在乡土地理的教学中,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也是具有同等优势的,都是学习自己比较熟悉的区域。另外,农村师生偶尔还能进城,在电视、网络上也更多的是关于城市的信息,农村师生都可利用。
四、生产性与生活性
生产性与生活性是地理学科特点所致。两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地理课程具有生活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生产性与生活性要求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结合农村及农村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方面多下功夫,实现良好的专业发展,要能很好地指导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帮助农村居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绝不能闭门教学,而应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也要求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要更多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大自然,进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调查,甚至建立自己的简易地理教育实习基地。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要争取在当地的区域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发展、居民区建设规划、道路交通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成为有发言权、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