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农村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考察报告
2013-12-29陆军
摘要:通过听课和访谈发现,江苏农村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技艺弱化、视频替代实验和当堂作业偏多等现象,究其原因是主要是由于教学时间偏紧、课程权利偏大、专业发展迷惘等问题。要改善现实状况,课程制定者要充分考虑差异,明确规定要求;课程管理者要优化政策法规,加强督导检查;课程实施者要寻求发展途径,提升课程能力。
关键词:农村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2年5月,笔者在江苏省某市的两所农村高级中学进行指导活动,听了两节随堂课,并与部分教师进行了简要交谈。本文试图通过这两节化学课和课后交流,透视江苏农村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1 课堂描述
两节随堂课分别由C老师和J老师执教。C老师,男,1999年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J老师,女,2004年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
1.1 C老师 “乙醇”
“乙醇”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1课时。主要的教学流程为:
(1)引导学生回忆苯与水、酒精与水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并由酒精能与水互溶的性质引入乙醇物理性质的学习。
(2)用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乙醇物理性质的情况。
(3)投影呈现乙醇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要求学生书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4)通过乙醇和乙烷结构的比较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给出官能团的定义和已涉及的官能团,要求学生书写羟基的电子式。
(5)播放乙醇和水分别与金属钠反应对比实验的视频,列表比较乙醇和水分别与金属钠反应的现象,并通过演示实验证明乙醇与钠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6)组织学生对照乙烷的性质讨论确定乙醇与钠反应的机理,并用投影呈现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方式。
(7)组织学生讨论检验乙醇中含水的试剂,以及除去乙醇中少量水的方法。
(8)学生完成学案“自主练习”栏目中的1道选择题,巩固乙醇与钠反应的性质。
(9)由乙醇的燃烧引入氧化反应,在学生完成乙醇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比较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乙烯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
(10)由银匠加工银饰时去除表面氧化膜的图片“情景导学”,然后请两名学生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在教师演示断键方式动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并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1)学生代表板书乙醇催化氧化反应中“Cu→CuO→Cu”的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板书合并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乙醛中醛基的正确书写方法。
(12)呈现交警检查“酒驾”的资料图片,介绍乙醇被其他氧化剂氧化的情况。
(13)介绍乙醇的用途,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说明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
(14)用“与水互溶飘清香,电离水比乙醇强,钠粒投入放氢气,氧化成醛铜帮忙”总结新课,最后安排学生完成学案“巩固练习”栏目中的两道选择题。
1.2 J老师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的第1课时。主要的教学流程为:
(1)教师由铝的由来(钾汞齐还原氯化铝)设问引入新课,并投影呈现本课学习目标。
(2)学生自学教科书第88~9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学案中关于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金属冶炼的含义、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冶炼的方法等有关的24格填空。
(3)组织学生在分组交流填空答案的基础上,根据投影上的答案进行订正。
(4)引导学生对金属冶炼的实质、方法和依据进行归纳,同时对应引入新课时针对铝的由来的设问,说明因为铝活泼难以冶炼所以被人们利用的历史很短。
(5)学生完成学案中的两道选择题,巩固金属冶炼的知识。
(6)在学生阅读教科书中铝热反应实验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播放铝热反应实验的视频,引导学生描述其中的现象,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铝热反应的其他用途。
(7)学生完成学案中的两道选择题,巩固铝热反应的知识。
(8)结合土地重金属污染的现象介绍金属回收利用的意义,布置课后查找金属回收利用的常用方法。
(9)用“金属活动性顺序与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和“常见金属的冶炼原理”两张表格总结新课。
(10)学生完成学案中的7道题目(包括6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
2 共同现象
C老师和J老师的两节随堂课,都实施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学习策略,C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理解有机反应机理,J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对核心知识和方法的提炼。同时,两节课也存在着另外一些共同的现象。
2.1 教学技艺弱化
经典的乙醇结构及其与金属钠反应的教学流程,是“根据分子式写出两种可能的结构(甲醚和乙醇)→进行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给出乙醇与钠反应的定量数据→判断乙醇的分子结构→理解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机理”,而C老师在“乙醇”的教学中采用的是与乙烷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机理,没有涉及乙醇分子式对应的两种可能结构,更没有通过乙醇与钠反应的定量数据对乙醇的分子结构进行理性分析。J老师在“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
2.2 视频替代实验
两节课一共涉及了4个实验,在两位老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1个由教师演示,1个由学生合作演示,2个用视频替代。在用视频替代的2个实验中,乙醇和水分别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操作并不复杂。由于钠与乙醇反应要比钠与水反应缓慢得多,完全不需要考虑控制钠块放入乙醇和水中的先后。可以先将一小块钠放入乙醇中,然后再将另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观察水中钠块先消失的现象。铝热反应会有少量烟尘污染和火星四溅的潜在危险,但是这个实验有着中学化学实验中少有的壮观现象,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果将装置放在教室门口的地面上演示,学生远距离观察,就可以减少污染并避免危险。
2.3 当堂作业偏多
C老师课后一再感叹,当天的课堂安排不够紧凑,学案中最后两道“巩固练习”选择题没有能在课上完成。J老师在导入新课之后,给学生自学教材并完成学案中的24格填空用了10分钟,交流填空的答案和根据投影订正用了5 分钟,最后给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过关训练”留了8 分钟,再加上过程中完成4道选择题的耗时,整堂课学生处于作业状态的时间超过25分钟。
3 问题诊断
C老师和J老师执教的两节课虽说是随堂课,其实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其中一份学案上的署名是“高一化学备课组”,另一份学案的页眉上写着“2013年春季学期高一化学导学案”。另外,这两所学校分别是江苏省的四星级和三星级高级中学,在农村中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从这两节课所透视出的问题,也反映了目前江苏农村高中化学教学的某些现状。
3.1 教学时间偏紧
江苏现行的高考方案直接影响着高中学生选修化学的人数,农村中学选修化学的学生比例更小。这两所学校高一都有16个左右的班级,高二分班时选修化学的学生分别只有5个和1个班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晚自修一般都划分成时长不等的若干个课时,这两所学校的晚自修都是4节40 分钟的小课,所有学科的作业必须在课时内完成,课后一律不许布置作业。像J老师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铝热反应的其他用途”或“金属回收利用的常用方法”,只不过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形式。因此,安排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的现象在寄宿制农村中学也就不足为怪了。另外据了解,为了保证语数外的教学,确保高考时3科总分的达线率,再加选修化学的学生人数偏少,两所学校高一化学周课时分别只有2+2(后一个数字是晚自修,下同)和3+1。虽然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高一化学的周课时是2节,但是从教学任务来看一般认为以3课时加课外作业或3+2为宜,这两所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是偏紧的。所以,虽然C老师承认经典的教学流程更符合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关于同分异构的教学不能深入,学生无法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甲醚和乙醇两种可能的结构,最后只能放弃经典的教学设计。
3.2 课程权利偏大
在两位老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1个教师演示实验,1个学生合作演示实验。乙醇与钠反应气体产物的检验由教师演示,教师演示时实验现象明显,能见度也很大。乙醇的催化氧化是要根据铜丝表面由红到黑再到红的颜色变化以及乙醇中的气味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这对于不直接操作实验的学生来说,“乙醇中的气味变化”是没有能见度的,所以该实验最适宜的形式是分组。C老师之所以采用学生合作演示的方式而不分组,一方面是实验室没有投影仪不便老师的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说出气味有变化能够增强实验的“可信度”,但可能是学生不得要领,实验中铜丝表面颜色变化的现象并不明显。显然,教师弱化了实验教学。根据笔者的教学观察,弱化甚至放弃实验的做法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师中较为普遍,在城镇教师中也不鲜见。课程专家设计《课程标准》或相应教科书时,淡化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界限,是给一线教师更大的课程权利,希望有条件地区或学校的老师能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实验成为学生探究的主要途径和工具。由于新课程以来江苏取消了原有的实验会考制度,而且课程实施中的时间矛盾较为突出,结果教师误用课程权利,便出现了“能不让学生做的实验尽量教师演示”、“能不做的实验尽量不做”等出乎课程专家意料之外的现象。
3.3 专业发展迷惘
在与中学化学教师的访谈过程中,有教师令人意外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35岁左右评上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前这20多年的时间真不知道如何打发。”其实,有的教师不仅谈不上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而且可能连教科书的内容也不能做到仔细钻研,准确理解。J老师由铝的由来引入新课,在介绍完金属冶炼的方法之后,说明铝被冶炼和利用历史很短的原因,以消除引入新课时设下的悬念,这样的设计不仅前后照应,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但是,J老师用“因为铝活泼所以难以被冶炼”来解释是不正确的。J老师在铝的由来故事中介绍,最初的铝是用钾汞齐还原无水氯化铝制取的,也就是人们先得到钾而后得到铝的,按照活泼就难冶炼的说法,难道铝还比钾活泼?另外,中学化学中通常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帮助学生记忆金属的冶炼方法,而J老师在教学中把金属活动性顺序看作金属冶炼的依据,这也是不妥的。因为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按照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变成相应价态阳离子时的能力大小编排而成的,它只能作为水溶液中有关反应的判据,而不适用于非水溶剂的反应。可见许多教师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中学任教,导致学科知识退化,甚至连中学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也不能准确把握,同时还不知道自己教学之余还能做点什么与专业发展有关的事情,也就导致了教学随大流的现象。
4 改进对策
要改善农村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离不开课程制定者、课程管理者和课程实施者的共同努力。
4.1 课程制定者要充分考虑差异,明确规定要求
课程专家设计《课程标准》或相应教科书时,淡化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界限,不仅没有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动手机会,反而成为了广大教师放弃分组实验甚至全部实验的理由。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规定分组实验内容的做法上来看,课程专家已经注意到了学校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现实问题。所以,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时,课程专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的差异,对有关的教学内容或实验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不要奢望在应试制度下地方、学校及教师都有“高度”的课程自觉性。
4.2 课程管理者要优化政策法规,加强督导检查
只要有高考制度的存在,它始终是教学的指挥棒,一定会左右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走向。不过,记得江苏在2009年秋季发布《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督导检查的力度很大,督导组经常到地方暗访并对学校进行突击检查,甚至有学校或校长因违反规定而被摘星或免职,当时的高考制度与现在相同,但也有着良好的素质教育实施状况。所以,江苏一方面要优化高考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使其有利于课程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还是要加强督导检查和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特别是对偏远的农村学校,为课程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机制。
4.3 课程实施者要寻求发展途径,提升课程能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方面决定“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1],另一方面决定“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2],在确保教师待遇稳步提高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逐级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规划。作为教师个体应该在积极接受培训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养成“任务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意识,主动思考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更新知识、提升专业发展层次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执行能力,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wntent_1666937.htm, 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