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镁与氮气反应的实验设计

2013-12-29王培明齐俊林

化学教学 2013年11期

摘要:介绍了利用平底烧瓶、塑料瓶、镁条等设计的镁与氮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该实验方法简易、现象明显,表明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可增强学生对该反应的感性认识。

关键词:镁与氮气反应;氮化镁;实验设计;化学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5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无论是中学化学教学还是大学化学教学几乎都要提及或涉及到。但教材[1]中并没有镁与氮气反应的演示实验,因此学生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之所以没有设计该演示实验,是因为一般学校的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氮气,而购买纯净的氮气又很不方便,尤其是农村中学,更是困难。如何利用空气中的氮气来证明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呢?笔者设计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法,经反复实验,发现设计合理,方法简单,现象明显。

(2)在带有粗铜丝钩的单孔胶塞上,装上一根5 cm长的玻璃管,在玻璃管的另一端装上3号单孔橡胶塞,然后将一个塑料瓶装在胶塞上(如图3所示)。

5 实验方法及其现象

(1)在橡胶塞的铜钩上钩挂5~6根2 cm长的镁条,然后将塑料瓶用手捏成半瘪状。

(3)待反应结束、平底烧瓶冷却后,取下带有铜钩和塑料瓶的橡胶塞,向瓶内注入5~10 mL的蒸馏水,并振荡均匀。

(4)将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处后,用酒精灯微热平底烧瓶的瓶底,片刻,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产生了氨气。

6 实验注意事项说明

(1)平底烧瓶内的白色细沙要铺放均匀,防止燃烧后的生成物脱落时使瓶底炸裂。

(2)镁条要过量,以便使烧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全部耗尽并与氮气发生反应。

(3)处于半瘪状态的塑料瓶,有两个作用:一是防止镁条燃烧时产生的白烟对教学环境的污染;二是可以随时调节体系内的压强:当镁条开始燃烧时,由于是放热反应使瓶内气体膨胀,压强增大,半瘪塑料瓶鼓起;当瓶内的氧气、氮气耗尽、烧瓶冷却后,瓶内的压强变小,塑料瓶又变瘪。

参考文献:

[1]《无机化学》编写组编.无机化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