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联书店:文化的桥梁
2013-12-29缪霖薇
三联书店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简称,它集出版、发行、销售三位一体。其前身是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辈邹韬奋、徐伯昕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1948年,为迎接新中国诞生,三店在香港合并,正式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三联的出版编辑部门与人民出版社合并,虽然仍用三联书店名义出书,但发行部门并入各地新华书店。直至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称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都是以杂志起家,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时期中诞生,艰难前行,并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三联书店根源的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其前身是《生活》周刊社。《生活》周刊创刊于1925年10月,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周刊的刊名“生活”二字由黄炎培书写。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的主编,引领周刊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读书出版社于1936年由李公朴、柳浞、艾思奇等人创办,其前身是1934年在上海创刊的《读书生活》半月刊。新知书店成立于1935年的上海,从《中国农村》月刊开始发展起来。创刊人有钱俊瑞、姜军辰、薛暮桥等人。1945年11月1日,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联合分店在重庆成立,简称重庆三联分店,第一次公开使用“三联”店名。
香港三联书店成立初期的发展历程
1.建国初期——香港三联书店的成型期
自1948年三家书店于香港合并至1956年,三联书店名为“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香港联合发行所”, 1966年至1977年,更名为香港三联书店,而随后的十年,香港三联书店承用内地三联书店的名字,更名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直到1988年1月,香港三联书店正式注册成立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其间,香港三联书店经历了三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自1949年到1967年,三联书店总店迁往北京,也就是当时的北平,建国前期迁入香港的大批三联骨干纷纷返回内地,使得三联的出版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香港三联书店的经营模式开始转变,由以出版为主逐渐变为以发行和零售为主。当时发行的多为内地的出版物,尤其是内地原版图书。在建国初期,香港三联书店已经从日常发行图书的经验中摸索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方式,如进行图书的批发、零售、邮购等业务的拓展,逐步积累了大批忠实的读者群。同时,也使得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海外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海外读者和港澳同胞了解内地提供了有效平台,也是海外及港澳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并逐步搭建起了一座中国与海外,内地与港澳同胞的知识的桥梁。
这一时期,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主要刊物也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例如,五六十年代内地红极一时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以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等,在香港反响热烈。
2.“文革”时期——香港三联书店对未来发展进行初步探索的时期
从1967年开始,三联书店进入了另一个探索发展、逆境求生的艰难行进阶段。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期间严格限制书刊出口,香港三联书店的发展举步维艰。这一时期它的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以重印内地刊物为主,但由于内地能够供应到香港的图书品种有限,政治性刊物剧增,大量出版物都烙上了“文革”的印记,导致香港出版物也同时受到波及,政治类刊物的增多并未给香港三联书店带来好的发展。相反,书店组织出版的鲁迅著作单行本及部分外国文学名著成为了这一时期读者的精神食粮,为萎靡的出版行业带来了振奋的福音,在逆境中为香港三联书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赢得了一群忠实的读者。
3.改革开放——香港三联书店的发展转型期
自1978年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香港三联书店也随着改革开放步入全面、崭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底,香港三联书店进一步强化了三联书店的出版传统,书店编辑部开始自行组织选题、出书,始终秉持三联书店出版的优秀传统,重视图书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涵养,并利用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出版行业交流,逐步形成了香港三联书店独有的图书风格。这一时期,香港三联书店的图书出版由重点出版中国文化、文学和艺术作品,向香港本地专题图书和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出版方向转型。
香港三联书店的持续、稳步发展
1.业务范围
香港三联书店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读者群体的不断增加,促进了书店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形成,以及连锁式经营模式的转变。香港三联书店不仅在香港各地增开大量连锁书店,还不断向内地市场进军,于1984年联合深圳新华书店合资开设“深圳书店”,于1990年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图书公司合资开办“上海香港三联书店”,1996年又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合资开办了“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之后,香港三联书店又不断在广州、佛山等地陆续投资开办连锁书店,使内地与香港的出版、发行行业形成紧密的联系,进一步促进了内陆与香港的文化产业合作与交流。与此同时,香港三联书店还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在北美地区的温哥华、多伦多、洛杉矶等城市投资开办三联书店分销店,将中国的文化引领向世界轨道,搭建起中外文化友好交流合作的桥梁。
随着香港三联书店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业务范围较内地相比也不断扩大,陆续组建与出版发行行业息息相关的子公司,如:与德泰计算机公司合资成立的三联德泰(香港)有限公司,专注图书零售的POS系统开发。与内地法律出版社合资创办的三联法律(香港)联合传播有限公司,专门针对海外专业读者和机构介绍中国法律与中国经济最新情况;诸如此类的产业链相互作用,带动整个出版市场的发展。
2.业务代理
三联书店发展至今,内地更偏向于出版业的发展,而香港三联书店则更侧重于图书的发行和零售产业,带着一以贯之的传播文化的使命感,不断追求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出版。香港三联书店自成立以来,有十余部中英文版图书获奖,数十本图书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等各种语言文字发行,数百种图书向中国内地、台湾及海外地区转让版权。
1964年,香港三联书店开始独家代理内地的中文书刊和港澳及海外地区的图书发行业务。作为内地书刊在香港发行的总代理,香港三联书店的代理业务随着内地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三联书店每年征订中国内地期刊数千种,重印中国内地版图书近四万种,每年进口约一万种。还经常在香港举办内地图书的大型展销,积极开拓海外中文图书市场,曾一度使海外书店销售的中国内地图书基本由香港供应,几乎所有海外中文书店都与三联有往来。
3.出版,发行业务的发展状况
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种类繁多,覆盖面广,种类也非常齐全。除了社会科学类图书以外,还出版包括文学、艺术、医疗保健、科普、语vnqVo6l1lJTxiyfgOJBOLQ==言等各类图书。几乎每年都有上百种图书与读者见面。无论是内地还是港台,三联书店始终坚持对图书文学品位和高质量的追求,多年来,从书籍设计到发掘题材,优化选题,出版了大量原创图书和内地及海外引进的优质图书,并屡获大奖,其发展历程中,为世界提供了诸多备受瞩目的优质图书。此外,它还与世界百余家出版社合作,将数十种图书翻译成各国语言,将其连接海内外出版界的桥梁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为顺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2002年,香港三联书店正式发行《出版之门新闻速递》《每日新闻快讯》和《爱书人电子月报》三份电子报,并构建了“三联图书网”,向出版界提供专业的出版信息及丰富全面的出版专业知识。同时,三联图书网站上还有每日定时出版的《出版之门新闻速递》电子报,向众多出版从业者及与出版行业相关的人或组织进行全球出版新闻、出版趋势及书市动态等相关信息的报道,有利于出版从业者或企业及时掌握最新的出版动态。
4.文化产业的拓展
在文化领域,香港三联书店积极探索,创香港书店附设展览厅的先河,1981年在香港开设了“三联展览厅”,而这也为之后内地三联书店建立“邹韬奋图书馆”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借鉴。同时,为配合图书的发行和销售,香港三联书店多次举行各种文化活动,进行学术讲座,文化展览,并定时按月举行“月读·悦读·读书会”活动,不仅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中外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
多年来,三联书店一直坚守“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精神支点,秉承“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保持三联特色和品位,追求创新与发展,其出版的学术著作专业性很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认知,其扎实的学理知识、文学底蕴使三联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中屹立不倒。三联于中国,不仅仅只是一家出版社,或一家连锁书店,它已经变成一种时代新锐思想和大众丰富精神生活的代表和象征。三联的品牌所在,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所在。
(作者单位系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