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现代化 示范区先行
2013-12-29康楠
3月11日,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地域广、发展很不平衡,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批次推进。所以,在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支持和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率先发展。
示范区的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提高示范区建设质量成为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优先发展示范区
据陈晓华介绍,我国已先后认定了153个市和县来进行现代农业的示范,目前整个工作正在平稳有序地展开,从去年年底统计的情况来看,示范区的各项发展指标都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应优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区建好了,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站长汪耳琪认为,由于受观念、经验等因素影响,农民在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之后才愿意接受一项新技术、新农艺。因此示范园建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的“落地”问题,关系到最终的产量。
现阶段,为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形成农户与市场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有必要推动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需要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联合与合作,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
寻找推广路径
陈晓华指出,下一步,我们重点是要在提高示范区的建设质量上下功夫,真正通过示范区能摸索路子,为全国树立一个榜样。主要是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构建上要率先迈出步伐。
那么,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建设质量,示范区建设又该如何先试先行?对此,“两会”代表建言献策,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吴旭军建议,在一定的区域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功能区集中支农的各项政策,加大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度,出台像建设经济开发区推进工业发展一样的政策措施,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优良品种的研发推广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载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平台,探索区域整体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经验,从而推动国家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佳木斯市市长孙喆表示,未来几年,佳木斯市将突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实施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核心区发展战略,加快农业装备现代化,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绿色农业。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高产,就更要从农技推广上找潜力。”汪耳琪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加大对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力度,为“能者多劳”创造便利条件。既有的好做法,如高产创建等,要继续坚定地推广下去,同时在示范园区建设、技术试验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加大支持力度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表示,要增加支持总量、扩大支持范围、丰富支持内容。而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也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增加支持总量。目前,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总量处于较低水平。过去5年中,中央财政“三农”累计支出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但是,农业支持总量仅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2%,远远低于世贸组织规则限制的17%。
“发展现代农业最核心的措施还是中央加强投入,因为现在和其他的产业比,农业是弱势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在新四化中,信息化、工业化要占地,城镇化也要占地,整个农业最核心的是粮食,粮食靠耕地来生产,因此耕地的压力特别大。
钱克明建议,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争取2020年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0%,2030年达到17%。
其次要扩大支持范围,丰富支持内容。“要拓展政策支持的覆盖范围,扩大‘粮食安全’的外延,明确口粮、饲料、油料、糖料等自给率指标和生产支持措施;制定蔬菜、水果以及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大宗鲜活农产品的市场稳定措施。还要丰富‘食物安全’的内涵,不仅要重视数量安全,也要重视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产业安全,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目标和支持保护措施。”钱克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