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

2013-12-29

经济 2013年4期

张琼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坚定不移地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新型农业现代化决不是孤立的,离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可以说,“新四化”的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减少农民数量,农民在农村收入太低,现在需要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反哺农业,支持农业现代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吸纳农业人口进入城镇,这既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也表现为农村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大量的资本应该进入到农业产业里去,大量的农民应该到工业化、信息化的城市中去。但是,农业生产是不能放弃的,而且还要提高效率,因此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发展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标准。

农业现代化不只包括生产的现代化,还要有经营方式的现代化。电子商务,网上期货,这都是应该有的。这些需要有知识、懂科学的职业农民,他们对生活也有着很高的追求,因此,各种文化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都要有,都不能比城市落后。到那时,农村和城市之间,不再是生活方式的差异,而只是生产方式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理想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应该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及新型信息化三位一体。

我国过去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模式过度消耗生态资源,比如城市扩张、乱占滥用耕地,过度挤占了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用地,无序开发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的“未利用”国土空间,严重破坏了这些原本起着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生态用地。这些短视行为对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带来了很多隐患。

保护生态用地对于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对生态用地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解决国土空间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建议国土资源部从生态用地这一地类的界定人手,明确确立生态用地这一土地类型,加快推进生态安全格局建设。

林海峰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委书记

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典范

如今,农业已经处在大市场、大流通之中,现代农业首先是市场农业,构筑起现代农业框架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农产品首先受到冲击的状况。农产品生产稳定,人民的生活才有保障,社会才能和谐。“无农不稳”是共识,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是稳定的前提,更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涉及环节多、产业链条长,是一项跨部门、跨区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切实加大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建设的投入,落实扶持市场运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融通和打造有机农业产业链,以适应我国农业加速向生态有机农业的转型的大趋势。

陈温福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

提高耕地质量 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期。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更安全的粮食,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国家应该尽早出台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壤输入,从而保证我们国家粮食安全。

更严峻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并将继续占用大量耕地。虽然我们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占去的是良田沃土,补回来的却是低产田,有的甚至是“兔子不拉屎”的劣地,致使我国中低产田面积由“十五”末期的65%,上升到现在的近70%。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人口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高压状态。为此,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强化土地产出,我向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些保证粮食安全的合理化建议。

第一,强化对“占补平衡”的监管,制定“占补平衡”标准,对补回来的耕地提出具体质量要求,亦即占良田必须补回沃土。

第二,修正现行的粮食直补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使之与提升耕地质量挂钩,即凡是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或增施土壤改良剂的就补,不施的就不补,强制推行维护耕地可持续生产的土壤提升计划。

第三,按照“取之于耕地,用之于耕地”的原则,建议国家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不低于15%的基础上,再追加30%以上设立提升现有耕地质量专项资金,用于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等培肥地力。

除了加大一系列专项资金扶持外,要注重生物质的循环利用,建议修正现有的支持“秸秆能源化”政策。对于当下的秸秆发电,仅是一种权宜之策,绝对不是发展方向。本应把秸秆还给土壤,让它自然循环,进行可持续生产能力发挥,但事实上我们把它做气化燃料发电了。我们这是在用最稀缺的资源解决了第二稀缺资源的问题,这个决策,就像是脑袋是被球闷了,还是被门挤了,事实上还是一样的结果。这是一种对耕地“吃干榨净”的做法,不宜提倡。

宋福如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加快肥料立法 提高耕地土壤生产能力

实现民族复兴,建成小康社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将是长期的国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保证足够耕地面积和耕地持续生产的能力。在目前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和提高耕地土壤的生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为追求农产品更高产量和经济利益,合格或不合格的农业投入品被大量施用,对我国耕地生产能力带来极大的破坏。在不合格的农业投入品中肥料投入量最大,约占总投入的50%以上,对耕地土壤造成的破坏很大,恢复起来也很难。加快肥料立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郭建红

全国人大代表

应设专项资金保障农业安全用水

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农业用水。以漳河为例,漳河上游河道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81.4%,远远超出国际公认极限值40%。而且,很多地方在发展工业生产的同时,造成了水源的污染,严重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使漳河上游在偏枯年份已季节性断流,造成河道生态环境严重的恶化。河道纳污承载力大幅度下降,河道自我净化功能基本丧失,河道出现了大面积的沙化、石化现象。应由有关部委牵头,山西、河南、河北三省共同参与,就恢复漳河上游河道问题报请生态立项,投入专项资金,尽快治理漳河上游河道生态,恢复河道基本的生态功能,逐步改善沿河的生态环境,造福三省两岸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