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静“看见”了什么

2013-12-29詹国枢

经济 2013年4期

前不久,央视主持人柴静出了本新书《看见》,刚一上市就火得不行,据不完全统计,至2月底,发行量已超过100万册,创近年国内书籍出版又一奇迹。难怪有人将《看见》称为出版界的《泰》!

《看见》到底好在哪里,竟能引起读者如此广泛兴趣呢?笔者粗略读完此书认为,吸引读者、市场大卖的原因有3个。

其一,人们从书中看见了作者不懈的“奋斗”。

柴静自从2001年进入央视后,虽然年纪并不大(时年25岁),资历也很浅,但她天生有一股子不服输不退缩的倔强劲儿!到央视的第三年,她调到“新闻调查”专栏,正遇“非典”在全国流行,柴静主动请缨,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进入病房现场报道的记者。2008年5月,四川发生强烈地震的当天,柴静正在美国出差,得知消息后,立即启程回国,并直接转机去了成都,很快在余震不断的山沟搭起帐篷,与灾民一起亲历抗震救灾日日夜夜,记录下一个个真实感人的镜头。

其二,人们从书中看见了作者创造的“奇迹”。

柴静进入央视以后,从“时空连线”到“新闻调查”,从“24小时”到“面对面”,再到一套栏目“看见”,短短十余年间,这位留着清汤挂面短发的文弱女子,经历并主持了央视几乎所有最有影响的新闻名牌栏目。她从一个地方媒体人,迅速成长为全国观众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这段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自然会鼓舞千千万万同样怀揣梦想、企盼创造奇迹的年轻人。

其三,人们从书中看见了作者亲历的种种“故事”。

柴静进入央视后,除了亲历并报道每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热点、焦点事件外,还会和人们同样感兴趣的央视各个名牌栏目、各个新闻采访编辑团队,以及大名鼎鼎的陈虻、崔永元、白岩松等央视名嘴作为同事,相互交流、交往,十余年间,发生在央视的种种曲折精彩的故事,自然会引起读者广泛兴趣。

当然,除了从书中看见这些外,也有人别具慧眼,“看见”了柴静的另一面。凤凰卫视记者、人称“战地玫瑰”的闾丘露薇在一篇《探讨电视记者专业素养》的博文中,便对柴静的采访方法提出置疑,她认为,“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

与柴静同样供职央视、也曾小有名气的主持人董路,则从书中“看见”了柴静的“表演”和“装”。董路认为,柴静的成名,“依托于央视平台和老男人饭局”,并认为,柴静的采访,依靠的是以情绪为主的表演,“和于丹之间就差一本《论语》”。

闾丘露薇的观点对不对?新闻报道究竟应该以人为主还是以事件为主?这看似是截然分开实则无法分开的问题。人,当然只能是事件中的人,事件,也必然是围绕人所发生的事件,二者怎么可能人为隔上一层屏障呢?至于以人为主还是以事件为主,恐怕还得因时因地而异。没有必要将人与事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至于董路对柴静的刻薄讽刺,我认为,作为电视主持人,既然随时需要与被采访者共同出镜,一起完成全部新闻,其言谈举止,自然就要注意分寸,采访时亦须作出必要的克制和修饰,至于这是否就算“表演”和“装”,那也真是见仁见智的事。

好在,柴静对于别人的议论似乎并不在意,仍然随性而专注地到各地签售并继续做着自己的节目。她曾如此解释自己的名字,“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