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2013-12-29
热点
养老“36计”,只能被算计?
都知道中国的养老危机山雨欲来,那么该如何应对呢?目前有一些应对“计策”已经被实施,还有新的“计策”被提出,如“60岁照顾70岁”、“以房养老”……这些“计策”五花八门,却也有着共同点——
第一计:青壮年多交点钱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核心。就是工作的人每个月从薪资中被扣掉一笔钱,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60岁、女50岁)后可以从社保系统领养老金。目前中国职工每月被扣掉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大约为28%,这个缴费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日本缴费率为16.7%、美国为10.6%、德国为19.6%、我国台湾地区为8.5%(数据均取自各国或地区公布的养老保险制度,均采用2013年最新数据)。
职工从61岁起开始领养老金,每月领取数额不到当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这个40%叫替代率,在世界上属于较低水平,缴费30年的情况下,日本的替代率为45%、美国为41%、我国台湾地区为46%;德国没有计算出30年的数据,但总的平均替代率是70%。
也就是说,与世界普遍水平相比,中国的青壮年为国家养老保险缴纳了更多的钱。
第二计:老年人少领点钱
清华大学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的主要参与者杨燕绥近日抛出建议:养老金领取时间推迟到65岁。推迟到65岁退休,与美日德等国齐平,但是由于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低于这些国家,实际领取的年限更少。这样,和世界普遍水平相比,中国在缴费率高、替代率低之外,又要加上一条领取年限少。
第三计:对老年人“挖潜”
近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也就是要推进所谓的“以房养老”。
确实有很多国家的老年人以房养老,不过人家那都是商业行为,是银行(或其他商业机构)觉得有利可图、老年人也乐于过得宽松点,就成交了。你情我愿的事,何需政府操心?如果中国的老年人愿意以房养老,那市场的嗅觉还闻不到?政府想操心了本来是市场该操心的事,还是想挖掘老年人“自己给自己养老”的潜力。最后可能会强制要求银行推出这样的服务。
这些百折不挠要实施的养老“计策”,共同点很清楚。而民间百折不挠地提出却不被采纳的养老建议,如国企利润支付养老金、放松计生政策、社保全国无障碍转移……共同点也很清楚。
Q&A
@南都周刊:2010年国家出台了一个“转移接续”的办法,就是说农民工即使换了工作地点,他缴纳的社保也可以多地累计。但结果这个政策一出来,农民工退保的积极性反而更高了。为什么会这样?
@腾讯今日话题:“惠民政策”为什么变成了“吓民政策”?原来这个“转移接续”办法设计得非常复杂,专家看着都头大,一般人根本搞不清楚啥意思,出于在中国“办事难”的经验,大家就害怕钱拿不到了,落袋为安的心思更重,退保的心情更切。据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介绍,如果想出台一个清晰明了的“转移接续”办法,其实非常容易,“有心为参保人考虑,恐怕就一点都不难,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完全可以提供一个可靠的操作平台”。把政策设计得让人望而生畏,有故意截留流动人口养老金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