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姚受灾很严重,网民情绪很稳定

2013-12-29郭巍青

南都周刊 2013年40期

浙江余姚遭受严重水灾,网民在微博上的反应比较平静,这应该看作是“净网”行动所取得的效果。无论如何,台风袭击沿海地区,造成的灾情与损失出乎意料地严重,却没有相应地引发网络传播与围观的高潮,这是又一种出乎意料。

“净网”的目的是为了维稳,而且是“关卡前移”的维稳。其逻辑是这样的:网络上谣言很多,谣言会扰乱人心;与其等到某种乱象发生再去维稳,何不先下手为强,先把网络谣言给清理掉呢?所以水灾一来,当地警方先抓了两名散布谣言的网民。更早之前,网络上还有一场对大V的批判,也拘捕了一些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网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很多人看到水灾的帖子就会想,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手一抖,就不转发了。于是,虽然现场情况据说很严重,但是网民的情绪普遍稳定。

但是网民的情绪稳定,不等于灾民的情绪稳定。陆陆续续还是有一些灾区的呼救帖子发了出来,人们看到一片汪洋,水深齐腰,甚至小车没顶。特别糟糕的是,大水逐渐消退之后,有些村庄、道路上垃圾遍地,死禽畜到处都有,卫生防疫状况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灾民情绪的一种变化。他们抱怨微博上对灾情缺乏足够的关注,抱怨媒体对他们缺乏足够的披露和报道。这倒是证明了微博的社会接受度和有用性。显然,一旦有事,通过微博呼救,已经成为很多人都知道的一种群众自救行动。就像电影上那些陷入绝境的人千方百计发出SOS信号或其他求救信号一样,人们现在千方百计发微博,希望给自己引来眼球关注,引来救援力量。当然了,还希望引来对政府的压力与监督。

在较早前的汕头风灾中,据我的一点了解,当地居民对缺少媒体报道和网络关注也十分气愤,一直耿耿于怀。而在余姚,这种气愤同样出现,并且酿成冲突。当宁波电视台现场连线报道正面消息,例如积水开始消退、供电开始恢复等等的时候,围观的群众却强烈要求报道水还不退、电还不通的另外一面。双方从言语冲突发展到肢体冲突,再发展到围堵和砸车。

在灾害现场,群众与所谓“官媒”发生冲突,这么多年来好像是第一次。它构成社会冲突的一种新类型,反映了两种传播理念的矛盾,以及两种灾情报道模式的矛盾。显然,政府希望媒体唱红脸,但公众却希望媒体唱黑脸。政府希望报道和信息传播有序可控,呈现总体积极面貌;但公众却希望灾情报道更加写实、逼真、及时;镜头要对准自己的苦情,为我连线;要去关注尚未得到救援的个体,哪怕只剩一个。

我认为这是互联网精神已经在大范围公众中得到普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互联网精神,就是所有的信息同时呈现。借助于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社会赋权效应,它使原来隐藏的事物被披露,无声的能够说出话,边缘的进入聚焦中心;从而使无力者有力,使悲观者前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从萌芽时期就带有公共救援的传奇色彩。在轰动一时的朱令中毒案件中,她的同学发出了也许是中国第一封求助性质的电子邮件,并且获得了大洋彼岸的专家回复。救苦救难的救生功能,就是中国互联网的胎记。

毋庸讳言,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平台上,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信息传播的洪流中,各种真假难辨的传言和谣言四处散布,会带来种种不良的甚至恶劣的后果。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把网络清理干净了,它还有互联网的各种功能么?从余姚救灾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是值得怀疑的。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所谓把孩子跟洗澡水一块儿泼出去,一个“干净的”互联网,很可能就是失去了公共救助功能的互联网。

政府希望全社会的信息传播也严格按照官本位和等级制的程序与渠道来进行,并且要以正面报道和主旋律为中心。这份用心,自有其道理在。但是,它肯定不是互联网精神。互联网让所有的信息平等地同时呈现,通过分享与聚沙成塔的合力,实现自由创造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接受和面对不确定性。

多少年来,很多无助的公众就像盼救星一样盼媒体的到来。而宁波电视台那辆被砸的转播车,是一个格外刺目的不祥之兆。但愿它是媒体与公众共同反思的新起点,而不是官民分裂的又一道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