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现代化史观辩证看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关系

2013-12-29任娟玲王志泉

人民论坛 2013年24期

【摘要】现代化史观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一种范式。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之间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此外,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也并非始终协调一致。我们应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建构一种“开放的、现代的民族主义”,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关键词】现代化史观 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

对于近现代国家来说,如何对待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方面,现代国家基本上都是民族国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所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在某些时候可能是跟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相冲突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现代化无疑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而这种对现代化的渴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引起的,实现现代化与摆脱西方殖民、实现民族独立互为目的与手段。但悖论的是,现代化必然意味着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这样一来,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与民族感情之间就出现了冲突。如何化解和应对这一冲突,将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成败。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现代化史观,就是将世界近现代史视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本文将在现代化史观视阈下来审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与冲突

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在多民族国家中并不是必然重合的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两者虽有重叠之处和相近的表现,但爱国主义不等同于民族主义。

首先,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同。英国史学家阿克顿认为:“真正的爱国主义,即自私向奉献的发展,其显著标志在于它是政治生活的产物。种族所引起的义务感并不完全脱离它的自私和本能的基础;而对祖国的爱,如同婚姻之爱,既有特质基础也有道德基础。”①根据英国思想家伯林的定义,民族主义包括四大特征:坚信归属一个民族的压倒一切的要求;构成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的有机的关系;我们的价值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最后,在诸多争夺权威或忠诚的竞争者中,民族的诉求是至高无上的。②由此可见,民族主义比爱国主义带有更多的自私色彩和感情色彩。民族主义可以分为对内与对外两种。如果说对外的民族主义在外延上跟爱国主义基本重合的话,那么国内的民族主义即针对国内其他民族而言的民族主义则很容易成为一种离心的力量,导致民族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因此这是与爱国主义相冲突的。

其次,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不相同。无论中外,爱国主义在历史上的作用基本上都是积极的。民族主义在历史上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世界近代史来看,民族主义曾长期成为被压迫国家和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动力源泉,代表着国际关系上的平等意识的苏醒。所以对于饱受侵略的中国人来说,民族主义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合流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奋进心与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实现国家富强;另一方面,它也很容易导致对于外部世界的孤立主义情绪和对抗意识,自我封闭,自高自大,拒绝同外族的有益借鉴与交流,拒绝对于世界性的普遍价值规范和政治、经济、外交操守的认同,从而自绝于世界大家庭之外。

民族主义对现代化的促进与阻碍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极端民族主义也给某些国家的现代化事业造成很大的危害。一方面,有的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色彩,它们以维护民族传统为名而拒斥现代化;另一方面,即使很多民族主义者并不拒绝现代化这一目的,但在现代化的手段与路径问题上也往往会步入误区,从而阻碍了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这种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误区一:将西方文明与西方霸权混为一谈。西方文明是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在面对曾经侵略自己的西方发达国家时很容易形成一种敌我意识甚至复仇情结,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向西方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由于仇恨发达国家曾经对本国的侵略,从而憎恨该国所有的人、制度、文化甚至产品。另一些民族主义者虽然能够接受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对其制度与文化是从心底里抗拒的。问题在于,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还包括制度与文化的现代化。

从根本上说,民族主义者在向西方学习上的误区是感情与理性不分的表现,是把西方文明与西方霸权混为一谈了。霸权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狭隘的“国家利益”的体现,而西方文明并非以此作为必要的前提。文明的价值是可以脱离狭隘的“国家利益”而独立存在的。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多元结构中,既有支持霸权主义的资源,也有批判它的成分,不可一概而论。反对霸权主义是必要的,但不应该连西方的现代文明也一并拒绝,从而丧失现代化的机遇。

误区二:将历史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是,沉湎于历史则很可能葬送现在与未来。很多民族主义者往往只看到本民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曾经的仇怨和冲突,而看不到双方当前的友谊和共同利益,因而不能和平理性地处理现实中的纠纷。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尽管有不少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侵略过我们,但殖民主义毕竟已经成为历史了。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但不应该纠缠于历史上的仇恨,而应该吸取教训、面向未来。可是,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被仇恨蒙住了自己的双眼,基于受害的历史记忆而产生出高度敏感心理,一旦被激活,将具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一旦这种思潮得势,那么三十多年来中国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融入国际社会与保持国际友好关系的格局,将因此而毁于一旦,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将会再次被耽误。

当代中国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其引导

当今中国正日益崛起为世界强国,不可避免地跟其他国家与民族发生一些摩擦与冲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但是,若放任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泛滥,则势必阻碍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民族主义的引导,当前尤其要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拒绝对本民族文化的善意批评,拒绝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极端民族主义者要么认为本民族文化尽善尽美,要么认为虽然有不足,但由于它是我们自己的,所以也不能批评。但是,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可言。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真正的爱国者由于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所以对本国政府和本民族的要求也就特别严格,常常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赞扬的时候少,而批评的时候多。那些革新传统文化的积弊,力求正视现实、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有识之士,往往被攻击为“数典忘祖”。那些因循守旧的卫道士却以爱国保种自居,也许他们确实是爱国的,但这样的爱国恰恰是误国。

二是夸大冲突与对立,不利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极端民族主义者由于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尤其是曾经侵略过我国的国家和民族)的敌视,往往倾向于夸大国际冲突的严重性,动辄把事情上升到民族尊严甚至民族存亡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现实的温和冷静的态度都将被解读为“对外软弱”,解读为委曲求全的“绥靖主义”。在国际关系复杂互动的过程中,这种“过度危机感”的优势话语一旦在民众与知识份子中成为主流,连务实的主政者也会被逼得要“顺应”从极端民族主义的潘多拉盒子中释放出来的“民意”,被迫以刚性对抗来作为解决复杂国际关系的基本选择。而大洋彼岸的某些保守主义者正等着这样的机会,来为进一步遏制中国制造借口。众所周知,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而这种好战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显然是与此背道而驰的。

三是制造民族矛盾,危害国家统一。当代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可分为两种,一种体现在对外关系上,其主体是中华民族;另一种则体现在国内各民族之间,这种民族主义不再以中华民族为载体,而是以各自所属的具体民族为依托,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演变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当前少数台独、藏独和疆独分子就企图以所谓的“民族自决权”为借口来谋求独立。这种民族主义跟爱国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必须坚决打击。

总之,极端民族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害无益的。我们应该建构一种“开放的、现代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民族主义,其意义在于,它不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是与整个全球的现代化变迁接轨,成为本民族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民族主义的开放性格不仅意味着对外的兼容并蓄,全方位借鉴,而且也要求内部的开放,容许共同体的每一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对什么是最好的共同体生存方式进行自由的、平等的讨论,并且借助一定的社会空间,进行试错性的社会实验。只有这样,民族主义才能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共同为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大学马列部,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注释】

①[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29~130页。

②[英]伯林:“论民族主义”,秋风译,《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责编/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