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国维“完全之人物”教育思想

2013-12-29吴清一

人民论坛 2013年24期

【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目标的人。他认为: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完全之人物”,就要进行“体育”和“心育”的培养。“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智育”是对智力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情感的培养,“四育”不可或缺。王国维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了开创性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王国维 “完全之人物” 教育思想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治学前期以其主持的《教育世界》杂志为主要阵地,推介了西方许多教育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完全之人物”的教育思想,其中塑造“完人”是教育的目标。基于西方教育思想,王国维认为教育认识机能可以划分为知、情、意三个要素,其中精神能力的教育可以分为德育、智育、美育三个维度。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什么是完全之人物?……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①他提出“四育”思想,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将“四育”思想的宗旨分成体育和心育两部分,其中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只有在体育和心育都具备的人才称得上是完全之人物。

王国维指出: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完全之人物”,就要进行“体育”和“心育”的培养。“体育”就是加强身体的训练,有强健的体格。“心育”中“智育”是对智力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情感的培养,四者相互依存,“完全之人物”缺一不可。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第一次开创性地9402248f6f904386c400e4c78b66823d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的教育思想。

ee064cb65a1c84d56882b6a8f505e1ca关于智育

王国维认为智育是一种重要的理论知识教育,对实践知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故今之世者,不可无今世之知识。”②知识的广度应因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王国维主张教育应教授所有学生中外古今的方方面面知识,尤其是要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知识。对于西方的教育思想,只要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只要是世界最进步的科技知识,都应为我们学习致用。所以,知识应为人类社会所共享,不应有内外之分。王国维认为人的理性思维能够把直观知识提升到概念知识,并对概念进行整合构建,但概念知识源自在实践中对具体事物的亲身感受和感悟。因此,他指出,概念知识只为传达知识的记忆,并不能得出新的知识,而直观知识才是最确实的知识。真正的新知识应从经验的知识获得。

在王国维教育思想里,哲学的魅力在于哲学有着厚实直观的知识基础,而不是从概念去思维演绎。王国维指出,观察实物的差别,不能以道计。一切真理都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当中。因此,书本知识不能代替经验知识,就像博学不能代替天才一样。我们不能取具体的知识代替抽象的概念。“书本上的知识是抽象知识,没有活气;经验知识是具体的知识,常有生气。”③可见,王国维通过具体对比分析书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知识,确立了培养直观的能力和实物观察能力的特殊意义。

王国维不但注重直观具体的实践知识,而且十分重视抽象思维的理论概念知识。他强调,实践知识是理论知识的来源,而理论知识本身也有其重要价值。在分析中国教育历史上曾出现的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和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观后,王国维认为,知识应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实践知识常常在理论知识之前。然而理论知识发展后,又成为实践知识的根本。他指出,从知识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看,理论知识在后,实践知识在先。实践知识是理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当理论知识发展后,又成为实践知识的根本,成为我们获得新知识的动力和方向指导。实践知识不仅是维持人们生活之所需,而且是社会的发展和生产之所需。王国维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都重要,两者相互依存,必不可少。知识可以分为当然的知识和所以然的知识,人如果只知其当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那也是没有完全掌握知识。只有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到不“蔽”,才能掌握“完全之知识”。④

关于德育

王国维指出,德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重要地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中心。古今中外的哲学都是以道德为先,道德重于知识,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是以道德为中心。如果只“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的福社”。⑤这些只有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并不是“完全之人物”。如果我们不重视德育,培养出没有道德的人,即使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也不算是“完全之人物”。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更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王国维对封建名教纲常进行了严厉批判,提倡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他认为道德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肯定人欲。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生活之欲。生活之本质首先要解决生活的温饱问题。只有解决了生活的温饱问题,才可能进一步有思想的追求。二是主张自由、平等、正义与博爱。这是思想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王国维积极推崇叔本华的“绝对的博爱主义”哲学思想。他指出,主张不受侵害的生活之欲,才能有正义的道德,才能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这就是博爱。

在王国维的教育观里,道德分为积极的道德和消极的道德两个层次。前者是已欲达则达人;民生所恶恶之,民生所好好之。后者是“不以取诸人”。他认为,积极的道德不少人难以做到,但消极的道德却是人人都应践履的根本标准。教育必须与法律共同维护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学校也应进行博爱与正义的教育,使仁义“张皇而发挥之”。

关于美育

王国维关于美育思想有许多创造性见解。他认为美育同德育与智育一样都很重要。“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的快乐也。”而且,“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⑥就是说,美育具有独立的超功利性,其价值也存在于美之本身,而不在其外。这种美育观来自康德的美育思想。康德认为,在美、善、快适三种愉快中,唯一无利害关系的愉快只有对美的欣赏的愉快。因为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和官感方面的情感强迫我们去赞许,这种愉快是自由的。引述康德的美育思想,王国维意在说明美育的重要性。

通过对美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分析,王国维确立“古雅”在美育中的价值地位和重要作用,认为美可以成为普通人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在他看来,“古雅”是第二形式的美,与作为第一形式的美的“宏壮”和“优美”不同,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中的身心感悟经验得之,对美育的普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除养成“古雅”的创造力外,王国维还希望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比如音乐、文学、唱歌、绘画、雕刻等,慰籍人的情感需求,培养人的高尚品格,净化人的美好心灵。

王国维从长期的治学经验中提炼出一套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课程方案。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章程书后》一文中,王国维为大学文学科制定了五种学科,即:经学科、理学科、中国文学科、史学科、外国文学科。在这五科中所讲授的公共课程包括:教育学、美学、哲学概论、外国文等。他主张突破单一学科的教育方法,通过多学科的传授和学科兼容并蓄,使受教育者有跨学科的思维能力。王国维认为,习外文可使国人形成世界性眼光,应把中国教育置于整个世界的教育背景中加以观察,这种教育视野为教育学与美学开创了新式教育的先河。依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美学是定美的标准和文学之上的原理。王国维在中国开创性地提出了这种学科分类的方式,于是在中国,美育第一次有了自身的独立地位和教育目标。

结语

王国维指出,在教育中不能把德、智、美相对孤立起来,只有三者并行,再加上身体的训练之体育,才可以培养出“完全之人物”。王国维认为,美育的重要性不在于德育、体育、智育之下。他认为,美育自身就是以发展人的情感为目标,同时美育又是智育和德育的手段和方法。王国维认为,德、智、体、美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这一教育思想后来被蔡元培发展成为“完全之人格”的教育思想。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目标的人。“完全之人物”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对封建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否定,对清末的教育改革和民国的教育都有重要影响,开了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先河。王国维对知识和教育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实践知识的强调,提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的“完全之人物”,给当时以书本知识和以陈旧的经史知识为主的近代中国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他还是最早在学校教育中倡导美育的学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释】

①②④⑤⑥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999~1009页。

③王国维:《静庵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8页。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