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发展观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2013-12-29朱先平

人民论坛 2013年24期

【摘要】发展观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不断推进,我们对发展观的选择也经历了从非均衡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演进过程。通过对发展观演变与现代化进程关系的分析可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发展观 演变 现代化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一个沿着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时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发展观的选择也经历了从非均衡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观演变过程和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指出发展观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的内在统一,在理论上有助于加深对当今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理解,在实践上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观的演变

演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制定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同时,根据不同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我们对发展观的选择也经历了从非均衡的经济增长型的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演进过程。

在非均衡发展理念中解决温饱、实现小康。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最大限度集中有限资源,应对紧张的地缘关系,维系国家安全,合理调整和规划工业布局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工业布局的调整改变了极不平衡的产业分布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大团结。然而,全国整体经济效益却未得到显著提高,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仍然是当时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为了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全体人民脱离贫困状态,解决温饱,进而达到小康水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了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共富的政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90年代中期,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优惠、投资转移等一系列措施,对东部地区进行重点发展,以局部带动全局的“非均衡发展观”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在这期间,在非均衡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比重和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上升。据统计,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比重由1975年40.1%,急剧上升到1995年的54.2%;1985年至1995年,全国累计利用外资1499.50亿美元,其中的87.3%投放在东部沿海地区;1979~1995年,东部地区国民生产年均总值增长10.87%。沿海、沿江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国经济活力不断涌现,引起了经济的高幅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在80年代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并在20世纪末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基本解决了许久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物资匮乏问题。实践证明,以局部带动全局的非均衡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的必然选择。

以协调发展观指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得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在建设实践中却往往把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GDP数值的攀升,一方面造成对社会问题的长期漠视,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之间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状态;另一方面,这种盲目崇拜GDP而不计代价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对于这种发展态势,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不仅经济结构难以优化,而且生产力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后续发展潜力很可能也会被大大削弱,从而使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关注的重点,转非均衡的优先型发展路线为均衡的协调发展路线。在这一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西部大开发热潮滚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持续开展,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被推向新的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进一步反映了社会主义追求物质丰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了协调发展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通向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为了贯彻协调发展的理念,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协调发展观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加上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当务之急依然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由此造成经济建设唱主角,社会发展唱配角的发展实际,导致的结果是资源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同时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不断凸显。为了顺利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成为现实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实际和别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发展问题认识上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科学发展观最看重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各阶层才能和谐相处,深层次矛盾才能有效缓解。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是使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自然环境改善以及人的发展相互协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演变的规律。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体目标,党和政府制定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从对物的现代化的追求转向对人的现代化的追求;从单纯的经济现代化转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的现代化。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以不同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与之相适应,在发展观念的转变上也经历了从为物转向为人;从经济单向度的发展观转向全面发展观。首先,发展目标从为物转向为人。在对发展问题的理解上,从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是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普遍轨迹。在物资匮乏的阶段,物资的丰富成为人们最大的追求。为了使人类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计代价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成为必然。然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人类渐渐地在发展中迷失了自我,成为物的奴隶。在这种困境中人们开始反思以往一贯的发展模式: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通过反思,清醒认识到人自身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主体的人化,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是对发展目标和发展主体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其次,发展内容由经济单向度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最初被等同于增长,在增长经济学盛极一时的6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单纯片面的经济增长便是发展,但结果却是发展中国家“有增长无发展”和“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现象十分普遍。经济结构的畸形以及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等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社会落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发展是由经济增长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共同推进的,所以,科学理性的发展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对发展内容的认识从经济单向度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表现出我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再次,发展实践过程由紧迫急切走向从容理性。从改革开放初到现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同样也是我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距,加快发展步伐,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从上到下共同的心声,于是在“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引导下,我们以时不我待的急切心理开始了摆脱落后状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漫长征途。所以,“快”成为发展实践中最突出的特征。GDP年均增长超过了9.7%,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使每一位中国人倍感自豪,而且也引起世界的广泛瞩目。然而,在这急切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一定的速度,更要注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就充分表现出在发展问题上的从容态度和理性思维。

以科学发展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科学发展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是西方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并进行综合性创新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在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把发展的视角从物转向人,以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问题。在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进我国经济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所谓“发展”,核心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也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现实影响力的提升。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同时又要清醒认识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当前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对发展现状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充分认识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刻把握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兴国之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隐藏着结构、模式等方面深层次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有效的转变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现实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传统发展理念关注的只是生产力水平这一有形资产而漠视人类对精神境界与人文旨趣等精神财富的追求。物本主义使人类陷入不断追求物欲的满足而又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恶性循环中,让人沦为物的奴隶,被外物牵制和驱使。实践证明被物欲所独占的人格是不完整的人格。发展的结果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应包括充满人文情怀的社会氛围和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和灵魂的提升。在现代化建设中扬弃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现代化不仅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实现本真意义上的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和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力量和动力渊源。

科学发展理念应该以人为中心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文旨趣。通过物的发展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发展的最高境界。离开人民的利益需求,发展不仅失去了最原始的动力,而且丧失了最基本的意义。为此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与人民利益需求相违背的发展观,进一步突出人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亲近民生,关注民生,重视就业、教育、卫生、公平等问题的解决,切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利益需求满足之间的高度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归宿。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除了关注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获得,还要着眼于广大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得到保证,潜能不断得以开发,基本需求得以满足,生活水准得以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来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是我们党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经验之一。人民群众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主体也是判断改革发展成效的评价主体,所以现代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现代化目标。经济、政治、文化与马克思所讲的人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各个动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这是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经济是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思想的合理延伸,脱离了这一中心,社会发展就会成为终将倒塌的空中楼阁,付出发展的沉重代价。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发展好了,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软要素支持,反之,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就必须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和“多”向度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它的协调发展依靠社会各要素的良性互动、协调运作,如果各要素的良性互动和协调运作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陷于内部冲突和危机。社会运动的整体协调性,植根于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人与人的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大系统中各大要素的交互作用,离开这些交互关系和作用,社会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这一系统工程是由多重要素组合成的,所以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各个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如果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自然就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人类在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在影响着人类,双方正是在这种双重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势必会影响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人类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②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正确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观念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实践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

【注释】

①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2年10月。

②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年11月。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