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挑战中转型和突围

2013-12-29袁晓航

人民论坛 2013年24期

【摘要】围绕自媒体时代党报话语权遭遇的挑战,文章从分析现状着手,剖析党报信息传输跟不上受众需求的深层原因,提出坚守党报话语权需要处理好的五大关系,即:维稳与受众获取各类信息需求的关系、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对立统一”的关系、党和群众的血脉关系、重大突发事件常规报道和自选动作的关系、网络海量信息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党报话语权 思考

随着QQ、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几乎人人都是一个小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源源不断地汇入互联网的比特之海。自媒体—自我的小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参与下,焕发出巨大能量,据不完全统计,境内50余家微博客网站,每天更新帖文达2亿多条。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从温州动车事故到四川雅安地震,在新闻传播、舆论监督、反映民情等方面,自媒体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在2012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到了22%。

毋庸置疑,在自媒体时代,党报生存发展和公信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时效性跟不上网络,另一方面又缺乏互动性,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单向传播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党报拿什么与拥有海量信息、及时发布且又随时与受众互动的新媒体竞争?党报又该如何坚守话语权?这成了一个广受关注并值得深入探讨的热点话题。

现状:自媒体时代,党报话语权面临挑战

2013年6月7日,厦门一辆公交车行驶中突然起火,导致47人死亡,34人受伤,8名学生失踪。次日下午18时,厦门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厦门公交车纵火案已告破,犯罪嫌疑人陈水总被当场烧死。破案不久,有网友找到了陈水总的腾讯微博,并结合微博的内容、发送时间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小学文化),推论出该微博不应出自陈水总之手,而是有另外“一只手”在操纵。

与此事惊人相似的是,2013年“延安5·31事件”发生后,在受害人刘国峰不知情的情况下,网上贴出了一篇名为《致广大关心“延安5·31事件”网友的一封信》的致歉信,内容无非是被害者本人有一定责任,延安城管和政府部门的善后工作是妥善到位的,不是暴力事件本身而是网络谣言正在影响“延安形象”,但记者核实得到的回复却是“信不是我写的,城管局有专人陪着我,不方便多说”。

把最近发生的两起热点事件放在一起来审视,不难看出三点:第一,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纸,最接近新闻现场的图片、视频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第二,在两起事件的新闻报道上,传统媒体虽然没有失声,但新闻报道多少有些滞后,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第三,在整个事件的发酵过程中,自媒体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尤其是微博。

如果时间闪回到10年前,公交车起火、城管打人,这样的事情或许不会像今天这样如此快速放大,网友的智慧在帮助大众无限接近真相的过程中,无不传递着自媒体的正能量。

何为自媒体?美国新闻学会在2003年7月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①自然,这种通过自媒体慢慢发酵的新闻事件还有很多,有些事件在网上早已传开,但传统媒体竟不见半句报道,纸媒无字,电视无影,广播无声,这种话语失衡怪象完全违背了新闻传播规律。当然,这些事件往往是见不得光的事。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却似乎站到了传统媒体的对立面,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舆论场,渐渐地,昔日的党报官媒大报大刊日益被边缘化为非主流,而一度被视为边缘的网络论坛却日益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主流媒体,成为很多年轻人的主要信源。

“主流媒体和边缘媒体的角色对换,并非由于新媒体多么强大、微博多么万能,而是昔日的主流媒体在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将话语权和主导权拱手相让了。”②而按照受众的心理来分析,当受众无法借助传统媒体来了解真相时,他们自然会求助于网络了解真相,比如,借助微博碎片化信息去拼凑一个完整的事实,有的甚至不惜“翻墙”登录 Facebook、Youtube等国外网站,而当网络传言被证实为事实,在传统媒体却看不到半点事实端倪时,网络在公众心中很难不跃升为主流。

每每看到一些传统媒体在热点事件上的话语缺席,作为纸媒从业者,笔者都感到无比痛心,传统媒体唯一的优势权威性和公信力也渐渐受到了威胁,党报话语权岌岌可危。

原因:党报信息传播跟不上大众的需求

党报对某些特定的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敏感事件和其他一些公众议论纷纷的事件反应迟钝,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在突发事件上,党报装“近视”。以前,社会话语权和主导权掌控在党政官员和新闻传媒手中,民众并不掌握披露信息、表达意见并使之广为传播的工具和渠道,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手段往往是“捂”、“卡”、“堵”、“封”,从而导致党报丢失话语权,而这样的手段至今还普遍存在。

以“宁波PX事件”为例。2012年10月22日,宁波欲上马PX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上万市民上街游行,微博上大量出现有图有真相的长微博,引起国际媒体的极大关注,而当地的报纸、电视台、广播以及省内的多家传统媒体都集体失声,装“近视”。此时,两家西方媒体记者冲到了官民对峙前沿,人们似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不仅欢呼鼓舞,还用肩膀托举着让其摄像,甚至有人对英国独立电视台的记者沃克(A·Walker)说“帮助我们”、“请不要离开”。直到27日,《宁波日报》才陆续发表《共同维护稳定发展大局》、《广泛深入地听取民意》等评论员文章,在媒体上做正面舆论引导;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座谈会,倾听群众心声,29日,才发了一篇仅有30字的新闻通稿,内容为:“1、坚决不上PX项目;2、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在一些危机事件面前,传统媒体保持沉默,话语权和公信力自然要被打折,有人甚至在网上倡议大家别订报纸,足见受众对传统媒体失望之极,这也足以说明,此次事件至少不是一个危机公关的成功案例。

其次,在“教条式”文风上,党报装“弱视”。传统的党报话语方式带有鲜明的机关公文烙印: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规范有余,亲和不足;“官本”意识有余,民本意识不足……党报在行文方式上很“弱视”,“说教式”的文风让人生厌。

如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已偏向于新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受众接受信息时,首先就将党报“说教式”的信息过滤掉了。文字作为新闻的载体,为何在选择词汇时,不选择一些受众喜闻乐见的词汇呢?笔者清楚地记得,《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的头版头条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仅仅是在头版头条的标题和报道中用了网络热词“给力”,就引起了出乎意料的反响。

最后,在信息传播手段上,党报不够“远视”。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因为受制于传播手段,信息往往是滞后的。党报为何不在信息传播手段上作一些新的尝试呢?

2011年1月,《都市快报》以“只报好消息”为定位,依托华数数字电视播放平台和自有视频网站快豹宽频作为载体,推出电视新闻《快报时间》,每天播出20分钟,每次播出6~8条原创“好消息”,深受年轻观众的欢迎,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实际上,报纸、电视、网络是互通有无的。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为开端,一股新闻节目读报风劲吹我国电视荧屏,像央视新闻频道《媒体广场》、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江苏电视台《孟非读报》、广州电视台《读报时间》等,都是纸媒和电视的互动,但党报主动寻求这种传播途径的尚不多见。

破局:坚守党报话语权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第一,找准定位,处理好维稳与受众获取各类信息诉求的关系,通过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客观、公正、及时的报道,重塑党报公信力。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挑战层出不穷,党报不应集体“失声”,而应在信息实时发布、滚动跟进、追踪结果等方面,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第一时间消除“杂音”,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抢占党报信息发布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制高点。

2009年5月7日晚8时许,杭州男子胡斌驾驶三菱跑车,在文二西路由东向西行驶至南都德迦西区门口时,撞飞正在过斑马线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致谭当场死亡。网媒在第一时间播出了这起重大事故,并披露了肇事者“富二代”的身份以及在肇事现场的冷漠态度。同时,网上还出现了肇事者为某官员亲属的传闻。这起震惊全国的“70码事件”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面对这起突发事件,《杭州日报》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在报道上冷静应对,只做客观准确的“进行式”报道,不做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所谓追踪,并及时澄清肇事者为“官二代”的谣传,从而维护了党报的话语权和公信力。

第二,以快制快,处理好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对立统一”的关系,运用多媒体和全媒体手段,报网互动,掌控党报话语权,提升党报竞争力。面对互联网时代潮水般的各类信息,特别是事关民生安危和福祉的突发事件,党报要知难而上,运用全媒体手段,在第一时间予以直观、滚动、递进等全景式呈现,充分体现纸媒和网络的互补性,发挥党报“短平快”的后发优势。

2008年11月15日下午3时15分,建设中的杭州地铁一号线萧山湘湖站工地北2基坑突发大面积坍塌事故,多人被埋。事故发生后,《杭州日报》迅速在头版位置发布了《杭州地铁湘湖段施工现场发生塌方》的消息,并在二版头条推出跟踪报道。同时,还派记者赶赴现场采访,通过手机短信、图片、语音等形式,在杭州网滚动发布省市部署、抢救进展、现场动态等信息,第一时间消除了公众恐慌,挤兑了网络谣言,重塑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此后的地铁渗水事件报道中,《杭州日报》同样直面危机,将新闻直播车开赴现场,通过杭报在线报网互动、全媒体滚动播报等形式,把事故第一现场、原因和结果迅速还原给读者和网友,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信赖。

第三,双向沟通,处理好党和群众的血脉关系,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取信于民,化解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挑战和困惑。长期以来,党报在沟通党和群众关系上出现了“断层”,只一味地“下达”而很少“上传”,从而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大话空话,报喜不报忧”的印象。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得拒绝“选择性失明”、敢于为基层第一线和老百姓说话,这也是党报重塑话语权的重要一环。2011年“长三角”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难,不少地方中小企业因为融资难而陷入绝境,有的由于民间借贷引发资金链断裂。以前,党报的报道模式往往是“报喜不报忧”,只报党和政府的帮扶举措,而对实际困难则作淡化处理,但《浙江日报》在当时却转变作风,推出了关注中小企业困境的“走进中小企业”专栏,记者深入中小企业的工厂、车间、流水线,倾听创业者和务工人员的酸甜苦辣,剖析原因,给出对策,引导政府、银行和社会各界“有所为有所不为”,报道引起了多方重视。紧接着,又在头版推出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中小企业一线行”栏目。这种来自最基层的采访,语言文字鲜活,不僵化,不生硬,也避免往日一味地“下达”的单向信息传递,起到了沟通的作用。

第四,审时度势,处理好重大突发事件常规报道和自选动作的关系,以创新思维和个性化报道,凸显党报话语权,抢占自媒体的市场份额。“自媒体的特点是平民化、个性化、简易化、快捷性、交互性,人人随时接近媒体,人人随时传播信息。简而言之,就是全民新闻报道。”③正是基于此,有些党报出于有关部门对“卡”、“堵”、“封”的惯性思维,要么等待新华社的通稿,要么就在网上捕风捉影。在特定情况下,“剪刀+浆糊”可以全视角组织一篇精彩的报道,但“二手信息”在时效性上会大打折扣,权威性和公信力上自然会减分。

2013年4月20日8时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若按照惯性思维,这类稿件往往会出现在“国际国内”版,转发一下新华社的,也不会出现重大差错,但《杭州日报》第一时间派出两位记者深入灾区,从现场发回了大量报道,不输同城都市类报纸和网媒。而在此前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杭州日报》摄影记者陈庆港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用镜头记录了灾区的惨象,一副《走出北川》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突发新闻类金奖,这是中国记者有史以来在荷赛突发新闻类奖项中的首次突破。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温州动车事故,杭州日报的记者也是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发回大量鲜活的新闻报道,提升了党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五,完善机制,处理好网络海量信息和新闻真实性的关系,从源头上探索和建立网络信息真伪的甄别监控和处置机制,确保党报话语权和公信力。对于很多人而言,网络已是获取突发新闻的重要途径,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上传播新闻消息的准确性往往要打折扣。鉴于此,包括美联社在内的世界级新闻机构,也已开始实施强硬措施以应对来自微博的挑战。

2011年11月29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通过社交网站推特率先发布到网上。美联社高层在内部邮件中对此行为进行了指责,并作出严格规定:今后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

由此看来,通过建章立制,对媒体从业者的网络信息发布、传播进行约束很有必要,起码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媒体从业人员对网络“杂音”及谣言的无序扩散和推波助澜,虽然美联社高层的内部邮件不是法律,但至少已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和尝试。事实上,近年来,国内许多党报在这方面也有所建树,《杭州日报》就曾两次根据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标准,向全体采编人员公布了可以引用和摘要的新媒体和网络的名单,并辅以严格的考核机制,从而为从源头上杜绝社交媒体的有害信息构筑了一道堤坝。

(作者单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注释】

①周丹:“调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起航之帆”,《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0期。

②曹林:“自媒体时代,有些事无法假装看不见”,《 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4日。

③刘建华,卞丽敏,李炜:《一本书学会新闻写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