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战后印度国防军购战略探析

2013-12-29李张兵龚泗琪

人民论坛 2013年27期

【摘要】冷战后印度在国际军购年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其频频抛出大额订单,吸引着各国军火商的眼球。印度大手笔的国防军购是一项战略决策,文章试图分析印度军购战略的影响因素、基本特征和战略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印度军购对我国潜在的威胁能力。

【关键词】冷战后 印度 军购 战略 中印关系

影响冷战后印度军购战略的因素

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演变。印度是南亚地区大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成为冷战期间美苏争夺的对象,因此,在冷战期间印度曾获得美苏双方提供的大量经济军事援助。1971年8月印度与苏联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两国确立准军事同盟关系,苏联加强了对印度经济、军事援助力度,在政治外交上为印度撑腰打气。所以,冷战期间印度国防安全处于苏联庇护之下。

但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俄罗斯无力与美国进行争夺,也无意继续对印度进行军事庇护。冷战结束后初期,俄罗斯奉行向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对印度有冷落之嫌。印度向俄罗斯购买武器零部件时,俄罗斯改变以前优惠安排,要求硬通货支付,甚至一度中止执行向印度出售和转让技术的合同。虽然俄罗斯很快调整外交政策,恢复与印度的传统友谊关系,但是俄印关系主要限于政治、外交和军售等层面,军事同盟关系淡化甚至消失。冷战后印度失去“靠山”,只得依靠自己力量维护国家安全,由于本国国防工业基础薄弱,所以,购买先进武器也就成为印度当务之急。

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军事领域掀起了一场新军事变革,对武器装备、指挥体制、作战模式、体制编制以及军事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海湾战争以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实践,又进一步推动新军事变革深入发展,也使世界各国切实感受到新军事变革威力和影响,并以实际行动加入新军事变革的潮流。印度向来以南亚大国自居,在新军事变革浪潮面前自然不甘落后。1995年印度制定了《1995~2015年国防建设计划》的长期规划,强调从外国引进和自行研制各种信息系统,提高信息作战能力。在《国防建设十年规划》的中期建设规划中,印度提出在2005年以前,采取引进、自制和改进相结合的方式,使其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自给率达70%。可见,为确保在南亚地区的军事优势,印度不惜重金以向国际军购的形式,企图搭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顺风车。

印度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世纪90年代初期印度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拉奥政府拉开了以市场化和全球化为目标的改革大幕,从此印度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1990~2008年间印度GDP年均增长率达6.41%。印度财政部网站报道,2008~2011年间,印度GDP的年增长率分别为6.7%、7.2%、8.6%和6.9%。尽管印度GDP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十,但由于其强劲的增长势头,被国际社会冠以新兴经济体的头衔,成为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之一。印度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防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据印度国防部网站2011~2012财年年度报告,2009~2012年军费开支分别为14178.1亿卢比、15411.6亿卢比、17093.6亿卢比和19340.7亿卢比(约合3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0.9%和13.1%。因此,印度经济持续繁荣是其大手笔武器采购的前提。

地区大国梦想驱动。印度独立以来对地区大国梦想一直孜孜以求。尼赫鲁坚信,“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称霸南亚和控制印度洋,是印度确立地区大国地位的标志,也是既定的国家战略目标。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曾通过各种手段迫使南亚中小国就范,企图实现称霸南亚的野心。后来,又实行柔性的古杰拉尔主义政策,拉拢南亚小国,以此确立在南亚地区影响力。印度企图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要控制整个印度洋,增强其大国地位。印度国防部2007年《年度报告》着重指出:“印度同时在亚洲大陆和印度洋地区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印度目前的军事实力难以与其大国梦想匹配。在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跨过核门槛后,对印度称霸南亚野心构成战略牵制。印度海军目前还不是世界级海军,不足以有效控制印度洋。印度防务专家里克耶曾指出:“海军是力量的象征,我们想成为世界级强国,就得有世界级的海军。”因此,为了能够使梦想成真,印度通过国防军购,增强其军事硬实力,作为实现国家战略野心的支撑。

冷战后印度军购战略特征

“中国威胁论”成为国防军购的借口。武器采购耗资巨大,为了争取更多的国防采购经费,印度不时抛出“中国威胁论”。1998年5月3日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对新闻记者说:“中国开始‘包围’印度,……是印度‘头号潜在威胁’。”2006年7月青藏铁路开通后,据中国西藏新闻网报道:“印度第一大门户网站刊登评论,指出青藏铁路将使解放军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对印度构成威胁。”2009年5月25日中国央视网报道:“印度空军参谋长法里·霍米·梅杰日前表示,来自中国的威胁比巴基斯坦更现实和强大。”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时至今日依然会触动印度人的敏感神经,再加上印度实际非法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因此,印度对中国怀有一种敌对的心理情绪,对中印边境地区的中国一举一动保持高度警惕,本能地视中国为潜在威胁。所以,印度军方渲染“中国威胁论”会在印度社会引起共鸣,从而为争取更多的武器采购费用扫清道路。

武器军购渠道多元化。冷战期间,由于与苏联的特殊关系,印度武器装备主要以苏制为主,武器来源渠道单一。冷战后,由于历史惯性和武器交易特殊性,印度依然大量采购俄制武器。但是,过度依赖俄制武器,容易受制于人,同时俄制武器整体先进性程度也不及西方武器,而俄方时常延迟交货,变相增加成本,当西方国家向印度敞开军售大门时,印度毫不犹豫地决定武器采购多元化。目前,法、美、德、英和以色列等西方国家军火商,正逐步蚕食俄罗斯在印度传统军火市场份额。目前印度正凭借在国际社会左右逢源的机遇,争取实现多渠道购买武器。

武器购买与技术转让相结合。为实现国防现代化,印度在军购谈判时极力争取技术转让和特许生产。面对激烈竞争,各国军火商也在一定程度上愿意出售武器时转让技术。印度购买俄罗斯苏-30MKI战机时,俄罗斯就允许印度特许生产。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说:“俄罗斯与印度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合作已渐渐由买卖关系过渡到联合开发新军事技术的新境界。”印度大手笔签订购买法国126架阵风战斗机的合同,其主要原因是法国愿意转让相关技术。据《中国航空报》报道,在印度采购的126架“阵风”战机合同中,法国承诺只有18架在法国国内生产,其余108架在印度生产,加上技术转让等,印度能够获得该订单中40%左右的工作量。随着军火采购渠道多元化,印度将会拥有更多机会获得所购武器的相关技术转让。

国防武器军购不惜重金。目前,印度大量武器装备处于更新换代时期。为确保国家安全以及推进国防现代化,在最近几年印度不惜重金打造军购大单。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问题研究所发布的年度武器采购金额数据库报告显示,自2006年起印度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军火进口国。2007~2011年间,印度年度武器进口额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五年总额达126.5亿美元,占世界武器进口总额的9.9%。未来几年,随着新几笔武器采购订单逐步落实,印度必将还要支付巨额的费用。

印度国防军购战略的影响

增强印度国防实力。印度大规模军购是否能够增强国防实力,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媒体对此都持保留意见。但是,就战斗力构成要素而言,世界先进武器加入印度国防事业,将会提高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大要素的价值,因而明显增强战斗力,必将增加战争胜利几率。尽管战争胜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武器不是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但在静态上印度持续的武器军购将确实大大提升国防硬实力。

有利于印度军工科技消化和创新。由于历史因素,印度工业基础薄弱,短期内很难仅靠自身科技积累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水平,而世界科技发展又是日新月异,因此,引进先进武器,进行模仿、消化和创新是后发国家紧跟世界科技前沿的捷径。印度在外交领域左右逢源,当今世界两大主要武器体系—俄制武器和西方的武器,可以任其自由选择。因此,印度可以利用各国军火商间竞争而获得相对先进的军事科技。只要国家下定决心,印度军工企业完全有可能把引进的先进武器装备,内化和吸收为自己军事科技能力。

对印度整合武器系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印度多渠道购买武器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也给其带来难以回避的挑战,即如何有效地整合各武器系统,减轻后勤保障压力,这也是对印度武器进口多元化诟病所在。不可否认,目前印度缺乏整合各武器系统的能力。但从长远来看,印度不可能长期依赖武器进口,毕竟进口武器耗费巨资成本高,容易受制于人。当国防科技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印度会走自力更生的武器国产化道路。当前,印度大规模引进先进武器,是为了积累国防科技,打造军事科技蓄水池。一旦条件成熟,印度有能力整合各种武器系统。

(作者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军事教研室讲师,合肥工业大学军事教研室副研究员;本文系“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研究”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大学生国家安全观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1YB015,2012HGXJ0104)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