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伊拉克战争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2013-12-29刘子杰

人民论坛 2013年27期

【摘要】当伊拉克战争陷入久拖不决之境时,如何在兑现“不加税、不减公共开支”承诺的前提下解决日益飙升的战争费用问题是美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加息可以使美联储在不多印货币的情况下为美国政府提供货币,用以解决巨额战争费用导致的财政赤字问题。伊拉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利率由降转升,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 金融危机 加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三万亿美元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成本》一书的红色腰封上赫然印着这样一段对话:

美国政府:伊拉克战争是免费的。既不用削减政府开支,也不用提高你们的税负,还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美国人民:那钱从哪儿来呢?

美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借,主要是中国。

这段虚拟对话意味深长,它形象地指出了伊拉克战争开始前美国政府心目中的战争融资计划。现代战争耗资巨大,任何一个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都远远不够支付战争费用,因而必须靠融资的方法解决战争费用问题。一般而言,筹措战争费用的融资方法主要有三种:增加税收、削减政府的非军事开支、发行战争债券。这三种方法都能使政府获得资金去打仗,然而也都有其弊端。加税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会使政府失去民众的支持;削减非军事开支会使原本用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减少;发行债券也有其弊端,不仅是政府要支付利息,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发行债券可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伤害,引发通货膨胀或经济停滞。

然而,还有另一种战争融资方式:从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战争费用,即美国打仗,别国出钱。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1991年的海湾战争,那场战争总费用约为600多亿美元,其中90%左右由德国、日本、韩国、沙特、科威特等国所承担,然而,中东产油国虽然出钱给美国打仗,但他们并没有受损失,战争爆发后石油价格上涨,产油国卖石油赚了更多的钱,石油进口国则花了更多的钱买石油,其实世界上的石油进口国也隐秘地承担了那场战争的费用。美国隐秘地向全世界转嫁战争成本,从而将战争对本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那段美国政府与美国人民之间的对话,它形象地反映了美国政府想要再次故技重施,向其他国家转嫁战争成本的意图。小布什政府早在上台之初就承诺要减税,因而不太可能用加税的方法,而削减政府开支和借贷的方法如前文所析要么不得人心,要么潜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如果能够靠向外国政府借贷的方式解决战争费用问题,则可以把战争成本和国内经济隔绝,使国内经济不受战争的影响。

起初,美国政府或许认为靠向外国政府借贷得来的钱足够支持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发动之前,大多数预算者对伊拉克战争所需的费用问题较为乐观。耶鲁大学的努德豪斯虽然预计伊拉克战争的成本最多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但他认为那是在一种最为糟糕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时任美国防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坚信由于技术进步、武器价格降低、战场规模可控等因素,伊拉克战争的费用将能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内,因此他将布什总统的经济顾问林赛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费用将达2000亿美元的预算斥之为“扯淡”。①

如果伊拉克战争的费用真的只需要几百亿美元,那么美国政府确实可以只靠向外国政府借贷即可。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许多国家出口产品换回的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由于缺乏好的投资渠道,有许多就买了美国的国债。在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仅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就有超千亿美元之多。若果真如此,美国政府所言,通过向外国政府借贷使得伊拉克战争既不用削减政府开支,也不增加税负,还不会引发通胀,应当是确实可行之法。

伊拉克战争的成本分析

有一种看法认为,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所花费的成本确实并不高:自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开始至同年5月1日小布什总统宣布主要战事已结束为止,美国所花费的成本大约在28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之间。2003年5月1日以后,美国政府为美军在伊拉克的占领“每月追加40亿到50亿美元,到2004年6月底,共追加了520亿到650亿美元,截至2004年7月1日,总成本大约达到800亿到950亿美元;到2004年12月1日,达到1000亿至1200亿美元”②。

然而,以上关于战争成本的计算和统计或许只看到了表面,而忽略了一些因战争而带来的深层成本。比如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其著作中指出,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战争费用,如军事人员的的费用,武器装备采购、更换或重置的费用外,伊拉克战争还有许多隐蔽的成本,如战争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国内经济成本增加,抚恤、保障伤残军人、阵亡军人家属的费用,借贷的高额利息等。他认为,若将这些因素全面考虑进去,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成本至少是3万亿美元,甚至超过5万亿美元。③

事实上,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成本耗资巨大,且远超过战前美国政府的预计。这就使得美国政府战前那个完美的战争融资方案(不加税、不削减政府开支,仅靠花外国政府买债券的钱)遭受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或许在伊战爆发一年后的2004年就开始显露。钱不够用,又不能加税,不能削减政府非军事开支,那就只能靠财政赤字了,为了不挤压民间投资,不向民间资本发行太多债券,赤字的大部分只能向美联储借。而美联储如果通过开动印钞机创造货币的方法给美国政府提供借款的话,势必会引发通胀,这是美国政府所不希望发生的,因此,最符合美国政府利益的做法是不印钱就能有足够的货币供应给政府。

美联储加息的原因分析

通常认为,美联储是根据物价因素来决定提高或降低利率,自2000年后,由于大量来自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廉价商品进入美国,使得美国物价持续走低,美联储于是不断调低利率,以防通货紧缩。然而到了2004年,美国物价有上涨的势头,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始加息。上述看法就单一的经济学视角而言是没有错的,然而美国许多重大的国家政策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是多方(美国政府内部两党、政府与军火商、银行家等寡头)博弈的结果,必定是各方利益的最佳均衡点,始于2004年的加息也是如此。该轮加息对各方都有好处。对于那些与美联储关系密切的寡头而言,由于预先得知“加息”这一重要信息,可以利用此信息对股市、期货等金融市场作出准确预测,从而提前布局而斩获颇丰。加息对于美国政府大有裨益,最为直接的就是可以在不多印货币的情况下从美联储借到更多的钱去解决因伊拉克战争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问题。虽然一直有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把美元投放到美国的银行,但2004年6月以前,由于利息很低,美国老百姓从银行借贷的成本很低,因此大量美元货币都流入美国老百姓手中去从事买房买车买商品的消费活动,而利息提高后,由于借贷成本上升,老百姓就会减少借贷,甚至增加存款,这样银行的货币就会很充足,美联储就有能力向美国政府提供足够的货币,美国政府就可以既解决战争融资问题,又不引发通货膨胀,还能遵守“不加税、不减公共开支”的承诺。

避免通胀对于美国政府意义重大。越战后的历届美国政府都不会忘记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惨痛教训。20世纪60年代后期,越南战争久拖不决,战争费用日渐攀升,美联储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低利率+创造货币”。由于利率一直很低,大量货币流向民间,为给美国政府提供大量货币,美联储采用了“创造货币”的方法。这些宽松的货币政策为20世纪70年代的“大通胀”埋下了伏笔。其实美国政府在伊拉克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的财政政策和融资方式很相似:都承诺不加税甚至减税,都不愿意削减政府的非军事开支用以贴补战争费用,都只能通过财政赤字、借贷的方式解决日益飙升的战争费用。当伊拉克战争不能按原定计划速战速决,渐渐陷入和越南战争极为相似的旷日持久、战费节节攀升的境地之时,美联储的加息举措对于美国政府而言无异于及时甘雨。虽然加息会使得民间借贷成本增加,使得民间投资被政府“挤出”,对宏观经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和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相比,这种伤害无疑较轻。因此,在伊拉克战争陷入僵局的2004年6月,加息无疑是避免美国政府重蹈当年越战覆辙的一剂良药。

加息引发次贷危机

后来,加息刺破了美国的借贷消费泡沫,引发了次贷危机并演化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许多人都认为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2004年之前的低利率为华尔街的投行引诱“次贷者”借贷提供了机会。然而,给那些原本不符合贷款要求的“次贷者”提供贷款的行为就像是埋下了一颗非定时炸弹,它的爆炸一直要等到利息上升至“次贷者”还不起贷款之时。如果利息不上升,它也许一直不会爆炸。加息就是点燃了引爆这颗炸弹的导火索。而加息和伊拉克战争之间又存在着隐秘的关联,因此笔者认为伊拉克战争是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注释】

①③[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琳达·J·比尔米斯著:《三万亿美元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成本》,卢昌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第19页。

②[美]保罗·波斯特著:《战争经济学》,卢周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1~46页。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