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御虚无主义思潮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3-12-29邓秋萍

人民论坛 2013年27期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宣称“根本改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主张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告别革命”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其本质是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其危害性是虚无历史事实,扰乱人的历史观,解构人们的理想信念,必须旗帜鲜明给予揭露和驳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思潮 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我国史学界、理论界和文化传播等领域沉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原本是从西方移花接木而来的“舶来品”,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共同政治倾向和价值诉求,是西方众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潮之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试图从根本上解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和现实性,因此,必须从本质上揭露其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危害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影响

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悄然泛起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鼓吹“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以否定革命历史为特征,叫嚣否定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攻击和诽谤十月革命是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阴谋,是犯了“原罪”,极力抹黑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随着美国等西方势力所谓冷战思维策略的改变,国际反社会主义政治思潮从公开挑战转向意识形态领域的逐步渗透,图谋以思想控制的“软实力”来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战略目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得以泛起和持续发酵,主要是利用我国结束“文革”动乱后着手拨乱反正的时机,以反思历史的名义,制造“莫须有”罪名,大肆诅咒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了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波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际社会再次沉渣泛起,其危害与破坏程度远超于思想文化领域,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生死存亡。由西方培植起来潜存在苏联du2LKi/9BplFkMshD5TQsb0sFZ0ZGN8IfG/0lfDWnXg=国内的反动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展开“历史清算运动”,歪曲和诋毁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彻底否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和意义,以反思与改革为借口,极力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搞乱人的思想判断,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严重的动荡和危机,消解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事实表明,历史虚无主义在瓦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充当了腐蚀和破坏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苏东剧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呈现了低潮;铲除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成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现实的政治诉求和共同战略目标。20世纪末,随着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转型,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亦日趋成为时代的潮流,西方话语霸权随即成为全球化的“西方冲击”范式,而“意识形态和学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西欧和英美世界所支配的。”②在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的幌子沉渣泛起,并迅速弥漫于我国历史领域、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其中,“告别革命”系列观点成为浓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核心论调。

所谓“告别革命”,其一是否定中华文明的历史,乃至中国文明的起源;其二是提出“告别革命”主张,全面否定包括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其三是彻底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四是要把史学界达成共识的、公认的,本来就十分清楚的历史评价错误地颠倒过来,刻意将共产党的领袖人物“鄙俗化”、“丑陋化”,而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反人类、反社会的血腥历史事实,却刻意地美化和颂扬,正可谓“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

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是源于欧洲的一种颓废、消极的历史观,其要害是对客观历史的本质、真相和规律持以怀疑、否定和消解的态度,解构人的健康的精神世界。我国一些披着学术专家外衣的历史唯心主义者,迷信西方国家制度,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怀有怨愤,表面上是以虚无的态度对待中国近现代历史,实质上是“西方中心论”思维和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史学领域渗透的结果,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新形势下的产物。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折射出一种局部范围的“西方中心论”的思想意识和群体心理;伴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浪潮,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对外交流覆盖面日益扩大,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成就不断地在世界上传播和影响,一些人对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现实上差距的认识,很自然形成了心理落差和精神焦灼并构成一种社会潜意识;一些人羡慕西方现代化,渴望中国现代化的强烈情感也积聚成一种强烈的群体心理,对于转型阶段中国社会出现的复杂矛盾和暂时困难,逐渐产生了非理性的情绪和偏见,导致了民族虚无主义抬头,直接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碰撞与共鸣。

其次,西方教条主义在史学研究领域开始泛滥,一些学者的眼见局限于迷信西方,对西方思维隐藏的意识形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甚至盲目遵从不免落入西方“学术陷阱”而不能自拔,导致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非常明显的历史事实和原本清楚的历史结论,妄加质疑、曲解,甚至全盘否定。

再次,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一些人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出发,对于我国史学领域历经半个世纪,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的正确认识矢口否定,借“学术转型”之名,“根本改写中国近现代历史”,试图通过颠覆性的“理论创新”,篡改中国历史,制造思想混乱,在全球化的浪潮的冲击下,在改革与反思历史的名义遮掩下,这种手法和目的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和隐蔽性。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和本质内容

所谓“范式”是从西方学术界舶来的概念,是指国家、民族和组织群体“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而历史虚无主义则是当代西方国家反马克思主义、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的世界观。标榜运用现代理论和学术方法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实际上是历史虚无主义按照西方思维方式,以“西方中心论”的范式,重构中国近代史视角和学科体系的所谓“超越和升华”的成果。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这本来就是中外史学界无争议的、公认的历史结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历史,“革命史范式”一贯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导范式,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代史学科研究体系的科学化体现。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公然宣称“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部现代化史”,主张要以“现代化史观”替代“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要从此“告别”革命。

美国人阿里夫·德里克在《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当代危机》中说道:革命一直是美国汉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范式,“但现在这种看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转变。”“先前被描述为解放史诗的革命史,现在变成了衰落与失败的故事”,“革命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失败,它还可能打断了清末以前一直在进行的朝着现代化方向的发展过程。”而提出“告别中国革命”的学者最终也坦言道:这是“隐喻了某些意识形态的企图”,“这套思想,恰恰是解构本世纪中国的革命理论和根深蒂固的正统的意识形态的最有效的方法和形式”。毋容置疑,主张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范式”,以“现代化史观”替代“唯物历史观”,不是什么学术观点和思维范式,而根本是出自敌视中国社会主义的恶势力的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图谋需要的理论。

用“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本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认识问题,是对中国历史正确评价和现实走什么发展道路的政治态度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眼中,中华民族反侵略、求独立、争自由的革命行动,是破坏社会稳定、制造社会动荡、阻碍现代化的消极力量。只有帝国主义发动的“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由封建官僚主导的近代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谋求中国社会变革的戊戌维新运动变法派人士,所做出的是激进主义的政治选择而不是寻求向西方制度妥协必然导致失败,义和团运动“貌似爱国,实属误国、祸国”,辛亥革命“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这样,按照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逻辑,似乎只有近代帝国主义“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血迹斑斑的图画”③,才是中国人民学习文明和走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

虚无主义者虚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篡改历史,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归结是中国人民错误地选择了“革命”道路的结果。他们认为,“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背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的歧途,造成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断裂,因此耽误了中国60年的文明发展;声言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根本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要搞也只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错误的延续”;无视客观历史事实,诋毁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是“搞糟了,应该回过头去补资本主义的课”。这些胡言经不住历史唯物主义的追问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的验证。

事实上,近代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才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社会灾难的总根源,近代中国人民所承受的剥削和压迫是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革命道路,无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捐躯在所不惜,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能走上独立、自由发展的现代化的道路,虚无主义者刻意诋毁中国革命,是对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亵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革命斗争,就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最直接的、最根本的动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走现代化道路奠定基础,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篡改的历史事实。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叫嚣告别中国革命,试图否定中国近代史上一切革命,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无非是想证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事实上,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的目的就是要将中国带入资本主义体系,将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压制和阻碍中国社会正常发展的道路,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曾幻想着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去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但是历经磨难反复探索,最终中国人民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在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情况下做出唯一的、客观的选择。

正如邓小平指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无疑,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给予中国社会发展以科学指导,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不可抗拒的发展轨迹,是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同时,反映了在屈辱的历史环境中孕育的渴望中华民族复兴的强烈情感和共同心理构成的当今中国坚定的信念,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历史虚无主义“把现代化理论看成是一种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思想”,“作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学说,现代化理论似乎也成为一篇‘非共产党宣言’,”“一种美国主导下的意识形态。”④不过,20世纪百年中国的历史发展再次证明了虚无主义的谎谬。在经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随后,为了实现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尽快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又经过近30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终于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⑤,这是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客观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本质上才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特色”的民族性、必然性和科学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学习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经验,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认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为世界所瞩目,中国模式的发展证伪了“历史终结论”,更宣布虚无主义试图虚无中国共产党领导,虚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破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是一条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百年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发展中国,这是中国百年历史事实和现实社会发展做出的不可置疑的结论。

(作者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AKS002)

【注释】

①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红旗文稿》,2009年第9期。

②黄综智:“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学术界》,2010年第3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7页。

④[美]雷迅马:《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