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平会议与党的统战工作

2013-12-29颜永强闵廷均

人民论坛 2013年27期

【摘要】黎平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进入贵州后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其突出之处在于这次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同志西进贵州的意见,并做出了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根据地的决定,可以说这次会议的召开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做了铺垫。文章对黎平会议与党的统战工作进行探讨,力图从统战工作的角度来审视黎平会议的意义。

【关键词】黎平会议 统战工作 影响

黎平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当时红军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肯定并采纳了毛泽东西进贵州的正确意见,确立了红军北上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战略方针”。①

黎平会议召开的背景

结束通道会议开始的争论是黎平会议召开的根本原因。红军突破湘江防线后,是按原计划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还是转兵进入贵州,成为当时中央内部激烈争论的问题。1934年12月12日,通道会议召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西进贵州的主张,在会上得到多数同志的赞同,中央接受了这一正确建议。

西进贵州。实际上,在通道会议前,毛泽东就对贵州的情况做了认真分析,也因此在通道会议上提出了转兵的主张。突破湘江封锁线后,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就开始公开批评中央的军事路线,毛泽东提出红军应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据当时任总政宣传部联络员的罗明回忆毛主席与洛甫的谈话,毛泽东指出虽然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但受到了严重损失,现在“无论如何不能照原计划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了,因为敌人已调集了三四十万兵力,部署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企图消灭我们。”②并强调现在应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才能挽救危机,争取主动,开辟北上抗日的道路因此,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转兵贵州的主张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贵州的情况决定了红军能在敌人兵力最薄弱的地方得到休整,同时也表明了在贵州需要重视民族统战工作。

黎平会议的召开

通道会议虽然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开始转兵贵州,但中央意见并未统一。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央从战略上统一意见已经显得异常的迫切。历史选择了黎平,中央需要在此召开会议消除争论,统一意见。

黎平具备中央召开会议统一思想的条件。黎平位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交界的地方,交通不便,尤其是不利于敌军的重兵运动,同时又有利于红军隐蔽集结。黎平盛产杉木和大米,是黔东富郡之一。占领黎平,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1934年12月14日,红军先头部队开始进入黎平,周恩来随先头部队进入黎平,军委纵队17日进驻黎平,做好了召开会议的准备。可见,通道会议后毛泽东、王稼祥和洛甫都认为,一有合适机会就要召开会议讨论军事计划和方针。所以,12月17日,会议准备就绪,18日会议如期召开。

黎平会议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从军事战略的高度,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提出了红军北上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战略行动方针。黎平会议,虽然是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争取下召开的,但一开始会议的争论还是比较激烈的。周恩来在回忆中指出从湘桂黔交界处开始,毛主席、王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都在争论,强调“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③。争论的结果是否定了李德、博古的主张,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而决定的通过表明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被中央采纳。从决定来看,有三点是要强调的:一是政治局强调从目前情况看,要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是不可能的;二是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新根据地;三是要在政治的、经济的及居民群众的各种条件上,求得顺利的环境,以有利于彻底地粉碎五次“围剿”及今后苏维埃运动及红军之发展。

黎平会议对红军统战工作的影响

黎平会议否定了原计划到湘西创建根据地的设想,做出了在多民族聚居的贵州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毛泽东从过去被挤出中央决策层到通道会议被初步接受,再到黎平会议,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已经开始被中央大多数人支持,可以说,红军的统战工作也因之而有了重大的转变。

“左”倾思想得到清算,中央的思想进一步统一,从而也结束了“左”倾思想对红军统战工作的指导。“左”倾思想对红军统战工作的影响,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达到了一个高潮,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左”倾关门主义,具体表现就是拒绝了同十九路军建立的福建人民政府合作,错失了一次绝佳的取得反“围剿”胜利的机会。这表明了当时党的“左”倾领导者,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具体情况,对中国社会的矛盾缺乏深入的分析。在对待富农、商人问题上也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陈云回忆在“左”倾领导下所犯的错误的时候指出:“我们实际上提出了消灭富农阶级这个任务。我们在对待商人问题上也犯有错误。我们在这方面采取了不正确的方针”。④这方面的错误,孤立了自己,壮大了敌人。

黎平会议的召开,可以说结束了毛泽东被排挤的局面,“左”倾思想也因之而得到清算,奠定了党的统战工作理论基础的毛泽东进入了中央的决策层,毛泽东得到了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以及军队高级将领的支持,可以说党的统战工作因此而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党的统战工作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服从于党的军事斗争的需要。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中央红军由撤出根据地时的八万多人经过短短的两月左右的时间,折损过半,在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后,仅剩下三万人左右。可以说在当时,党和红军面临极大的危机,处于一个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党中央的生存、红军的生存就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黎平会议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要在政治、经济及居民群众等各方面求得顺利的环境,以有利于彻底地粉碎五次“围剿”及今后苏维埃运动和红军的发展壮大。这一个决定就表明了党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群众工作都要服从与军事斗争的需要,统战工作无疑要为军事斗争服务。

黎平会议后党的统战工作的展开。黎平会议后,党的民族工作、白军工作、工商业的保护工作、知识分子的工作等得到全面的展开。

第一,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工农同等待遇的民族政策初步确立。军委纵队进驻剑河县城后,总政代主任李富春于1934年12月20日签发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明确传达与执行本部对苗民指示,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有信仰的甲长、乡长”⑤,1935年1月红军长征经过遵义时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中明确指出“对于苗瑶等少数民族,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工农同等待遇”。⑥

第二,瓦解白军工作全面展开。在入遵义前夕的1935年1月1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出了《总政治部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瓦解白军的宣传口号,如“欢迎贵州白军弟兄来当红军”、“红军优待白军俘虏兵,欢迎俘虏兵当红军”,⑦1935年2月20日,《“湘江”政治部关于目前瓦解敌军工作的几项重要指示》强调“为着争取战争的胜利,完成创造新苏区的任务,瓦解白军部队,争取广大白军士兵到革命方面来,是极端重要的工作之一”,⑧强调要 “随时提出适当的宣传鼓动口号进行瓦解工作”。⑨

第三,重视城市工商业方面的工作。1935年1月5日,一军团林彪、聂荣臻联名签发了《关于进入城市执行政策的规定》,强调“在城市住宿的部队,一律不许住商店”,红军总政治部于1935年1月14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强调“一切‘左’的关门主义的倾向和对于富农、商人的刻板的办法,都会阻碍我们的浮动群众,增加我们在决战中的困难”。1935年2月20日,总政治部发布的《总政治部关于保障红军给养克服战费困难的训令》中明确强调不对中小城市的商人进行捐款,确需对较大的商人进行捐款的,必须由军团以上的政治机关作出决定,“对于商店的没收必须经过团政治处或师政治部的批准”。⑩

第四,入遵义后,《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强调对于富农、商人知识分子等阶层,要采取灵活的策略,避免他们给红军的决战造成更多新的困难。

总的说来,黎平会议结束了毛泽东被排挤的局面,开始清算“左”倾关门主义的思想,从而开启了党的统战工作的新篇章。

(作者分别为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课题项目“红军长征中的统战工作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XKS021)

【注释】

①胡锦涛:“黎平会议在党和军队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黎平会议论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②刘华清:《聚焦长征—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③④吴德坤主编:《遵义会议资料汇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6页,第80页。

⑤⑥⑦⑧⑨⑩《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贵州省博物馆编:《贵州社会科学丛书: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1983年,第15页,第45页,第16页,第73页,第71页。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