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瓦窑堡会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2013-12-29贺小娜任晓伟

人民论坛 2013年27期

【摘要】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时期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初步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而且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留下了许多启示,对新世纪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瓦窑堡会议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5年12月17~25日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初期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也是自遵义会议实现党的领导人的更替和客观上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调整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的重要会议。瓦窑堡会议所提出和确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和策略适应了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时期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转型的客观需要,对于党正确领导土地革命后期的各项斗争和更好地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瓦窑堡会议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留下了许多重要启示,成功揭开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篇章,对于我们认识今天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瓦窑堡会议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物研究,如关雯心的《试述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张兆宪的《张闻天对瓦窑堡会议的贡献》等,然而关于瓦窑堡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如刘晶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突破—重读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一文,主要从瓦窑堡会议使中国共产党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性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瓦窑堡会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和历史启示。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中国自身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事业的主线与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偏离中国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主题。也就是说,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最为关键的在于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等不同阶段上的核心问题的理论回答。从此意义上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瓦窑堡会议的首要功绩就是把抗战和建国同时作为当时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提了出来。

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了题为《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应是民族革命战争,首先把国内战争与民族革命战争相联系,一切战争都在民族战争的口号下进行。张闻天在《政治形势与策略》报告中指出:“目前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已经起了一个基本上的变化,在中国革命史上划分了一个新的时期。这表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殖民地,中国革命将准备进入全国性的大革命。”这表明党已充分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地位,由此决定了抗战成为党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关于此点,瓦窑堡会议最后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并准备并吞全中国的行动,向着四万万人的中华民族送来亡国灭种的大祸,这个大祸就是把一切不愿当亡国奴,不愿充汉奸卖国贼的中国人,迫得走上一条唯一的道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

瓦窑堡会议在从中华民族存亡的高度提出全国抗战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通过抗战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对于中国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问题上,党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放弃了过去江西时期的苏维埃共和国这一国家观念形态,转而提出人民共和国的新的国家理念。《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就“更充分地表明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基本利益,在于中国的自由独立与统一”。这里,虽然还使用苏维埃的概念,但其内涵已不是江西时期的以阶级性为主的国家形态,开始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新内涵,这是党的国家理论形态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党对抗战后未来中国国家形态的初步构建,奠定了后来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和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论的基础。

抗战与建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党试图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毛泽东所称的“人人有饭吃”的人民共和国。实现这一点,是党的根本政治任务,也是党在理论上创新的核心主题。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实质上就是回答瓦窑堡会议提出的这一问题。20世纪4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一方面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理论上解决了如何抗战的问题;另一方面科学回答了抗战结束后中国国家形态的历史走向,既以阶级国家理论为基础,同时又超越阶级国家理论的认识,在共产党领导的多阶级联合性质的国家政权中,明确而具体地概括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本架构和基本特点。

新民主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根本原因在于它紧紧扣住并反映了当时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也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要善于提炼中国发展实际中的核心问题,勇于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才能真正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导致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以及中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历史特殊性。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胜利,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要转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身上;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及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落后的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还有其积极性。那么,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两个阶级”之间与“两个主义”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整体上退出了中国革命阵营,但随着国民党政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制约、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的逐步形成以及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态度再次发生重大的转型。20世纪30年代后,如何对待中国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和政治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瓦窑堡会议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对待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方针,具体来讲,则是民族资产阶级是否可能参加抗战以及资产阶级会不会发生分化。在瓦窑堡会议上,这一问题引起了激烈争论。

以博古为代表的“左”倾路线的代表们,固守江西时期的以打击和排斥资产阶级为主的“左”的经验,并引经据典地论证资产阶级仍然是当前阶段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坚持“关门主义”,反对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分化、争取资产阶级的正确主张。对此,毛泽东以“九一八”后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大量事实来论证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新条件下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有可能重建政治联盟。瓦窑堡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观点。瓦窑堡会议的政治决议不仅肯定了毛泽东的观点,而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决议指出,党内最主要的危险是关门主义,关门主义的实质是“不会把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活泼的运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去,而把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变成死的教条”。这里,其实已经涉及到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中国化的问题。瓦窑堡政治决议,既强调在政治上争取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政治联盟的可能性,又放弃了江西时期没收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指出要用“比较过去更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地减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经济”。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党的积极分子活动会议上作了著名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在抗日救亡的新条件下党的资产阶级政策,标志着党自大革命失败后开始以一种比较成熟的政治和理论心态来认识和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成为整个中国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关键的问题。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党科学认识近代中为特殊形态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关系的成熟理论形态,展现出中国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特殊性,由此也决定了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具体结论和论点的超越。如果说中国的革命道路是有自己特色的,那么,从理论上看,最大的特色正是在这里。

在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中国已经不存在作为一个阶级的资产阶级,但是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社会阶层,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党经历过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改革开放后党走出了这一误区,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与党对当代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社会阶层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分不开的。

概括起来说,瓦窑堡会议关于对待资产阶级的新政策,为后来党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高度思考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特殊性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特殊性,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和历史启示。这也客观上表明了瓦窑堡会议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建设的好坏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的兴衰

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主体推动力量。很显然,党的建设的好坏,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的兴衰。

从党的建设史来看,瓦窑堡会议一个重要的功绩就是批判了“左”的“关门主义”和党内“过火”的斗争对党的建设带来的严重消极影响,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和政治高度,从而为党适应抗战时期的历史需要和党的建设顺利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瓦窑堡会议决议提出了以下四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决议指出:“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这个论点非常重要,是关于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两个先锋队”的最早概括,极大地体现出了党作为一种特定政治组织所具有的政治包容性和阶级整合性。

第二,决议提出党员的社会出身和社会成份是应该注意的,但不是主要的。党应该成为一个共产主义的大熔炉。瓦窑堡会议政治决议指出:“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一切在民族革命和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只收入党。”“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与殖民地,农民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常常在党内占大多数。但这丝毫也不减弱中国共产党的布尔塞维克的地位。”这个论点意味着,党已经基本上走出了“成份建党论”的长期束缚,开始明确地转向了“思想建党论”,这是对自从1929年古田会议毛泽东初步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新课题后,党对从思想上建党探索思想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第三,决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政治任务。决议指出:“只有当共产党员表现出他们是无坚不破的最活泼的有生气的中国革命的先锋队,而不是空谈抽象的共产主义原则的‘圣洁的教徒’,共产党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由此,决议批判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严重倾向,“不会把马克思列宁斯达林主义活泼的运用到中国的特殊的具体环境去,而把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变成死的教条。”

第四,提出加强党内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瓦窑堡会议决议的第六部分是“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这一部分过去人们重视不够,但在党的建设史上,这一部分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党内的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决议指出,党的先锋队的地位是要用不断的共产主义教育来保证的。“对于干部和党员在思想上和工作上的错误,不是轻易地给以打击,加上机会主义帽子,以及轻易地处罚他们,而是给以耐心的一次又一次的说服教育”,并提出“列宁主义的学习精神与从斗争中求锻炼,是改正错误的正确方法”。

瓦窑堡会议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新认识体现和映衬出一个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党向一切社会阶级阶层“开门”而具有政治包容性;强调以中国革命实践为指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而具有理论创新性;强调党内的共产主义教育而具有内在的阶级整合性;同时强调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和思想斗争,又使这个党具有了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和自我前进的思想动力。这样的党才是真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的要求相适应的政治主体,也只有这样的党才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结语

瓦窑堡会议是党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后,在新的条件下重新睁眼看世界、重新睁眼看中国和重新睁眼看自己的新开端,也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发展的新开端。当然,这次会议并没有整个解决抗战时期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全部问题,也没有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所有难点,但毫无疑问,这次会议奠定了此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发展的基础,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留下了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对于我们思考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着在中国的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不断以开放和开阔的眼界认识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摆脱“姓社姓资”的简单、刚性的认识思维,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从传统的束缚中不断解放出来,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思想解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发展;必须以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线,搞好党的建设,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的动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始终充满时代的力量!

(作者分别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