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读者爱看经济新闻
2013-12-29左平
【摘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作为地方党报,经济新闻理所当然是新闻报道的主角。那么,如何通过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反映未来经济生活的走向,用最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讲述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济故事,成为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一篇经济新闻稿件的采编为例,对如何让读者爱看经济新闻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地方党报 经济新闻 读者 采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作为地方党报,经济新闻理所当然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党报,都能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惜版面地报道经济领域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和新成就。但是客观地说,目前,地方党报的经济新闻依然存在着可读性不强、贴近性不够,专家不爱看、读者看不懂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削弱了党报在群众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
作为地方党报,与专业的经济类报刊相比,由于性质的不同,它们的办报定位也有着明显的差别。虽然它们都承担着传递经济政策等任务,但是专业类经济报刊的读者群相对比较“高端”。以目前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经济类周报——《中国经营报》为例,它的读者定位包括经济学者,经济、商业专业的大学生以及其他关注商业活动、或者未来的商务活动的参与者。在这个范围中,《中国经营报》更加强调具有一定决策权的管理者。这一类读者群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阅读能力。而党报的不同点在于,必须把最新的经济政策、经济动向以及对经济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传递给最普通的老百姓。那么,如何通过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反映未来经济生活的走向,用最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讲述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济故事,成为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
一、发现经济生活中的不寻常
提起经济新闻报道,很多记者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上半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一”等等诸如此类的稿件;最常做的采访就是到某个经济主管部门,比如发改委、经信委、农委、林业局、商务局等,了解一下该部门主管的领域取得了哪些新成就。有的甚至连去都不去,直接跟熟悉的部门办公室工作人员打个电话,通过QQ或者电子邮箱发来材料,删删改改,一篇“经济新闻报道”就“新鲜出炉”了。这些记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话记者”、 “鼠标记者”和“二手记者”。这种行为既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也不符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
这样的经济新闻报道往往都是一个套路,先写全市总的发展数字,然后分县区数字、分行业数字。结果通篇充斥的都是数字,新闻稿件成了统计报表。有的记者乐此不疲,每个月都要写一篇这样的报道,新闻稿件成了统计月报。这种把经济新闻等同于“数字新闻”,使经济新闻报道“数字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展示经济建设的成就,是党报的重要任务。但是如果搞成了“统计报表”甚至是“统计月报”,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太多的耐心去比较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字的。老百姓关心的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发现小变化中的大趋势,让“数字”的变化,化作经济生活中的变化。这是采写好看、耐看的经济新闻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今年6月份,编辑部策划一组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稿件,得到的稿件源自有关部门的工作总结,无非是怎样开展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等等,毫无新意。编辑记者一筹莫展。在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下乡采访中,有记者掌握到这样一条线索。青阳县庙前镇位于九华山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不少旅游服务类项目,当地的“农家乐”旅游也发展得风生水起。2012年,某外地客商投资兴建了一座生态农庄,其中一个“农家乐”类型的子项目有点特色,他们划出了一块土地供城市居民租赁种植蔬菜瓜果,并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由农庄工人代为操作。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种类似于“QQ农场”的经营模式,在全市还是第一家。记者很兴奋,很快就写出了《都市白领网上当农夫 现实版“QQ农场”亮相九华山下》的稿件。
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一篇新闻性和可读性兼备的好稿件,就这样发出来未尝不可。不过编辑多了个心眼,在网上浏览了一下,发现“QQ农场”的相关新闻在外地早有发布,那么这篇稿件的新闻价值就大打折扣。于是编辑与采访记者进行了沟通,在记者的叙述中,发现了一个差点被遗漏的重要信息。记者说,采访时看到“农庄里布满了摄像头和传感器”。农庄负责人告诉记者,“农庄租赁、种植、收获、配送工作都是通过物联网、远程监控及云端数据控制等高科技手段进行”。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行业,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将现代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传统农业,如同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促使其实现转型升级。在运用物联网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尽管记者采访的生态庄园才刚刚起步,但从目前的反响和将来的前景看,无疑为今后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如果从这个方面来采写,稿件的价值无疑要高出许多,新闻的深度也得到凸显。随后,记者接受了编辑的建议,补充采访。
二、凸显经济新闻的“民本位”
经济新闻报道“枯燥”、“空洞”的弊端从表面上看,是写作的文风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新闻“以人为本”的缺失。有些记者张口闭口“党报是党的喉舌”,采访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到部门找局长、科长,坐在办公室里了解情况,写作的时候习惯于生硬地说教,成段成段地抄材料,也不管读者看不看。骨子里其实就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把自己当成了“新闻官”,而忽视了新闻的“民本位”要求。这样写出来的新闻老百姓不买账,更是令人不忍卒读。
写好经济新闻报道,必须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沉下心来思考,扑下身子采访
不管是形势宣传还是成就宣传,不管是典型宣传还是主题宣传,不管是经济新闻还是文教卫新闻,都要力戒居高临下、照搬照抄的空洞说教,摒弃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多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贴近群众才能打动人心。经济新闻报道要摆脱“枯燥”、“空洞”,必须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抓活鱼;必须贴近群众,用生动的语言吸引人,提倡散文化写作、故事化写作,摒弃公文化、公式化写作。
目前,经济新闻报道的“八股文”现象比较突出,记者很容易写出“三段论”式的稿件。写经济成就,往往是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三段。写一项工作的开展或者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或者出台这项政策,工作和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即便是在践行“走转改”的今天,一些记者深入园区、项目建设现场的时候,身子是沉下去了,写作的时候又“浮”了上来,作风变了,文风还是老一套。比如写项目建设,通常都是“某月某日,记者来到某某项目建设工地,只见塔吊林立,一辆辆满载黄土的装载车来回穿梭,推土机、压路机机声隆隆,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正文中,往往都是,正在施工现场指挥调度的某某负责人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某某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的建设进展等等,都是一个套路,不同的只是项目名称和有关数字。这样的经济新闻,读来令人生厌。
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中指出,新闻报道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作为经济新闻报道来说,更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切实改变作风、改进文风,通过提供读者爱看的经济好新闻,增强可读性,提高传播力,进而提升党报的影响力。
写好经济新闻报道,必须更新理念,转变文风,谋篇布局,打造精品
还以上文“QQ农场”为例。记者接受编辑的建议补充采访,完稿之后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导语部分,记者描写了在生态庄园看到的景象。应该说,见闻式的稿件,这种写法很常见,并不是不可以,但是没有个性。然后文内对物联网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引用了大段的名词解释,让人很难看懂。编辑与记者进行沟通,提出了“换位思考”的理念,如果记者看不懂的东西,怎能寄希望于读者看得懂?如果记者都不愿意看的东西,怎能要求读者去看?
再一次的修改后,记者在导语部分采取了对比的手法,从网络游戏“QQ农场”引申到现实版“QQ农场”,既点明了两者的不同,突出了主题,同时又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修改前,全文写作手法平铺直叙。修改后,用“QQ农场”项目的负责人讲故事的方法介绍“QQ农场”项目的由来,比平铺直叙,或者“某某介绍”式的写作要生动得多。针对网络已经深入家庭生活的实际,文中大量使用了“线下”、“线上”、“QQ”、“复制”、“云端”等网络科技词汇,很有科技感,而“种菜”、“偷菜”等词语的运用,让很多在“QQ”上疯玩过“QQ农场”游戏的读者倍感亲切。最后制作的标题——现实版“QQ农场”在“云端”播种现代农业——生动传神,被评为本报当月唯一一条好标题。稿件在头版头条刊出,配发了评论,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社领导也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本年度“走转改”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