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尺度与把握
2013-12-29储婧
新课程局势下的教学更青睐于学生自主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更欣喜于学生综合素养与自我效能的提升。语文这位深沉而渊博的老人准备了一肚子的学问等待学生去发现、去领悟,学生可以在课本图片中游览迤逦的风光,可以在课文对话中感受复杂的心理,可以在语言文字中领略多彩的生活。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向学生展现“老人”渊博的内在时却不失幽默与智慧,让这跨越“学龄”的对话也能进行得其乐融融?
一、保持最佳距离
教师只有走近学生才能知其所需,解其所惑;学生只有走进课本才能明其所意,究其所以。可见无论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课本之间,都需要近距离相处。但近距离是否意味着越近越好呢?其实不然,近距离并不代表是“零距离”,而在我理解为最佳距离。
1、师生之间的最佳距离
新课程倡导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不过我们清楚即便是朋友之间也需要有相对独立的自我心理空间。正如小学生一方面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许与褒奖,但另一方面又极不乐意老师干涉他们的活动空间。有人说过,一位出色的老师应该是让学生既爱又敬的老师。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老师与学生走的太近,太亲密,老师对学生知道的越多,干预也会越多,从而影响到学生自由;而学生对老师了解的越多,也越容易“钻空子”,从而影响到老师的威信。所谓“距离产生美”,师生之间同样不宜走得过近,当然,也不能走得过远,我们需因时制宜的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最佳状态,为优质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2、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最佳“距离”
这里所说的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指学生已有知识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教学理应把握好学生的接受度,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宜过高,曲高则和寡,也不宜过低,简单则无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高度”,巧妙“刁难”,让学生觉得有高可攀,但不望而却步,能乐在其中,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人教版五年级《窃读记》一文,如何让现在的孩子理解作者窃读的这种做法以及窃读的滋味,是本篇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理解了窃读行为,才能感悟到作者对求知的强烈渴望。对此,教学当中,上课偷看漫画书、瞒着家人偷偷看电视等小学生日常行为,都可作为体会窃读滋味的助推器。达成所愿的欣喜,害怕被发现的畏惧,两种情感交织成窃读的滋味,学生的类似经历是最好的教具。品明了滋味,就更能理解窃读行为的动因,只有爱极了读书,才会有勇气克服困难与恐惧,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窃读,学生也会在这过程中不禁受到感染与触动。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学习作者多读书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与空洞,反而疏远了学生与书的关系。
二、把握最佳时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抓得住教育机会,又要多给学生机会。抓住教育机会,教学会显得事半功倍,冲突处理也会水到渠成;多给学生机会,就是善于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自我修正、自我反思等机会,让学生在机会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1、抓住机遇开展教学
教育学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早已不适应教学的需求,教学方法必须能迎合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因此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图文并茂、讲故事、做辩论等方式来辅助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明白所教授的语文内容。比如:在教学《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时,碰巧我有一段亲身参与奥运的故事,上课过程中,导入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当时迎接火炬传递时的视频,同时分享了我的奥运故事与心情,由此为文章的学习预热。学生很快的就能进入情境,而我这个他们身边人的故事,可能比讲述名人奥运故事更具吸引力,因为学生对身边的事情感受会更真切。这段参与奥运的往事其实就为我教学提供了一个机遇,一个让学生通过我走进课文,体会民族自豪感的机遇。
2、创造机遇培养学生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每个学生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小学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善于“抖包袱”给学生,让学生有创造精彩的空间。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学介绍风景的一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当导游;教学神话故事篇时可以组织表演或续写;教学写作时,可以组织一场观察或辩论。这些都能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口语表达和自我表现力等提供不错的契机。
三、提炼最佳语言
教师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应该是一位演说家,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对课本文章的一次次演说,用语言传递信息,用语言诠释经历,用语言传译精彩。自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会让听众感同身受、如沐春风。
1、时机得当
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班级管理,什么时机说什么话也是值得考究的一门学问。好比我们不能刚布置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就急着公布答案,恰当的言语引导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鱼游到了纸上》的课文,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导入时可以巧布疑问:难道是春晚上的魔术表演?于是学生开始对鱼游到纸上产生各种幻想。过程中,让学生扮演围观群众,在看到青年高超的画技时会作何反应,多数学生都表达了惊叹或赞美之情,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参与进来:“我也喜欢画画,我怎样才能画得和他一样好呢?”于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就顺其自然的转移到青年成功具备的条件,也就达成了从情到理的转换。所以说,教学语言时机的运用与把握十分重要,时机得当,才不会显得突兀,一节课才会更加流畅自然。
2、说法恰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日常用语更新在加速,这为教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们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时兴的网络用语学生是信口拈来,而这些网络或生活语言可能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语言存在一定差距,对教学形成一定干扰;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得跟上新时代步伐,找出一个平衡时兴语言与规范语言的平衡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语言表达要恰当。比如:在学生观察火烧云形状变化时,说到“它一会儿像一匹马,一会儿像……”,这时倒是可以解说一下“神马都是浮云”的典故,既放松了课堂气氛,有让学生明白了这句网络语的用法。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说到:“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这是一门复杂、崇高,而又必要的艺术,教育过程仿佛如同烧制瓷器一般,要想烧出一件做工精良的艺术品,尺度的把握、火候的拿捏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长丰县庄墓杨湾小学)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