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媒体时代经济报道的创新路径

2013-12-29许克锡

新闻世界 2013年10期

【摘 要】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经济报道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本文认为,这种创新必须与时俱进,记者一方面要置身于新闻实践,一方面不断学习学界对于经济报道的观察思考,在实践与学习中持续提升自己;紧盯市场、报道市场;坚守企业、行业主阵地,牢牢把握大众关注的方向,面对新时代重新设计报道内容,精心设置那些能够广泛引起公众参与的报道议题,从而引领读者,紧跟大数据时代的步伐,着力做好经济报道。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经济报道 创新 路径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原有的经济报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新闻不再仅由记者采访报道,广大读者(受众)随时可以参与经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传统媒体吸引力减退,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凝神屏息,而是在“交头接耳”中沟通彼此的信息,谈论着他们自己的议题①。因此,研究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经济报道的对策与策略,成为新时代媒体人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新闻实践

与学界研究双轮上奔驰

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总是奔走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报道、解读沸腾的经济生活,在解读、呈现经济生活中实现记者的人生价值。经历多年的记者生涯,处在新闻第一线的记者容易感受到职业心理枯竭、职业倦怠。

出现职业倦怠,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当代社会很多行业都是这样。最为要紧的是,要找到预防和克服记者职业倦怠的方法,而在职业倦怠期进行必要的自我充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种充电就是学习同行们在经济报道方面的新闻实践和新闻学界的理论研究成果,从而保持作为记者的活力。

依笔者观察,新闻记者特别是地方城市媒体记者,长期埋头做采访报道工作,至多只是关注新闻业界,注意浏览主要媒体和相关媒体的报道动向。但是对于新闻传播期刊,他们明显关注不够,哪些杂志开办了哪些跟业务密切相关的研究栏目,开辟了什么专栏,同行们在说些什么,总结了什么方法,他们关注得不够。近年来,权威的新闻传播期刊越来越多地刊登针对当前新闻业态的研究成果,很多文章、论文都是再现记者们的采访经历和报道思路,能够很好地提升我们从事经济报道的精气神。

做经济报道的记者,需要同时在新闻实践与学界研究双轮上奔驰,当我们总是带着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新的问题、新的思考去经济建设第一线的时候,我们就会源源不断地写出新的作品。

沿着市场的激流奔腾

紧盯市场、报道市场,始终在市场激流中奔腾,这是经济记者的责任和义务。深入生活、深入市场,从生活出发,这是做好经济报道的源头活水。

2012年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地产药行”乐了药农活了市场》,就是一则关注市场的新闻佳作。报道说,作为国内中药材种植的“晴雨表”,在全国最大药材集散地——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带动下,一头连着土地助农增收、一头连着市场行销八方的大大小小地产药行,开始在全市各乡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原来零零星星的市场已增加至20多个,在助农增收的同时,也成为各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地产药行”,让药农们不再披星戴月到更远的地方去销售,乐了药农,活了市场。

《浙江两“李鬼”冒充铜陵李逵》,也是立足市场的经济报道佳作,说的是浙江温州、台州两家企业冒充安徽铜陵市一家企业销售滋补饮品燕窝,并存在严重的亚硝酸盐超标问题。安徽方面根据浙江方面提供的通报上门查处时,两“李鬼”原形毕露。该报道标题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眼球。

盯住大众关注的方向

企业、行业是经济报道的主阵地,记者需要时刻关注企业,关注行业。忽视这块主阵地,那是不称职的媒体记者。然而经济报道又是为大众服务的,如果不是从大众角度,不是朝着大众关注的目标进发,那么报道就会失去大众。

有一篇分析201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形势的报道,刊发在一家知名媒体上,标题比较吸引人:《企业家想什么对中国经济很重要》。然而报道自始至终看不到任何一个企业家,没有企业家话语,听不见企业家心声,更没有任何场景。报道所涉及到的仅仅是偶见“接受调查采访的78位企业负责人”这样群体。这样的报道很难能够吸引普通读者。

瞄准了大众视角,就找到了活化企业、行业报道的路径。

2012年一则经济新闻《一线“专家”获奖20万元享受副总年薪》,获得了安徽新闻奖一等奖,而且在消息类获奖者中拔得头筹。该报道讲述的是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杨杰刻苦钻研成长为高级技师,成了淮北矿业集团产业工人的一面旗帜。2012年12月被淮北矿业集团评为突出贡献人才,在淮北矿业集团第10次人才工作暨第12次科技大会上获得20万元大奖,并在两年聘期内享受本单位副总考核平均年薪。

目前,不少城市都是工业立市,成长着一大批大型企业,由于这些大企业仰仗有着自己的企业媒体,与城市媒体接触甚少;而城市媒体对于大型企业也关注不够,往往忽视了大企业相关报道甚至重要报道,造成新闻资源的流失。

企业是经济新闻的主阵地,忽视这些大企业,则会造成经济新闻的漏发。

《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8月刊登的《行业调查:一个小县城的轮胎“大业”》,也是一篇经济报道佳作,吸引业内业外的关注。该文报道了山东省广饶县轮胎这一支柱产业,该报道不是简单地立足于本县本省,而是站在全国、全行业的高度深度透视。开头短短数语就很抓人:“既不靠近原材料生产地,又不临近海岸线,广饶轮胎业为何发展如此迅速?一个人口仅40余万的小县城,仅用10年时间,轮胎产能竟占据全国四分之一,原因何在?”然后围绕这些疑问分几个部分讲述,每段很短,有人物,有对话,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吸引大众。

企业报道、行业报道如何采用大众视角?如何走向大众?任何一家企业的产品,都是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从人们可视可感出发,从生活出发,就能拉近企业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比如某电子企业生产的某个零部件,其实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结合我们的手机、电视、电脑来说明该产品的功用,如涉及图像清晰度、声音等等。把握大众关注的方向,需要重新设计报道内容,想方设法设置公众能够广泛参与的议题,激发公众兴趣,因时因地保持对公众的影响,引导读者主动参与。

紧随大数据时代

在大数据时代,作为经济报道记者,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什么是数据?什么是“大数据”?“一切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记录,都是数据。”②如今进入大数据时代,每一天,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会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绝大部分都能公开,通过电子信箱传递到任何地方、传递给任何人。运用大数据,记者的报道可以大大提速。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加50%,每两年翻一番③。作为记者,我们获取数据信息并不困难。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用大数据思维来予以应对④。即是说要有大数据视野。有了这种视野,即使关注的是“点”上的微观问题,看到的也是具有“面”上价值的“节点”。上文所述报道《行业调查:一个小县城的轮胎“大业”》即是如此。

大数据时代改变着媒体生态环境,我们需要积极妥善应对,为我所用做好经济报道。南方周末经济部记者陈中小路2011年9月起发表了关于宋庆龄基金会系列报道,披露了全国筹款能力最强的宋庆龄基金会的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对慈善乱象的高度关注。同年7月,经济报道《谁的5100》也引起轰动,披露了西藏5100矿泉水的股东背景和盈利模式。陈中小路后来就此文发表了一篇文章《感谢百度感谢谷歌》,讲述怎么通过百度、谷歌门户网站引擎搜寻到这则报道核心内容信息的。“搜搜就发现了。”人们问她怎么发现这些新闻资源的,她总是这样说⑤。这是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网站搜索采访的成功案例。陈中小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就能收集到需要的信息,这是大数据带来的福音。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人民论坛》,2009(16)

②官建文、刘扬、刘振兴,《大数据时代对于传媒业意味着什么?》,《新闻战线》,2013(2)

③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3

④张涛甫、项一嵚,《大数据时代的传统媒体突围》,《新闻记者》,2013(6):35

⑤肖华,《她调查,她卡哇伊》,《南方传媒研究》,2012:23

(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