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栏目“扩大再生产”的主动探索
2013-12-29伍旭峰
【摘 要】“党报会客厅”是《蚌埠日报》新闻栏目“扩大再生产”的有益探索,“党报会客厅”栏目的影响力正是在新闻内容生产要素不断积累、增加和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一步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本文以此为列,探讨地市党报新闻栏目“扩大再生产”的缘由、完成过程和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深读周刊》 “党报会客厅” 扩大再生产
何谓“扩大再生产”?它是指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生产场所的扩大,或者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作为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本文将这个词汇借用到《蚌埠日报》品牌栏目“党报会客厅”的扩容上,试图以此探讨地市级党报新闻栏目“扩大再生产”的缘由、实践过程和取得的效果。
“党报会客厅”栏目是《蚌埠日报》2009年顺应读者的需求、加大新闻内容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党报专栏创新而推出的。几年来,该栏目将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传达给基层群众,立足于市直各职能部门的重点工作与老百姓的生活进行沟通,立足于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对话,在珠城读者心目中的影响日益增长,同时也提升了《蚌埠日报》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但是,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也感到,“党报会客厅”栏目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不定期推出,版面和篇幅有时不能够保证,采访的对象以市直部门负责人为主略显单一,报道的面不够宽,特别是一个栏目开办时间一长,容易引起读者的视觉疲劳。如何有效地提高这一曾经被评为蚌埠市优秀新闻栏目的生命力?这个考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新闻贵在“新”字,新闻栏目也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赢得读者挑剔的眼光。基于此,2013年初,《蚌埠日报》经反复斟酌和酝酿,借助《深读周刊》这个在珠城读者心目中已经形成的良好的品牌效应,决定拿出整版篇幅,将“党报会客厅”栏目“移位”到《深读周刊》A7版,并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也就是本文阐述的“扩大再生产”,正如我们在“开版的话”中对该栏目的再定位如此表述:将秉承《深读周刊》“高端读者的定位,更多地提供观点和内容服务,在注重宏观性、重大性、典型性等的同时,更注重新闻背后的故事、深度原因的诠释、服务观点的启示和嘉宾魅力的展示,努力以真实感染人、以真情打动人、以真性吸引人”。
求“变”是扩大再生产的主因
一张总是老面孔、老一套的报纸很难得到读者的青睐,一个多年不变的新闻栏目无疑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要想留住读者日益挑剔的目光,对于“党报会客厅”这个已存在数年的新闻栏目来说,唯有求“变”才能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何“变”?我们思考再三,决定不但要让这个品牌栏目继续留下,而且在已有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创新思路和举措,在形式和内容上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度和阅读兴趣。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过去“党报会客厅”栏目基本固定在A2版头条位置,现在分双周固定发稿频率,在周五的固定版面——《深读周刊》A7版整版篇幅刊发稿件。截至今年8月底,已累计刊发“党报会客厅”栏目稿件16期,内容涉及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以及农业产业化、考古、企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另外,不仅实现了报道内容的“扩容”,还在版面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使版面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按照求新求变的思路,我们始终贯彻三条编采原则:
一是增强策划力。新闻策划是报纸的强项,也正是专门从事深度报道的《蚌埠日报·深读周刊》的强项。实践证明,加强新闻策划,既能满足一定时期量上的要求,又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欲和兴奋点。《深读周刊》接手“党报会客厅”栏目,坚持发挥自身的优势,抓住重要时间和重大事件的关键节点,每一期报道内容、每一位接受访谈的人物都需经过精心策划、精心挑选,力求做到期期成为“深水炸弹”,在读者群中掀起思维和思考的“波澜”。今年1月中旬,蚌埠市“两会”刚刚结束,《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市的城镇化率要达到55%以上,城镇化成为当时最热的词汇之一,也是珠城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深读周刊》编辑部及时请来市住建委主任王宏做客“党报会客厅”,请她畅谈未来一段时期蚌埠推进城镇化建设之路径,并吸纳了来蚌参加安徽省小城镇发展研讨会的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最终形成了《城镇化:“蚌埠奔跑”新动力》一稿,分为五个部分:话题背景、对话、精彩观点、声音、镜鉴,配发了照片和漫画,使版面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二是坚持独特性。报纸区别于电视、电台的一个特点,便是文字的魅力能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没有画面、声音直播的约束,报纸所采用的“嘉宾访谈”形式相对比较轻松,参与活动的嘉宾容易进入回答问题的状态,往往能够有超水平的发挥。例如,今年8月9日,我们请来了固镇县殷玉鹏家庭农场场主、固镇县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会会长殷玉鹏,蚌埠市吴延明家庭农场场主、安徽润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延明,这两个人都是依靠农业发家致富的,是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代表性人物,但语言表达力不够,采访有点难度,在记者的精心导引下,最终比较成功地接受了采访,形成了《家庭农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文。
三是实现多样化。将采访对象向普通人延伸,这是“党报会客厅”栏目放到《深读周刊》后呈现最明显的一个变化。以前,该栏目主要把目光盯在市直各部门负责人身上,改版后采访面更宽,采访对象趋于多样化。《深读周刊》第一期就有意识地安排采访了一个普通人,当然也是一个受读者关注的新闻对象。2013年1月4日,记者采访了固镇县一名抗战老兵欧兴田,他是2010年度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是2011年感动中国的“草根人物”,是2012年“感动中国”候选人。他是一位耄耋老人,在花甲之年以一人之力历时10年重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并用30年时间忠诚守护。选择这样一位典型人物作为改版后“党报会客厅”栏目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在“求变”的思路下做出的决策。《老兵欧兴田:一生践一诺》一文中,做客嘉宾欧兴田感情充沛地阐述了自建陵园的心路历程,让读者越读越入迷,凸显出文字阅读的吸引力。由此可见,越是贴近人物、贴近生活的报道,就容易走向民间,成为平民化的报道,受到各界读者的热捧。
求“深”是扩大再生产的主旨
报纸的竞争优势在哪里?一个重要之处在于其深度表达。与其他媒体比较,报纸在这方面的优势仍然比较明显,因为报纸擅长的是挖掘“新闻背景”,深入“新闻调查”,整合“新闻分析”。媒体发展常讲“内容为王”,现在看来,有深度报道的内容才是报纸发展的“王牌”。
可以说,“深度”是纸媒的生命。深度报道在选择题材时紧紧抓住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剖析事理,直捣核心,才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深读周刊》作为全省党报中唯一一份深度报道类的定期刊物,就是以“发现探求深度 深度创造影响”为宗旨,“党报会客厅”栏目置身其间,也就必须以此为导向,精心选取与读者密切联系的报道主题和报道角度,在深度报道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不仅需要“先声夺人”,而且能够“后发制人”,以追求最高的质量,达到最大的社会效应。
什么样的报道内容才有“深度”呢?这不仅体现在文稿篇幅有一定的要求上,而且需要新闻报道题材、内容、角度具备清晰的定位。
选题受关注。深度报道的特性,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深层次的新闻挖掘。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简单叙述,还必须探究这一事件的缘由、结果甚至未来的趋向。深度报道所关注的对象,通常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们关注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同兴趣,报道素材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5月17日,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朱同香做客“党报会客厅”,就前期出台的《蚌埠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暂行办法》与记者对话,并就人们经常诟病的“疯狂渣土车”治理难题,从管控难,到亦疏亦堵源头监管,从单一处罚到赏罚并举,管理权、查处权、监督权分离,畅谈城市管理思路的转变。这个话题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关系到群众的共同利益。
观点鲜明。当前,尽管新兴媒体发展很快,但由于其提供资讯的快餐化、碎片化,报纸等传统媒体拥有思想观点方面的优势和权威性,其引导作用在未来仍然无可替代,对新闻事实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使受众深入了解信息背后的故事,这才是报纸的最大卖点,也是深度报道的优势与责任所在。7月12日《深读周刊》记者采访了曼胡默尔昊业滤清器(蚌埠)有限公司总经理方雯,围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主题,诉说了从民企老板到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的转变,她说的一句话“谁能给昊业未来,我就愿意给谁打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昊业公司员工对做大做强滤清器品牌的那份坚持。通过这一稿件,读者很容易就得到“合作才能双赢”的观点和认识,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提高促进企业发展的实践能力。
体现本土性。国家级、省级媒体,虽然相比地市级媒体的影响面要宽得多,但由于其站在全国、全省的高度去反映问题和报道新闻,因而在满足本地读者需求方面就略显不足。地市级媒体只有在新闻本土化上下功夫,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才具备和新媒体抗衡、和大媒体竞争的可能性。新闻本土性的原则怎样才能得到体现呢?笔者认为,新闻本地视角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的时效、细节和深度上。“党报会客厅”栏目刊发的《为城市建设清障 为群众安居护航》、《“创城”,创业就业的兴奋剂》、《公共资源“一网”交易:让阳光拒绝腐败》等稿件均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求“效”是扩大再生产的目的
“党报会客厅”的扩大再生产就是为了追求效果。什么样的效果呢?扩大栏目影响力,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报纸竞争力,赢得读者的赞誉,这是《深读周刊》编采人员的不懈追求。
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党报会客厅”栏目积极拓展报道范围,增加了新闻容量,致力于扩大传播半径、强化编读互动,放大了《蚌埠日报》特别是《深读周刊》在整个珠城信息舆论场中的声音。通过这个新闻报道平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阅读地市级党报、重新认识地市级党报,接受地市级党报传播的“正能量”。2月22日,“党报会客厅”栏目刊发了《国安揭秘:隐蔽战线卫安宁》一文,做客嘉宾是蚌埠市国家安全局局长吴浦生,由于国家安全事业的神秘感,读者很想知道其中的内幕信息,但由于他是个往常无法采访到的对象,而这次最终接受采访正是有关部门加强信息透明度的一种表现,也成为《深读周刊》抓住读者眼球的一个信息卖点。
使重大主题报道更加丰满、更加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必须在新闻挖掘的深度、角度、力度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善于围绕主题深入剖析,使之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力求达到由表及里、内外兼修的效果,形成立体宣传态势,发挥规模宣传效应。3月8日,《深读周刊》记者再次采访了全国平民慈善家、首届“雷锋奖”获得者李玉兰。这个时间正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50周年之际,首届“雷锋奖”在北京举行颁奖仪式,我市市民李玉兰成为安徽省唯一一名获此殊荣者,面对此前已多次报道的这位典型人物,记者没有简单地就李玉兰做过的好事进行发问和描述,而是探讨她帮助弱势群体的心灵深处,从她朴实的语言中,带领读者感受其一种平凡却又博大的爱的力量。最后形成的稿件《玉兰飘香》标题只有四个字,却是含义丰富,让读者想得更远。把新闻洞察力放到更宽广的层面上,努力打造多层次的深入的深度报道体系,才能在深度报道上独树一帜,这正是《深读周刊》矢志不渝的追求。
强化了党报服务性。“党报会客厅”栏目的扩大再生产,侧重从与百姓工作生活关联度较高的话题入手,增强报道内容的实用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贴近读者,留住读者,吸引读者,赢得读者的青睐。这种旨在拉近报纸栏目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二者“心灵相通”就体现在服务的提升上。
服务性是新闻工作的基本特征。党报的指导作用不应是标语口号式的宣传,也不应是简单的灌输,而应该立足于为读者服务,提供多种形式的传播内容让读者受到教育和启发。可以这么说,党报对读者的服务性越强,与本地受众的联系就越紧密,其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就越大。贴近群众办报,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报纸,办群众爱看的报纸,成为地市级党报战胜外来强势报纸的有力武器。
服务是地市级党报的永恒追求。无论未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之间的竞争如何加剧,扩大再生产后的“党报会客厅”栏目在增强服务性上都应继续架好两个“桥梁”——
架好读者需要与党和政府传播声音的桥梁。尽管新形势下读者的信息需求趋于多元化,但无论怎么变,了解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仍是读者读报的首位需要。5月24日,《深读周刊》请来了市人社局局长孟祥光作为“党报会客厅”嘉宾,就“创城”、创业就业等话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深入的精神大餐,直接搭起了权威声音与读者需要的桥梁纽带。
架好读者需要与现实需要的桥梁。读者的需要与现实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距离,但也有交叉点,这个“交集”便是“党报会客厅”栏目牵线搭桥的价值所在。2月1日,《公交优先:全面提速》一文的刊出,做客嘉宾——市公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洒宁的精彩讲解,为人们勾画了未来一段时期珠城公交发展的蓝图,从而搭建了读者需要与现实生活二者对接的桥梁。
(作者:蚌埠日报社编委,副社长、副总编辑)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