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经济报道要深度,也要“温度”
2013-12-29宫建华
【摘 要】在经济报道中,马鞍山日报通过对经济类新闻事件的深度分析、背后真相的探索、新闻人物的深度挖掘,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的分析、预测、指导功能,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通过小视角,解读经济发展成就,剖析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探求有效解决问题的路径,为读者提供价值判断,日渐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关键词】地方党报 经济报道 经济新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经济领域里出现了大量新鲜事物,传播这些新事,推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已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
作为马鞍山市的市委机关报,马鞍山日报版面上的经济新闻越来越占有更大的比重:无论是记者采写的经济新闻,还是编辑整合国内主要媒体经济新闻及信息,在为所有读者提供丰富及时的经济资讯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参考依据。
一、做深做透地方经济新闻,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权威性、真实性和深度性是经济报道的内在依据和生存优势。作为马鞍山市的主流媒体,马鞍山日报在经济报道中深耕细作,强化指导性,提升服务力,尤其是做深做透经济解析性报道,将读者通常视为食之无味的“鸡肋”的经济报道,做成令读者赞不绝口的“招牌菜”。
1、选材关键:事件新、思路新、经验新
经济新闻作品的时代性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基层的实践创造,以及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自觉主动有力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能看到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的放矢,才能让经济报道接地气,更具吸引力,才能打造出精品力作。
发现一个地方性的事件,可以将视角打开,思考其是否具有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意义,将其一一阐释到位。如:2011年12月15日,马鞍山日报在头版刊出《全省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破冰》一稿,将视角对准了职工劳动报酬权问题,劳资矛盾的焦点是职工报酬权,花山区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与11家餐饮企业经营者签订“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这是我省第一份行业工资集体合同,它标志着我市率先全省实施了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有力举措。记者获知线索后,敏锐地意识到其蕴含的重大新闻价值,积极跟进,第一时间进行了采访报道,并对这一经济事件进行了充分挖掘和提炼,使新闻作品第二天就见诸报端,该篇作品也获得了2011年度安徽新闻奖三等奖。
2013年6月24日的马鞍山日报民生经济新闻版头条刊登的是《我市新型农民“水里捞金”致富》。这篇经济新闻,叙述了水产养殖大户钱根宝以自己的经验技术和声望在当地发起组织了一个水产养殖合作社,并取得了很好的业绩。该文点出了不论是从新农村建设还是从大农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农业合作化是方向,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在一家一户的基础实现,农民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社是件有意义的事,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经济现象。
2013年7月1日,马鞍山日报刊发《智能纺织机械产业钢城“论道”》专题报道。文中,国内业内精英从马鞍山的产业优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企业的配套服务等方面纵论马鞍山智能纺织机械产业园的未来,指出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要站在产业战略的高度来承接,绝对不能简单地搞规模化的重复,并且开出“验方”,表示将以“协会+龙头企业+园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建设模式,和马鞍山示范园区全面合作,共同打造纺织机械器材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和会展的全国性基地,从而推动全国纺织机械产业全面进步。该篇经济新闻作品也为马鞍山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高端发展思路。
2、整体策划:增强经济新闻的社会性、指导性
新闻策划是媒体从业人员职业理念、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新闻策划,也是马鞍山日报提升经济新闻新闻价值的点睛之笔。
针对当前经济局势,马鞍山日报着重通过对宏观经济动向的分析,结合本地经济现象,为读者提供丰富、科学的经济信息,引导读者日常经济行为。在策划实施过程中,加大报道力度和解读深度,有效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2012年以来,马鞍山日报始终紧扣全市中心工作,围绕项目推进年、经济转型、城市建设、新区建设、稳增长促发展等重点,推出了把握新机遇,再创新辉煌,打造宜业宜居宜游拥江发展现代化大城市,打造万亿产业,给力经济转型等26个系列经济报道和特别报道。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前夕,《马鞍山日报》连续用15个版面推出了8篇约十万字的“科学发展看钢城,成就辉煌迎盛会”专题系列报道,从经济转型等八大方面,对马鞍山市的发展成就做了深度报道。该项策划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多次批示、表扬,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对此作了专题阅评,表扬该组经济报道声势强劲、全面深入。
当前,马鞍山日报围绕广大市民关心的热点,积极策划,做好宣传、政策解读,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着力做好一江两岸统筹发展宣传。随着一批重点经济报道“新鲜出炉”,不仅提高了报道的可读性、时效性,而且提升了报纸重大主题宣传和中心工作宣传的导向性、权威性。
此外,马鞍山日报经济新闻的选题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选材。将目光放到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上,如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只有将经济新闻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连接、相一致,才能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3、角度选取:力求实用性、贴近性
相较于中央级媒体的宏观性经济报道,马鞍山日报更注重深入到本地微观经济层面,把中央的宏观指导理念融入到特定的小区域之中,结合本地因素,发掘一些贴近社会生活层面的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挖掘经济事件的报道价值。记者更多地在生活中找寻报道线索,从普遍现象中总结出规律,从一般中探寻出个别。
配合政府中心工作的经济报道,同样可以做出温暖的情怀。马鞍山日报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分别推出“论道”、“强镇赋”等特别报道,通过对勇往直前的经济“弄潮儿”的关注,为行业、为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为读者了解马鞍山的特色行业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认知窗口,对企业有用,让读者爱看。
与此同时,记者也着重贴近群众的日常经济活动,主动考察读者真正想要了解的经济热点。在挖掘新闻选题、拟定报道主题时,记者有明确的指向性,即确定这条报道的主旨是什么?要为受众带来什么?
二、地方经济新闻:要深度,也要“温度”
当经济生活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后,老百姓更是渴望了解有关经济方面的动态和知识。面对这样一群专业知识不多、人数众多的群体,可读性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经济新闻不应是一种只有少数精英才可以消费的资源,经济新闻的受众更应该,也必须是公众,这也使得我们的经济新闻的写作必须实现专业性和可读性的整合。
由于目前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信息源,仍然是各种会议,包括官方、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新闻发布会,以及一些经济方面的论坛,这种过于单一的信息报道,决定了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题材是消息,而这类消息往往充斥着各种数据和观点,见人见事十分困难。跋涉经济新闻丛林,如何让“硬新闻”软着陆?形象化的表达,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转化和整合尤为必要。
从文字的角度看,首先写作者要注意此类文章本身的解释性和分析性,这提醒记者,经济新闻的写作必须经历一个理解、整理、转化、翻译、浅出的整合过程。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使记者过滤加工出来的“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如何将经济报道通俗化、大众化,提高大众的可接受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人物与故事情节和细节穿插其中,将经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通俗化结合起来。这将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的一种尝试。例如:2013年8月1日马鞍山日报头版刊出《小作坊里开启人生舞台——市民吴孔耀创业的故事》,记者在开篇,采用白描手法:“吴孔耀是记者见过的最不像老板的老板。因为经常出去跑业务,吴孔耀皮肤较黑,一副眼镜已经破损,左边的鼻托不见了,上身穿一件印有工厂标志的工人服,更是最好的“伪装”,脚上一双凉拖走路的时候不停拍打地面……这样的低调装束与停在厂房门口价值50万元的奔驰轿车形成了极大的对比……”这一段,立即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随后,记者抽丝剥茧,让读者了解到创业市民吴孔耀起初是从父亲手中接过已经濒临关闭的家庭作坊,注册成立了安兵机械制造厂。一年以后,他在镇上租了一间300平方米的厂房作为仓库,委托数十个家庭作坊代加工,采取了企业+作坊的模式“拼接”运营,就在这一年,安兵的销售网络开始遍布全国,2012年,安兵的销售额达到1700多万元。这样的一则经济新闻,由于其间穿插了人物和故事,拉近了人物和读者的距离,更具亲和力和可信度,让读者对这则新闻了解得更轻松,也更透彻。这种扎根于本土、情境化表述的写作方式,用一种更为透彻、亲近的方式来分析经济现象,可以冲淡经济类知识的艰深感,更加符合大众口味。
数字和图表也是准确、简洁、有力、直观的新闻语言。在经济新闻的写作中,数字、图表代表说服力和可信度。马鞍山日报2013年8月2日头版刊出一则经济新闻,该新闻的主标只是一个数字加一个标点符号:《251.1万千瓦!》,副标则是:“马鞍山电网负荷月内再创新高不到一个月十次刷新历史记录”。显然,阿拉伯数字因为和读者的生活紧密相连而充满亲和力,这样的写作手法也成为该报道中的一个亮点。
(作者单位:马鞍山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