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级媒体手机报发展分析

2013-12-29叶琦

新闻世界 2013年10期

【摘 要】近年来,传统的平面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蚌埠日报社也在2013年1月31日与当地移动运营商合作,开通了《蚌埠手机报》,短短四个月来,已经拥有订户五千余户,且与其他地市媒体手机报相比有着明显的特色。本文分析了地市级媒体手机报的优势,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地市媒体 手机报 优势 发展前景

一、地市级媒体手机报的优势

1、突出地域性

目前,中央、省、市级媒体都有手机报,但是,手机报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尤其是在提供综合类信息时表现更为明显。地市级手机报,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能第一时间接受当地信息,感知当地、了解当地市民的需求和变化,因此,突出地域性是地市级手机报的生命力所在。

蚌埠手机报分为“封面图片”“本期导读”“今日头条”“蚌埠要闻”“民生快读”“财经早报”“体娱风云”“编读互动”“今日天气”“历史上的今天”“热线追踪”“养生引导”“娱乐在线”“开心测试”等多个栏目。每天早晚发送两次,其中大量信息是蚌埠当地新闻,除了“蚌埠要闻”外,每份手机报一映入眼帘的“封面图片”必然是蚌埠本地的图片新闻。

2、与当地市民充分互动

热线、短信、网络三大平台为蚌埠手机报打开了与受众互动的渠道,使目标受众和潜在受众都可以积极参与进来。作为地市级媒体手机报,在竞争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最大程度的开发辐射区域内的资源,以谋取更好地生存,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这几乎是各地市级媒体手机报的共同做法。

地市级手机报,因为其覆盖范围有限,受众相对集中。与中央和省级媒体手机报相比,可以更为方便直接地进行互动。蚌埠手机报就设了“编读互动”和“热线追踪”版块,其中的内容大量是市民通过报社设置的热线和短信平台,反映问题。如:“刘先生反映:大学城商业街北出口地面上满是垃圾,污水横流,无人清理”,“龙子湖街道回复:市民反映的龙湖新村街道烧烤店占道经营、烟雾扰民一事,该部门已经积极联系环保部门前往现场勘察,今后也将加强管理,杜绝占道经营现象。”诸如此类,既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信息渠道,也为政府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更重要的是,以这种方式,能得到更多当地市民的关注,增加订阅量。除此之外,蚌埠手机报还依托蚌埠新闻网平台开通了专门的版块,每天的手机报内容都会在第二天刊登在网上,供更多的人了解、参与,这一做法,使得没有订阅手机报的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了影响,当这一部分人想及时了解蚌埠情况、反映身边问题时,第一反应就会是蚌埠手机报。而且,在地市级媒体手机报缺少强大通讯员队伍的情况下,这些参与互动的受众就无形中担任了通讯员这一角色,延伸了手机报的社会触角,使之多了创新性,更加的“接地气”,也符合“服务性、贴进性”的原则。

3、内容涉及范围广

蚌埠手机报有十几个栏目,但是这些栏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杂烩,而是分众化的不同栏目。除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政务和商务人士关注的财经、时政,也有市民关注的社会新闻,有老人关注的保健养生,更有年轻人关注的娱乐体育。这些栏目内容一般短小精悍,控制在150字以内。一般人们阅读手机报只是一览而过,如何把最大的信息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考察的是编辑的能力和技巧。单纯的对消息的导语进行照搬,不能称之为一份成功的手机报。手机报应该是消息、通讯甚至评论的重组和创新。蚌埠手机报在这一点上做法颇有借鉴意义,蚌埠手机报每天将选取的新闻再加工。或是配以图片,或是凝练浓缩。而且,在结构安排上,也是严肃和轻松相搭配,偶尔穿插“开心在线”等猜谜活动和笑话,在民生之后来一段互动,或者提供天气服务、介绍历史上的今天,让读者张弛结合,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读完一份手机报。

二、地市级媒体手机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采编力量有限

作为地市级手机报,大多数的采编队伍还不够完善。内容一般都是当地报社报纸和网络上的新闻,这样的新闻,由于是第二手资料,在传播中,对于新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把握都会有所缺失,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就更加难以保证。

完善的手机报至少应该在6到8个人。每版手机报均由两人配合编发,至少组稿效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①另外,还可以在需要时抽出人手采写一些本报独家、原创新闻。蚌埠手机报上的新闻,大多是从《蚌埠日报》和《淮河晨刊》两份报纸上进行挑选、压缩,由于蚌埠手机报采编只有两人,而且还没有建成独立的通讯员队伍。因此,内容上很难突破当地报纸的格局。

采编队伍受限制,首先影响到的就是手机报内容,使内容缺乏创新、深度和准确。其次,影响到的是广告收入,当所有的人手投入到采编系统中尚且自顾不暇时,广告就成了空白区域。蚌埠手机报至今仍没有多少广告收入。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需要新的采编人员的融入,更需要发展手机报的通讯员队伍,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拥有手机,则能拍、能写、能交流,怎样充分发挥自媒体时代受众的作用,使其在娱乐中同时成为记者,除了之前说过的互动,其实,也可以参考微博的运行,为受众提供一个平台,在发出一个热点问题时,发起讨论和跟帖。

2、便民类栏目缺乏

地市级手机报由于更加贴近当地受众,因此可以让受众有亲切感,而亲切感的培养,不光光是靠本地新闻的支持,更应当充分发挥手机这一载体的强大作用,为市民提供一些生活帮助。当前手机用户极为普遍,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器材,却衍生出了许许多多超出通讯之外的功能,而且随身携带,更是加深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手机100%的到达率,也是其他传播媒介望尘莫及的。②地市级手机报更要利用好这一平台,为市民提供每日的气象、车次、机次、公交、物价等信息,赢得市民的认可、信任与依赖。蚌埠手机报所缺乏的就这一类栏目。

蚌埠手机报可以增加一些服务咨询栏目,开奖公告、菜篮子价格播报,还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民资讯,手机报编辑部也可以借鉴其他地市媒体做法,与当地市政窗口服务部门联动,第一时间发布停水停电停气等消息,增强服务性和时效性,满足读者需求,让手机报除了提供信息,更成为受众生活中的好帮手。③

3、经营策划能力不强

手机报的盈利主要是靠订阅量,每月手机报的订阅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地市级媒体手机报订阅量有限,经营力一般不会太强。而且,一份成功的手机报,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策划团队来设计活动、业务及内容。

蚌埠手机报开通以来,以每月3元的收费标准收取订阅费,这也是蚌埠手机报盈利的最主要方式。蚌埠手机报至今没有多少广告收入,这固然跟采编队伍有限相关,但更多的是缺少策划的结果。庞大的用户群就是庞大的手机报广告潜在顾客,手机报以广告盈利的潜力巨大,因此,手机报可以借鉴报纸的盈利方式进行二次营销。地市级手机报要注重挖掘本土各类广告资源,通过巧妙设计和精准定位,比如餐厅或购物打折、旅游景点或电影票信息等,联系商家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商业服务,服务读者,让广告既成为读者需要的商品资讯,又成为手机报的盈利点。

同时,手机报还可以推出广告专刊,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可在特定时期推出专刊,比如在重大节假日和纪念日期间推出打折专刊;还可以针对某客户群体发送专刊,比如对高校网用户赠送校园周边餐饮推荐专刊。④

此外,类似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会组织策划一些专题与活动,而手机报却很难见到。以蚌埠手机报为例,开通四个月来,每天都是常规模式,即使遇到了五一国庆节和六一儿童节这样的节日,也没有根据节日策划专题,更谈不上活动策划。实际上,手机报可在手机报平台之外,策划组织手机报平台相亲、节日送祝福、读书活动、聚会活动等本土化线上、线下活动,吸引更多受众,扩大手机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运营商也可以从功能上进行优化,做强平台、通道与支撑,通过捆绑组合、差异化定价、免费体验等方式提高订户量。

三、地市级媒体手机报发展前景

从目前来看,手机报分为两种:一是彩信型手机报,就是把报纸等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电信运营商以彩信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阅读;另一种是wap、i-mode或3G网站型手机报。这种类型的手机报用户可以通过访问手机报网站在线浏览信息,这一模式吸收了彩信报的经验,但是信息内容更充实,用户选择自由度更高,服务更周全。⑤

地市级手机报目前运用的大多数是彩信型手机报,这种手机报虽然相比于传统媒体更具地域性、互动性,包含更多的内容。但是,由于手机容量一般较小;而且用户手机屏幕一般较小,看完整个手机报有时候会翻阅数十页,容易给人造成疲劳感;再者,彩信手机报的互动性比网络要弱得多。因此,利用新兴的数字技术,发展wap、i-mode或3G网站型手机报才是地市级媒体手机报的发展前途。

蚌埠手机报目前仍是彩信型手机报,从技术上来说,这已经慢了半拍,对于新建的手机报来说,选择3G网站型手机报才是紧跟时代的做法。而且,对于地市级手机报来说,运用3G网站型手机报,意味着可以在订阅量受到一定限制的时候,靠更多的二次营销来赢取广告收入。3G网站型手机报也可以更为及时的进行互动,线上提问、讨论、反馈,以及提供最新的新闻线索,真正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在内容的创新上将取得重大进展。利用网站型手机报,也将改变盈利模式,以流量收费、内容转发等互动行为为手段实现盈利,订阅量的增多,使得赢利点更多地向广告收入倾斜。

当然,地市级手机报的生命力还在于其对地域性的把握,有了地域性,才会有关注、有贴近、有亲和力,有更好的互动。但是,利用新兴科技才是手机报发展的推手,一份成功的手机报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地域性和科技这两点,才算是把握住了地市级手机报发展的前景。

参考文献

①蒋润涛,《创新做大地市级手机报》,《中国地市报人》,2011(4)

②周巧,《地市级手机报本土化发展策略分析》,《青年记者》,2013(2)

③蒋湘莉,《地市级手机报该如何发展壮大》,《中国传媒科技》,2012(6)

④张玉良、钟致民、杨广龙,《3G手机报业务发展前景研究》,《移动通信》,2007(10)

⑤李晋生,《3G时代手机报发展的趋势与路径》,《青年记者》,2012(6)

(作者:蚌埠日报社编委、日报记者部主任)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