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石油危机引发汽车工业八大巨变
2013-12-29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9/QfUyLTo9CjvXFskw6Zaxt2.webp)
以下列出了由1973年的石油危机引发的汽车工业巨变。在这些变化中,有一部分变化在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才逐步显现。但无论如何,这些变化的开端都是40年前的这次危机。以下列出的变化并不全面,但它清晰地展示了1973年10月17日发生的石油危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日本与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崛起
在1972年,进口品牌在美国市场中仅占有13%的市场份额。而在1975年,这一数字蹿升到了15.8%,在当时可说是十分罕见的现象。当然,在那个时候进入美国市场的进口车并非只有日本品牌,当时的德系车也因为它们小巧但动力强劲的引擎而倍受消费者青睐。
2. 美国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CAFE)的实施
美国政府强制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满足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但他们并未采取任何措施鼓励消费者购买这些符合标准的汽车。于是,制造商们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有些企业为了避免受罚,不得不将其发展重心放在小型车上;而另一些企业只得无奈地接受罚款。
3. 个别品牌声誉扫地
缺乏计划、冒进性的小型车生产对一些品牌的声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凯迪拉克西马龙(Cadillac Cimarron)就是非常典型的失败案例。凯迪拉克于80年代初开始了小型车的试制,力图制造出更小、更节能、为入门级的用户打造的车型。但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凯迪拉克并没有重新设计一款全新车型,而是在雪佛兰Cavalier车型的基础上做了些简单的表面“升级”,就将其命名为西马龙高价销售。但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小聪明”自然招致了无数骂名,凯迪拉克不得不耗费很长时间和精力才恢复了它的豪华品牌形象。
4. 汽车制造商的联盟合作
对节能汽车的渴望促使汽车制造商之间的战略联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了起来。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结盟有福特与马自达,通用与铃木、五十铃、丰田,菲亚特与大宇,克莱斯勒与三菱,戴姆勒与Smart等。
5. 皮卡与SUV的崛起
正当汽车制造商们为了符合CAFE规定而醉心于生产小型车时,消费者的需求却在发生改变:他们需要更大的车内空间。而CAFE对于卡车那样的车型并没有很严格的限制。于是,CAFE规定导致了最意想不到的结果:石油禁运使得悍马应运而生。
6. “肌肉车”(muscle cars,即大功率高速中型汽车)的末日
由于汽车制造商最初难以满足燃油经济性目标,这种大功率汽车被人们丢在了脑后。
7. 替代燃料的崛起
对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燃油费和所谓“能源独立”的诉求带动了柴油和酒精燃料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氢燃料汽车和电动车等使用替代动力系统的汽车。
8. 创新
尽管由于石油禁运所导致的最初的汽车小型化浪潮带来了一批失败车型,但这推动了通过减轻车体重量、提高燃油经济性的一系列技术创新。这些创新包括如今为业界所熟知的涡轮增压、轻质材料、前轮驱动、八档变速、燃油直喷等。而随着这种创新的蓬勃发展,车辆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早年间那种巨大的厢式货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小型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