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是天真梦想的终结”

2013-12-29KeithCrain

汽车纵横 2013年11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5年间,美国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汽车业成为了人们向往的行业之一。

在当时,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三巨头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三巨头,它们占据了美国市场这块“大蛋糕”的绝大部分,而像美国汽车公司这种企业只能分到“蛋糕”上掉落的一点碎屑。尽管以大众为代表的欧洲品牌在那时也在美国市场中掀起了一阵热潮,但从整体来看,那个时代是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战后初期,汽油价格低至25美分/加仑,而原油每桶3美元的价格更是低得惊人。那个时候的汽车制造者不必考虑任何与燃油有关的问题,他们唯一需要关心的只是每年推出更大、动力更强劲、外观更时尚的新车型。

在20世纪70年代的大灾变之前,美国汽车制造商的生意一直都是一帆风顺。年复一年,三巨头的市场份额变化几乎不超过1%。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井然有序,经销商们更是过得无忧无虑,根本没有人为日本汽车的崛起而担忧。

若那个时候有畅销排行榜,底特律的大功率中型车一定是当时绝对的王者,尽管它的每加仑行驶里程仅有不到10英里,但这在那个年代并不足以为虑。此外,当时还是太阳石油公司生产的260号燃油的黄金时代,它曾经是那些来自底特律的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绝佳燃料,但在现在看来,这种燃油是我们所能找到的辛烷值最高的汽油。当时的美国政府并不被汽车制造商们所关注,新成立的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防止美国人买到来自意大利和日本的劣质汽车。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战争爆发了。那场战争被称为赎罪日战争,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予以反击。尽管美国可能对以色列采取了支援行动,但毕竟这并非美国的战争,或者说,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美国也会受到这场战争的波及。于是,阿拉伯世界的怒火一发不可收拾,OPEC下达了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的命令。正是这个命令永远地改变了全球的汽车工业格局。这可怕的危机从1973年10月一直持续到了1974年3月,到它平息之时,曾经在世界舞台上独领风骚的美国汽车工业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禁运的效果立竿见影,汽油价格顿时暴涨,它所带来的恐慌如病毒般蔓延,笼罩在底特律汽车城的上空。为了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危机,节油的小型发动机被迫装在了大型车里,但这样一来,美国汽车的性能和质量便再也无法得到保证。

就在这时,曾经被认为不适合美国市场的日本车开始势如破竹地进入美国市场,并迅速占据了美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些高质高效的小型车便充斥了美国市场,得到了万千美国消费者和经销商们的青睐。

几年之后,汽油价格终于稳定下来,美国公司纷纷重整旗鼓,信心满满地以为他们的黄金时代终于回来了,但残酷的现实给了他们第二次打击。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再度暴涨的石油价格狠狠地抽醒了美国汽车制造商的“旧梦”。

在本国汽车工业因国际局势而经历了两次无妄之灾之后,美国政府决定接收石油分配大权,这在美国国内又引发了一场灾难:由于政府发布了单双数日期汽油限购规定,消费者在加油站门口排起了长龙,一时间民怨沸腾、怨声载道。

就在这一时期,对燃油效率的需求催生了底特律三巨头有史以来犯下的最严重错误。其中,凯迪拉克的 V8-6-4发动机由于技术上的缺陷和匆忙的应用,直至今日也被认为是凯迪拉克史上最失败的技术创新之一,它仅在市场上徘徊了短短几年就匆匆收场了。可以说,在那段混乱的时期,一切都是匆忙的,而匆忙又滋生了错误的决策。

在底特律三巨头陷入泥潭之前,通用汽车公司迎来了他们的新任总裁——工程师出身的爱德华·科尔。他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发誓,将在十年之内把通用的企业平均燃油效率提高50%,即从12英里/加仑提高到18英里/加仑。

这一想法获得了美国国会的认可,于是在1975年,国会通过了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CAFE)。该标准的短期目标是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到1978年燃油效率达到18英里/加仑;在1985年要将燃油效率再提高一倍,达到27.5英里/加仑。

但是在这过去的40年间,美国政府从未设置一个汽车工业赖以生存的综合能源政策。国会仅仅制定了CAFE,之后就将它遗忘了几十年,直到近年来才下意识地跟风决定提高对轿车和轻型卡车的标准要求,规定到2025年它们的燃油效率不得低于54.5英里/加仑。

作为美国汽车行业的一员,对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我想直到现在我们也未能交出完美的答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与日俱增,而政府却如鸵鸟一般逃避责任,对此不闻不问。但是不要忘了40年前的教训,它应当是天真梦想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