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

2013-12-29赵欣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0期

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轴心,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生活课很受学生欢迎,它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有利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一、新课堂放飞学生思维

在新课堂上,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过程。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给予他们自主认知的权利,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绝对权威,而是平等的师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平等的交流中,教师鼓励学生说,给学生说的机会,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二年级下册的《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教材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一天中,你做了些什么事?是如何安排的?几天来,你的生活安排得好吗?还有哪些不够合理?怎样调整?结合学生自身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认识。有时候教师看到教材中留有大量的空白,就让学生去填写、画等。又如《新朋友、新伙伴》一课中,让学生去画自己班里的新朋友、新伙伴,然后让这个新伙伴签名。还有《过新年》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上想说的话,送给喜欢的同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二、新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

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创设情境,领悟情感。授课时,可以情激情、以景激情、以理激情、以美冶情等,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最终使道德情感成为道德认识的动力并转向指导道德行为。要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书中人物或事件所处的情境,表达出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感情色彩,使学生如临其境。比如《关心老人》一课,引导学生认识到“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爱老敬老的情感和主动关心、帮助老人的态度。如今的不少学生受到来自家庭无微不至的宠爱,习惯于接受长辈的关怀却不懂得给予他人关心,特别是在家中老人面前更是撒娇任性。改变这一现状的第一步在于让学生了解老人,了解老人的生日,生活状况,所思所想,了解老人为家庭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了解,可以缩短距离,使学生学会理解、尊敬老人。通过夸夸自己的爷爷奶奶等课堂环节,进一步强化儿童尊老敬老的情感。同时,在夸奖中将敬老的情感转化为敬老的行动。

三、新课堂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比如在教学《小手拉小手》一课,让学生说说“每次求助是否都得到帮助”的话题时,虽然学生的语言“很不光彩”,让人感觉到小气、斤斤计较,但这是学生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学生最真实的体验?在交流、体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形成道德经验。思品课活动化教学,重在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情感世界,使其心灵变得敏感、细腻。真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和科学性,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往往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了怀疑。对此,思品课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通过实践,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标准,学生还可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愿做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益的人。

四、新课堂带孩子走出教室

要激活学生潜在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就要真正置学生于主体的位置,给学生创设能够自主探索、自主创造所必需的环境氛围与物质条件。小学生意志力差,要使他们的生活有创意,必须发挥“有创意地生活”自身的激励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激励能力,从而实现由“他律”变“自律”。在教学《我和春天一起玩》一课中,教师带学生到农田、公园、山坡等地方游玩观察,找到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春游、放风筝、做风车等都是学生们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加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并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在活动中,让学生做各种不同的风车,并且探讨“风车为什么会转”“怎样才能转得快”等问题,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五、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教师不能把教学模式僵化和模式化,要以科学的态度、灵活的教学风格对待品德教学。让我们乘着新课改的东风,破浪前行,披荆斩棘,不断创新。

(责编 施夏珍)